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镇坪新闻 > 正文

农科人眼中的精神传承

来源:科教周刊 2019-02-21 01:00   https://www.yybnet.net/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把青春和岁月奉献给土地,自然的回馈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他们,耐得住寂寞,撑得起寒暑;俯得下身子,做得起研究。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恪尽职守、崇尚科学、潜心钻研、敬业奉献”这十六字的“农科精神”。

记者 田丕 郭飒 组稿 田丕一群做研究的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但是“坚守”和“奉献”这两个词却是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有老中青科研人员共有的。

“做科研需要严谨和认真”,说这话的洪安喜作为农科所里的“老人”,分量格外的重。在他看来,深耕农业,就需要四处多走动和善于观察,把身子“扑在”土地上,真正把科研和安康农业实际相结合。

洪安喜为了育种,在稻田里一观察就是7、8年的时间,这种耐心真正体现了农科精神里“潜心钻研”,他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做同样一件事情,靠的是“恪尽职守”的信念。工作里不断去总结哪一方面是成功的,哪一方面是不需要的,然后记住成功的那一方面,这就是“崇尚科学”。

数十年坚守在镇坪高山上的蒲正斌,对于农科精神的理解是:潜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当八十年代下海潮出现时,他也曾动摇过,但是他在心里问自己,这么一走对得起老专家辛辛苦苦的关心和栽培吗。想到事业,想到老专家的教导,蒲正斌选择留下来,坚持把自己的马铃薯育种科研做下去。

在高山上,每一个实验环节的设计他都要亲自在田间完成,把每一次观察详细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对于蒲正斌来说,准确的核心是必须到田间进行观察了解,这是关键性的工作,因为一个品种、一个成果的发现要靠平时在细微的观察中去摸索积累。成果一出来,他的心里感到的是满满的喜悦。

“潜心钻研、敬业奉献”这个词在江新华身上有了不一样的体现。

曾有县上行政部门想要江新华,但是对科研事业的追求让他放弃了相比看起来轻松很多的工作,他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钻研了这么多年的事业。“自己就是一个做业务、做研究的人。”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宜农的朝阳产业,“这个产业不能在我手上把它丢掉,再难我也要继续坚持。”

夏天的时候,江新华不顾年龄大,和同事顶着烈日骑自行车一家一家联系农户,一转就是一天。他说自己已经把感情深深地融入到这份事业里。

“敬业奉献”的江新华和同事把食用菌产业坚持到现在,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地位。对“农科精神”的凝练,江新华总结是责任、敬业。农科精神就是体现在对事业的追求,有了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就是最大的农科精神。

一干一辈子的事业

“相比以前,现在单位面貌焕然一新。”没有在科研一线的李云成,也有着自己理解的“农科精神”,那就是在恪尽职守中吃苦耐劳,无论做什么事情,自己亲力亲为,干好自己的工作。

李海菊很认同,对于“恪尽职守”,她理解的就是“守”,守的是这份工作;守的是这份责任。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服务于人民。“敬业奉献”指的是从农科所建所到现在,很多人放弃优越的条件,背井离乡,把青春和热血洒到安康的农科事业上,一干就是一辈子。

市农科所大部分人都住在城里,从城区到恒口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多人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给孩子做完早点,再送到幼儿园或学校去,然后再花一个多小时赶到单位。“我们的生活就是工作,都以农科所为主,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李海菊说,每个人在办公室或者宿舍都放着两套衣服,一身下地干活穿,一身做实验穿。“繁重的体力活可以请工人做,但是实验数据必须自己在地里一项一项观察记录。”夏天时候,要在玉米地里杂交育种,“玉米杆比人都高,钻进去之后,玉米须须把人身上扎的都是红疙瘩,像蚊子叮咬了一样。我觉得这就是敬业奉献的精神。”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来自石家庄的王勇,从大城市到安康,有感慨、有理解,也有坚持。

“我有很多机会离开,但是我最后都没有走,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在来安康、来农科所之后就不想走了。”

王勇研究的是食用菌,食用菌一年四季都要观察、做实验,这个不像其他一些农作物是分季节性的。所以对于王勇来说,几乎全年都在从事科研技术服务这些方面的工作,节假日对他们就是一个名称,他已经整整两年多没有回过老家了。

“食用菌是周期性的,每个时间都有要干的事情。”慢慢的,他们发展了木耳,猴头菇等。对食用菌产业,他也从开始接触到喜爱,再到现在放不下。

王勇和同事们,就凭着这种潜心钻研、崇尚科学、不服输的精神,在安康的土地上把食用菌产业做了出来,也做出了成绩。

拿“工资的农民”,有一颗执著的心

2018年10月底,孙莹莹所在的农产品加工课题组正在进行碎米荠有机硒形态分析实验,实验并不复杂,但是它的步骤很多,而且其中两周的实验阶段,必须每四个小时进行一次观察与数据采集。由于她带着不到2岁的孩子住在所内,课题组其他人都住在城区,因此她主动承担了晚上值夜班的重任。“有时候记录的时间刚好在半夜,看着熟睡的孩子,一方面不忍心叫醒,另一方面又害怕耽误了实验时间,从宿舍到实验楼50米的距离,都是飞奔来回。”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次的实验很顺利,为后期富硒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于农科人员来说,青春就是用来奉献的。年轻人总有一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劲头,为了得出一个可靠的数据,他们可以埋头在实验室里守一整天。为了采集到需要的实验标本,他们可以翻山越岭,带着干粮在深山里待好几天。

因为一边要承担农科所的扶贫工作,一边还要继续做课题,刘运华的工作日就变成了7天。平时,他在扶贫村工作,一到周末,便返回农科所,继续课题实验。“我们的工作不同于别人,一个萝卜一个坑,其他人接手不了,丢下了就等于前功尽弃。”为了做实验,连续几个月甚至一年都顾不上回家,这似乎是这些农科人的工作常态。

这样高频的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是高额的收入?还是诱人的名利?“拿着工资的农民”是他们给自己取的绰号。与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他们并不是每天在高大上的实验室里操作着先进的仪器,而是常常泡在大田里进行育种、栽培等试验;他们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有的,就是一颗对科研执著的心。

放弃在合资育种公司就业的机会,高海娜似乎更能体会这一切。“这家公司在国内排名都是前三四名的,当我回绝他们的时候,负责人就再三劝我考虑,并告知我在他们公司可以接触到全球最尖端的技术。”王朝阳也坦言,自己在企业工作的同学月薪相当于自己的年薪,也有很多曾经在农科所工作的同事跳槽去其他单位。

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一切都看起来并不那么美好,然而能留下的年轻人目标却是坚定的。“人一旦有了信仰,很多事情看似是难以忍受的,后来也会变得热情,变成享受。”这是高海娜的心声,也是市农科所年轻人共同的感受。

深度阅读请扫码

新闻推荐

联合村的“脱贫账”

“政府给我的帮扶,我心里都明白着哩”,在家里热火的炉面上,联合村贫困户于祖平高兴的从市畜牧兽医中心帮扶工作队长梁小军的...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农科人眼中的精神传承)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