今日安徽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今日安徽 > 正文

有所思 钱红莉

来源:皖北晨刊 2020-07-03 17:54   https://www.yybnet.net/

钱红莉,又名钱红丽,作家,生于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安庆人,供职于安徽商报,出版有散文集《华丽一杯凉》、《低眉》、《风吹浮世》、《万物美好,我在其中》、《读画记》、《诗经别意》、《育婴记》、《独自美好》等。

小古文

学校发给孩子一本《小古文》课本。

文风简淡清新。每篇四五十字,将万物说透,无繁文缛节,当行处,则行;当止处,则止。一如夜里,所有的星星都亮起来,明月清风自来。每一章节,绸缎般令人爱惜,值得细细抚摸。那些古雅的汉字,泛着微光,是秋日清晨橘红的阳光倒映于溪水,一路流啊流啊,流了几千年,到得当下,还是无以形容的好。

一篇篇读,不知不觉到了末页,似乎舍不得,回头重新再看一遍。被这样的小古文浸润着,窗外的天,蓝得清正,云也倜傥,简直就是——眼前所见的一切,顿时变得有气质起来了。什么叫有气质呢?脱离了恶俗与庸常,变得艺术起来,比如一只造型古拙的碗,因为太美,倘若用来盛菜,便唐突了它,若将其移至书架,关上玻璃门,坐在沙发上远远地以目光摩挲,它则非常艺术了。

艺术与庸常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一道玻璃门,还有一双双审美的眼。

这些小古文,犹如古人法帖,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值得反复琢磨。

也是的,有事无事,翻翻帖,这样也可将身上的恶浊之气清理出去一些,整个人变得清虚起来。每个人脸上,印刻着的,并非岁月风雨的沧桑,而是他读过的书,行过的世。

抄一则《桂》: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算上标点,短短五十九个字……玩味良久。

怎么好法?说不出。如同你问我庾信《哀江南赋》好在哪里?我也一样答不上,并非他的顿挫沉郁,而是他深刻痛苦的灵魂——什么样的灵魂可以承载起如此深厚的感情?仿佛郁郁不能言,而分明一切又饱含其中了。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有中获救。

每读庾信,郁郁哀哀中,觉得自己获救了。

人在好文字面前,是词穷的,犹如心意相通的两人,无法言语。

家务间隙,或者一锅汤炖在灶上的空闲,从沙发上捡起这本《小古文》,读几则。到了晚上,若是为孩子讲解,却也讲不出所以然来。只晓得说:你看这行文,多简洁浅淡准确啊,一点不铺张……

这也是基本的为文之道,仿佛一个人历练过风雨琳琅,自来处来,往去处去,省却无数山水。

多年前,于书摊上偶翻《本草纲目》,也是被其间简淡的文风吸引——极平易的说明性文字,三言两语,极度精准地将一样样植物的特性和盘托出,明白晓畅,一看即懂,何况是工具性质的书呢,随笔散文更应如此。

再抄一则《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三十个字,写尽一整日天气,自阴天雾重,至小雨淅沥,及至入夜,雨止,云散,月出。天时云雨的变幻,逶迤而来,直逼四言古诗般简洁不芜,末了,还会令你发散性思维,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李白的两句诗来: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读书如行旅

过了夏至的节气,算是仲夏了。

睡一个浅浅午觉,每回醒来,总是惆怅,揉揉艰涩的眼,呆坐沙发上——窗外,大风将小竹林吹得连翻绿浪,没有蝉鸣,但闻麻雀声声,玻璃渣子一样碎漆漆的,简直是热锅里炒豆子……更衬出午后的寂静。

什么是静呢?

静就是在心上放一只碗,这碗里可以装下海洋万顷。

这样的午后,适合将生命的来龙去脉慢慢捋一捋,那些精神缝隙里的皱褶,一点一点被抚平,重新舒展,就像樟木箱子里翻出一匹隔年的府绸花布,仍然还是簇新的。晚明士人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雨渍苔生,绿褥可爱。讲的就是长夏吧。到处青苔新绿,一日紧似一日的浓烈,漫山遍野可闻流水之音。

悠长的午后,适宜读书。或者是鲁迅的——溽热天适合小品。鲁迅的文字,初读,一派寒意;再读,分明有热血。读来读去,遍布痛感,满满对人世的怜悯。年少时,不懂得他的好,觉得这人时时处在发脾气的状态,况且总是提一把刀,明晃晃地不让你靠近。林语堂还给他找过工作,他一律照骂,连陈西滢这么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他依旧不放过,遑论梁实秋、胡适之……

近年,实在是读出了周先生寒意背后的温情——他对这个世界遍布慈爱,就像对待萧红那么怜惜,处处有情有义。

孙犁的文字,一直偏爱。断断续续,读了好些年,舍不得放下。当将一个作家留存下来的所有文字读一遍,慢慢地,便算靠近了一个高韬的灵魂,成了他的小友,理解他,懂得他,敬慕他,心疼他。孙犁真是一个美好而不可多得的人。这个老头,敏感,抑郁,愁苦,悲戚,晚年尤甚。如此的天然纯粹,孩子一样的澄明无助,甚至连性格上的脆弱也跃然纸上,一览无遗将干净的灵魂随意铺排于作品里,见字如见人。有时,我甚至听得见他独自哀哀的哭泣……是真正的大家,不市侩,不攀不附,不媚不俗,值得仰慕。

孙犁也爱鲁迅,甚至他会按照《鲁迅日记》里的每月书单,去购置书籍,经史子集一路读来。有人说他的后期性格谨慎、孤僻,不喜言谈交际。恰恰这种性格,意外地给了他不小的助力,也造就了他晚年的独特风格:简洁,淡郁。

读书如行旅,亦如白帆鼓涨于大海,风将我们的舟楫一点点吹远。既是滋养,也是拓宽。读着,行着,一颗心便会宽些,丰厚些,温润些。慢慢地,眼界开阔些,可以望得见俗世之外的世界……

汉语的基因

临睡前,读几则《精怪故事集》。安吉拉·卡特的文笔简洁生动,富于童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各种故事,纵然繁杂丰茂,一经她笔,自会浮现出秋阳淡远的意味。

书读至一小半,忽然来了一则中国故事——《三娘子》。这故事原名“板桥三娘子”,收录于唐代《幻异志》《河东记》以及宋时《太平广记》。

说是,唐朝的时候,开封府西边有家“板桥客栈”,店主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没人知道她从哪里来。她一无儿女,二无亲戚,向来寡居。这家板桥客栈倒是舒适宽敞,还养了一群上好的驴子。关键是,这个三娘子为人慷慨大方,若是哪个旅客缺钱,她便降价或者免费留宿。这样一来呢,她的客栈一直生意兴隆。

一天,一个叫赵季和的人去往帝都洛阳途中,经过开封府,留宿于板桥客栈。当日,已有六七位客人先到客栈,他们被分在一间大卧房里,各人占据一张床铺,赵季和后到,只分到角落里的一张床,隔壁便是三娘子卧房。到了就寝时间,三娘子请每位客人喝酒,她自己也喝了一杯,只有向来不喝酒的赵季和滴酒未沾。夜深,所有客人上了床,三娘子也回了自己房间熄了灯。赵季和怎么也睡不着。午夜,他听见三娘子的房间里有搬东西的声响,便透过墙缝望过去……

原文如下:

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以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籽,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碾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

这一小节,美好,浪漫,富于童真之美。这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浑然天成,有着童话的晶莹剔透之美。

接下来的事情,更有意思。因赵季和偷看到三娘子做荞麦烧饼的那一幕,感到浑身不自在,便没吃荞麦烧饼。他谢过三娘子,出了客栈。可是,他一回头,但见客人们一尝烧饼,即刻趴倒在地,发出驴的嘶鸣,一个个变成了壮驴。三娘子立即赶驴进棚,再将客人财物据为己有。

一个月过后,赵季和自帝都洛阳办完事,转道开封府。晚上,他又去投宿“板桥客栈”。恰好那天店里只他一个客人。赵季和随身带了几块荞麦烧饼,大小形状与上次三娘子做的一样。夜里临睡前,他吩咐三娘子,早上起来要吃点东西。

到了夜里,三娘子种荞麦的戏法如常上演。翌日早晨,三娘子给赵季和端来一盘荞麦烧饼。赵季和趁三娘子走开的一小会儿,拿走盘里一块妖饼,换上自己带来的一块。三娘子回来后问他:你怎么不吃烧饼啊?赵季和说:我在等你啊。我也带了一些烧饼来,你要是不尝我的,我也不吃你给我的这些。当三娘子表示愿意时,赵季和就将自己从盘里拿的妖饼递给她。三娘子刚咬一口,便趴倒在地,发出嘶鸣,变成了一头壮实的上等母驴。

赵季和给她套上挽具,并带上那箱木偶,骑上她回家去了。但他不知道咒语,没法让小木偶动起来,也就没法将别人变成驴子。

四年后,赵季和骑着这头母驴经过某座华岳庙时,一位老人忽然拍手大笑道:板桥三娘子,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接着,这位老人对赵季和说:她曾想加害于你,这点我承认,但如今她已赎够了罪孽,就将她放了吧。说罢,老人摘下套在驴头上的笼头,三娘子即刻脱去驴皮,变回人形。她拜谢过老人,消失不见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听说过她的消息。

这华岳庙的老人想必也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神仙吧,不然,他何以一眼望知,这母驴便是板桥开客栈的三娘子呢?

整本《精怪故事集》读下来,中国的民间叙事尤为美妙,意趣而深蕴。译者郑冉然在后记里提及,自己在书里特意提供了中国故事的古文版本,主要是想比较一下中英文互译的“失真度”。

所谓的原版,早已消隐于广漠的时间中,真正留传下来的唯有——汉语的文化基因。

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小城芜湖一家电脑公司打工。

一日,跟着老板去他的高中数学老师家搬电脑。数学老师居师大宿舍老楼,穿过逼窄漆黑的楼道,进门,过道尽头便是书房——四壁矗立高及屋顶的书架,满坑满谷的书。有些书直接堆在书桌旁的地上,比书桌还要高些。书房仅站我们三人,便显得拥挤了。这样的场景,令一个乡下来的少年目瞪口呆,不知哪来的勇气,大胆表示想借几本《读书》杂志。老师说:可以的,但不要传。二十多年过去,至今犹记他快速的说话方式。话音未落,他随手自书架抽出几本《读书》杂志递我。这个中年老师,纵然戴了瓶底厚眼镜,一身土灰色家居服打扮,可是,在我眼里,他整个人似都在泛光。后来,听老板提及:他的积蓄基本上花在书上了,一直未成家……愈发对这位老师敬重起来。

后来,不太好意思继续去老师家借书,开始了自费订阅各类文史杂志生涯。彼时《读书》,由沈昌文先生主政,非常耐读。一次,于某期发现一个常识性错误,既冲动又二地写一封纠错信给沈先生。沈先生亲自回信表示感谢,大信封里额外题赠一本书——张若名的《纪德的态度》。

这本《纪德的态度》,随我一起自小城辗转至合肥,一直供奉于书架上——对于知识的供奉,犹如供神。沈先生大约是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彼时,他竟坐到《读书》主编的位置上,这让人深觉,自学的力量无可阻挡。当同龄人在高中课堂为阅读分析题而绞尽脑汁之际,我早已开始了广泛涉猎生涯。那十余年读下的书,仿佛也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却在日后的书写中一次次浮现,如有神助。

整个九十年代,真是我个人永难忘却的时代。

再后来,《读书》易主,沈先生办起《万象》杂志。这本杂志在九十年代简直是一面旗帜。《万象》的实际出版人应是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俞晓群先生,组稿为上海的陆灏。当时,辽教的“万有文库”非常出名,大约自七十年代始,辽教陆续推出一批批口碑上佳的人文类书籍,聚集了许多欧美、港台学者。当下,偶一翻阅那些书页泛黄的老书,不免恍然,仿佛与民国的一口气接上了。

多年以后,俞晓群先生荣任海豚出版社总编辑,由于他对我的赏识与提携,得以于海豚名下出版了《育婴记》《低眉》两本书。

这世界真小啊。

前阵,偶然看见耄耋之年的沈昌文先生现身上海书展,如此朴素的一位老人,斜挎一个布包,他的眼,闪烁着一个读书人特有的光芒,亦深藏着一个时代的荣光。但愿有一天,去北京,让俞晓群先生引荐,我要向这位老人深鞠一躬。

一次,在合肥新桥机场,与我比邻的一位香港男子也在静静读书,末了,他先登机,临走时,礼貌地请我帮他拍一张照片……一点也不觉得他造作——也许,他是要发给爱人,让她看看自己在一个内地机场安静读书的样子,让她放心。

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们身上无一不静静流泻着一种光芒,溪水一样澄澈自然。

新闻推荐

90后快递小哥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

本报讯(记者甘皙)近几日,快递小哥李庆恒突然走红网络。今年,从事快递行业5年的他被评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根据杭州市人才...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有所思 钱红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