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东湖喜雨 ——陕西凤翔访苏轼(中)

来源:眉山日报 2018-04-22 06:54   https://www.yybnet.net/

柳絮纷飞诗意东湖。大气疏朗喜雨亭。古饮凤池遗迹。翠竹环绕君子亭。凤翔东湖宛如江南。

本报记者 吴晓斌 文/图

宋代时,凤翔是关中西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有水路通达京师,西有陆路直抵边塞,地理位置不容小视。

凤翔虽地处西部,但府城环境独特。城外西北角有泉,泉水东西分流,形似凤凰展翅,“凤凰泉”因之而名;城东南有池,据《竹书纪年》载,周文王元年有凤凰掠过雍城上空,在此饮水,故曰“饮凤池”。

一代文豪苏轼遇到这一泉一池,注定有“诗和远方”的精彩上演。

太白山祈雨

凤翔毕竟不是风调雨顺的川西平原,年轻的苏轼刚到任老天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续三月干旱无雨。在察看旱情之后,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发出“我来秋日午,旱天石床温。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泄盆”的呼号。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遇到灾害性天气,地方主政也只能祈祷神明来履行他们的职责。苏轼作为凤翔府签判,和知府宋选前往太白山求雨是理所应当的。太白山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如今太白山已大部分归于眉县范围,距凤翔近百公里路程,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到达的,但从苏轼的祈文来看,当时一定有个庄重严肃的仪式。

他这样写他的“祈雨文”:

乃者自冬伹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为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曷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苏轼言辞切切,不仅晓之以理,还动之以情。久旱不雨,我一任小官都为此忧心忡忡,你那么个“大神”岂能心安理得?快来场雨吧,你对上有个交代,对下也不至于让小老百姓失望!

也许是这篇《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写得感天动地,或者科学地解释为久旱必雨,反正后来几番折腾之后连降三场喜雨,缓解了旱情。苏轼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和百姓一样,淋着雨唱着歌,举杯欢庆这场好雨,并把他在府判官舍刚刚建成用来休憩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可惜在后来的兵燹灾祸中喜雨亭与苏轼官舍同遭厄运,化为乌有,现在的喜雨亭乃后人重修于东湖。

如今比喜雨亭更为出名的,就是当时苏轼激动之余一挥而就的《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

这篇流传于世的千古佳作,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以民苦为苦,以民乐为乐,与风翔百姓忧患相通,心心相印的忧国忧民意识。“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民间及时雨的功效远胜一剂良药。

饮凤池引泉

祈雨事件令苏轼深知排涝防旱对于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如何修建一个“水多则蓄之,干旱则泄之”的利民湖成了苏轼日思夜想的课题。

尽管凤翔境内有山有水,城郭有泉有池,但这些比起家乡眉山,比起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初仕凤翔的苏轼心理反差还是很大。苏轼忍不住怀念自己的家乡:“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又感叹当地的秃山浊水:“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但既为“地方官”,光发感慨不行。苏轼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融入当地融入百姓,很快实现了角色转换。面对西北的贫山瘠水,心存大志的苏轼,决心改变这一面貌,在那首著名的《东湖》诗中,苏轼从制定规划到实现蓝图都做了非常到位的总结。“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这样美好的传说,一定要有一池美景衬托。想必当时苏轼造福于民的思想大于诗情画意,“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妉。”最终需落实到行动上,“扶风(即凤翔)古三辅,政事岂汝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很大。

苏轼来到凤翔时,池水很小,池底厚积淤泥。怎样让“饮凤池”池水活起来、绿起来,实现“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西南家乡那样的胜景,苏轼颇费了一番功夫。

实践证明,“接地气”就会有收获。

做官的苏轼是务实的。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苏轼深入基层一线勘察走访,惊喜地发现了城西北的凤凰泉水和城东南的“饮凤池”之间的关联。于是发动官民,因势利导,将原“饮凤池”扩展疏浚,引凤凰泉水注入为湖,“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东去走重阜,尽为湖所贪。”一汪碧水呈现眼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从过程看,苏轼可谓不折不扣的“水利专家”。

诗人苏轼骨子里终究是浪漫的。引入活水扩展水池后,他开始种莲栽柳,植竹养花,建亭修桥,因湖在城东,故题名“东湖”。谁能想到,一个清澈秀美又大气磅礴、极富活力与动感的城内湖,惊艳地出现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从效果看,苏轼又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园林专家”。

就这样,苏轼在凤翔不到三年时间,完成了出仕以来首个大手笔之作。东湖的出现不仅为官民提供了一个曲径通幽古朴典雅的游憩之所,还改变了凤翔府城的干旱面貌,实现了苏轼思考的排涝防旱利民功能。“水多则蓄之,以防涨溢;干旱则泄之,以润田畴”。

在原湖的基础上,后世多次扩修,湖体随之扩大。现在的东湖占地近2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8万多平方米,形成内外湖。随后又建起了牡丹园、樱花园、松竹园等。2008年东湖园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保单位。

东湖佳话传

东湖喜雨,名传遐迩。如今游东湖的人们,总喜欢在“喜雨亭”内小憩,诵读《喜雨亭记》,感念苏轼神韵文采。

不仅喜雨亭,东湖二十多处亭台楼榭,每一处都有动人故事。

东湖,从北宋算起,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最珍贵的当数苏轼建湖时所修“君子”、“宛在”二亭。君子亭赏花,宛在亭赏月如今已是东湖两大盛景。湖中亭阁以“君子亭”为主景。亭前一联“两岸回环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苏轼植柳栽荷,以“君子”为名,昭示后人应该做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宛在亭,也是苏轼创建,名称源自《诗经》中的“伊人宛在”,今人面对这个名字,多了对苏轼的怀念。

东湖历经宋以后历代修葺,亭台阁楼相继增多,到现在已增加鸳鸯亭、断桥、不系舟、春风亭等20多处建筑。为纪念苏轼王弗这对恩爱夫妻,清同治十年(1871年),凤翔人在石桥上修建了一座六柱双亭——鸳鸯亭。这亭子在东湖所有的建筑中是最精巧的。一对翠亭,形似鸳鸯,相依相偎,意切情深。苏轼先在凤翔修东湖,后在杭州西湖筑苏堤。西湖断桥闻名于世,后人也在东湖建了断桥亭,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同名而异态。其他亭榭楼台,多取名于苏轼的诗文中。不系舟,取自苏轼诗句“身如不系之舟”;春风亭,以苏轼“惠过春风”之意;最早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雁南亭,也因苏轼诗句“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而名。

东湖公园大门匾上书“东湖”二字,为苏轼墨迹,笔势沉稳遒劲浑厚雅拙,正是苏书经典笔意。

苏轼不仅造就东湖景观,而且不遗余力推广凤翔的“旅游景点”。他在《凤翔八观》序中说:“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辙读了苏轼《凤翔八观》中的《东湖》诗后很高兴,和诗一首寄来:“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兄弟二人都是名噪京华的才子,他们的唱和往来,使凤翔东湖在北宋时就有了名气。后世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

清明时节,记者在东湖看到,湖光潋滟,古柳摇曳,亭榭棋布,轻舟萦回,宛若一派江南秀色。正值春日,柳絮扑面,纷纷扬扬,游人恍疑飞雪。正如清代诗人李柏所歌颂的:“一镜当空槛外明,东湖一似西湖清。沙堤古木连霜落,石径孤烟向晚生”。苏轼修凤翔东湖二十多年后,又在杭州任上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堪称“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更有诗赞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凤翔东湖,虽不如杭州西湖那样名扬四海,但这颗八百里秦川绝无仅有的明珠,同样熠熠生辉。凤翔东湖将与苏轼的文脉一起福泽一方,百世流芳。

下期请关注陕西凤翔访苏轼·下篇《文脉流芳》。

新闻推荐

创作与评论的实力展示 写在《宝鸡当代文学与民间艺术评论集》出版之际

◎赵德利宝鸡文学是陕西文学西路军,三十年来成就斐然,涌现出一批文学陕军干将。宝鸡是中国民间文艺的重镇,有许多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宝鸡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关心支持宝鸡的文学艺...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东湖喜雨 ——陕西凤翔访苏轼(中))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