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天府石犀 一醒惊天下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8-14 07:38   https://www.yybnet.net/

位于成都博物馆的天府石犀。

刚出土时“浑身是病”的石犀。

1973年11月,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

成都市区天府广场北侧,施工器材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现场一片繁忙景象。不久后,这里将建立起全新的电信大楼。

一切看来都是那么平常。但打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时,却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

多次尝试后,建筑工人始终无法将地基打下。于是挖开直径达数米的大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打桩机的运作。

刹那间,尘世突然安静下来,沉睡千年的历史在泥土中发出厚重的声响。

一件埋藏了上千年的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好梦正酣。

它,就是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轰动蜀地的惊世石兽。

当时,人们并不知这体型巨大的石器到底是何物,又因科学技术条件有限,不得已将其就地回埋。

天府石犀又昏沉睡去,直到近40年后,它被再度惊醒……

沉睡地下发掘时插满钢筋混凝土

2018年暑期,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开放日每天等待参观的人们排起长队。

走进博物馆二楼的“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走过神秘的青铜人面像,走过古老的船棺,巨大的石犀伫立在展厅中央。

易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揭开石犀神秘面纱的人物之一。

2010年,由于市政建设需要,电信大楼将被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

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原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考古发掘。

“天府广场,一直是中国古代遗存埋藏得比较多的区域。当初在修电信大楼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石兽。我们在后面的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这件文物的线索。直到工地发掘要到尾声,才在整个建筑工地南边的角落里,发现了埋藏石犀的大坑。并且,这个大坑是整个被叠压到了明代蜀王府的宫墙,还有汉代到唐代的地层下面。”易立回忆当时初见石犀的场景,一切历历在目。

2012年12月16日,一个寒冷的冬日,石犀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露出了真容,并以倾倒侧卧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眼中。

“石犀出土的时候,因为面貌不是很清晰,整体形状像牛。我们把它简单清理出来后,根据其头部、足部的一些特征,判断它还是和我们常见的犀牛比较接近,所以就把这个石兽认为是石犀。”易立说。

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当这件硕大无比的文物亮相于成都博物馆展厅内时,其经历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当时石犀侧卧在地,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为让这个庞然大物翻身,又不伤害其本身,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它进行了包裹,并启用大型吊车,它才站了起来。

“石犀的面上,被现代建筑物破坏和覆盖,所以当场做了一些简单清理,然后就把它运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中心,做进一步修护。”易立介绍。

“以厌水精”相传为李冰镇水所造

石犀被发掘后不久,在其保护有了初步成果时,于金沙太阳节与成都市民初见。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这件沉睡了千年的惊世石兽以“镇馆之宝”的身份出现。

“现在(石犀)所站的位置,楼板是经过了特殊加固处理的,这样才能承受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搬运过程中,也非常具有挑战性。石犀是最先被放进展厅中的文物。”站在石犀旁边,听到讲解员甜美的声音,人们才能明白这个外表憨萌的石兽,是怎样经历波折才寻觅到归处的。

每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从石犀身边经过时,并不知道石犀在泥土中经历了怎样漫长的等待。

随着石犀问世,背后的一系列谜团和疑问,开始渐渐浮现。

能够雕刻体量如此巨大的石兽,制造者是何人?为何会将其雕刻成犀牛的形态?这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查阅古籍,石犀身上的种种疑问,将方向指向了千古名人——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为蜀郡郡守,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从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李冰的到来,为成都带来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水利体系,平息了长期威胁成都的水患。

不仅如此,李冰治水也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关于石犀的传说,更是流传到了今日。

《南越志》曾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

古人认为,犀牛有“分水”的能力,将石刻的犀牛置于岸边,可以镇压水怪。所以,当李冰踏上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时,下令制作了五头石犀。

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说,成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虽然《蜀王本纪》原书已佚,这流传下的文字不知是否可靠,但在现存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写道,“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

这表明,当时李冰在蜀地治水时,曾命人打造五头石犀,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以达到镇厌水精的目的。

不谋而合 石犀发掘处与文献记录相符

“这头石犀,根据其地层出土情况和埋藏状况判断,它的埋藏年代大概是在三国末年到西晋初,但制作年代是比较早的。现在根据对比一些其他的参考出土物,初步判断它的制作年代在战国末年。”易立判断,“石犀的制作年代,跟秦灭巴蜀以后,蜀守李冰治水的时间是比较吻合的。再加上文献记载中数次出现李冰制造石犀的事件,所以我们推测,石犀跟李冰治水有一定的关联。”

这头天府石犀,出土在天府广场北侧,就与文献中所记录的地点不谋而合。

“根据文献记载,有两头石犀沉到水里以‘镇压水精\’,还有一头放在市桥,就是现在通惠门附近。另外有两头放置在府中。”

何谓“府中”?其实就是当时官府的中心。

秦汉时期的官府,都是在大城内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在今天的天府广场附近。“从石犀的出土地点来说,跟李冰造石犀放置两头石犀在府中的文献记载,是比较契合的。”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虽然从石犀的身上,人们并无法得到其与李冰有直接相关的痕迹,但天府石犀却体现了古蜀先民的文化信仰及民间崇拜。

千年后,时过境迁,另外四头石兽已无处可寻,那些古老的传说可能会随岁月逝去。

石犀之劫

1800年前遭破坏性掩埋

外表憨萌可爱、被市民亲切称为“萌牛牛”、体量庞大重约8.5吨……说起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府石犀,大家全然不会想到,这样一只与世无争的神兽,竟然在1800年前遭遇过破坏性掩埋。

“当时石犀被掩埋在天府广场北侧的一个大坑中,更是被叠压到明代蜀王府的宫墙,以及汉代至唐代的地层下。我们是把上面这些地层堆积,包括当时的文化遗存清理掉后,才开始清理这个大坑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易立,回忆起当时发掘的场景。

从坑体的情况来看,易立发现,这个坑就是专门为掩埋石犀而挖,大小刚好符合石犀的体积。从石犀的埋藏情况来看,并不像出于以藏宝为目的,倒像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行动。

“石犀的埋藏状态是呈倾倒侧卧的,而且坑中除了石犀外,还有三国末至西晋同一时期的建筑垃圾,比如瓦、陶器等生活遗物的残片。所以,我们判断,石犀的掩埋,在当时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政治手段。”易立认为。

到底是什么人,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会想到将石犀进行破坏性掩埋呢?

从石犀埋藏的年代来看,似乎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易立表示,据石犀地层出土和埋藏的情况来判断,其埋藏年代大概是在三国末年到西晋初。

“石犀本身,代表了古蜀文化的精髓。蜀汉政权灭亡后,新的西晋政权要统治蜀地的民众,害怕蜀地再次发生割据叛乱,因此,就要把代表当时古蜀文化甚至土著文化标志给破坏掉,所以就带着敌视的思想对待这头石兽。”易立解释说。

与石犀被掩埋在泥土下的,还有同时期残损的建筑基遗。

由此,易立推测,当时很有可能发生了有预谋且成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将石犀推倒,并摧毁了当时在石犀周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建筑。

这头憨萌的石犀,究竟在数千年的岁月经历了怎样复杂的历史境遇,只有靠人们去猜测推想。

但幸运的是,人们在尘土中发现了这件珍贵的文物,并将其保护修复,让蜀地辉煌灿烂的历史遗存没有被湮没于岁月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实习生宋浩征

新闻推荐

书店之都 最美在于阵阵书香 成都知名书店纷纷自发参与“YOU成都·天府成都生活美学地图”全球征集活动

成都之美,有人说是美在“窗含西岭千秋雪”,雨后的清晨站在窗台遥望雪山,是哪座城市都找不到的独特体验;有人说是美在商业繁华...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府石犀 一醒惊天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