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都江堰 > 正文

未曾谋面却必须怀念的一个人

来源:四川日报 2021-03-05 06:02   https://www.yybnet.net/

名家

□邱华栋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所说的这个人,叫王吉亭。

我在十四五岁开始写作,几年后,王吉亭先生帮助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当时,他是四川少儿出版社的编辑,他策划了一套“小作家丛书”,收录了我的小说集《别了,十七岁》。那是在1987年,现在,我记不清是如何与王吉亭先生取得了联系。可能是《儿童文学》杂志社的一位编辑老师推荐的,他知道王吉亭老师正在编辑“小作家丛书”。于是推荐了我,还在新疆昌吉州二中读高中的我就给王吉亭先生写信,并寄去了我发表的作品样刊。

很快,我就收到了王吉亭老师的回信,他对我的小说很赞赏,决定把我的小说集纳入“小作家丛书”出版。

这对于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毕竟,我当时才18岁。人的一生有时候会很幸运,会遇到成长关键时期帮助你的人。王吉亭先生对于我就是这样一位慧眼识才的人。后来,在他编辑我的小说集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些信函,这些信函现在都找不到了。不过,王吉亭老师鼓励的话语,编辑文字时候认真的态度,确定书名时和我来来回回的商议,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988年7月我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这其中,肯定有“小作家丛书”收录我的小说集《别了,十七岁》的作用。我记得我也请王吉亭老师给武汉大学招生办写信确认我这本书的出版情况。毕竟,在当时,中学生出书很不容易。

我上大学后第一个学期结束,收到他编辑运作两年之久的“小作家丛书”第一辑十本,其中就有我那本小说集。拿到样书是在这年的三月初,我怀揣我的第一本书在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上狂奔,任由樱花朵朵飘洒在我的身上,非常兴奋,可谁都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高兴,以为我就是喜欢樱花盛开的原因呢。

一个作家,起步阶段有一个重要的阶梯,那就是第一本书的出版。我的第一本书,就是由王吉亭先生这么编辑出版的。很可惜,我现在找不到王吉亭老师给我的信件。我希望有一天,那些信件还会出现在我家里的某个文件资料袋子里。

上大学之后,我也曾给王吉亭老师写过一些信,保持着信件的往来。“小作家丛书”后来又出版了盒装20册纪念版,里面的很多作者后来我也见到过,比如在新华社工作的胡晓梦。

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去北京工作,之后和王吉亭老师的联系就变少了,也从未和王吉亭老师见过面。但我心里常惦念着王吉亭老师,10年前,我有一次出差去成都,还问起四川出版界的朋友,他们说,这个人好像退休了,去世了。我就十分伤感,因为我总觉得我应该和王吉亭先生见过哪怕一面都好啊。

2018年,我去苏州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在现场,碰到了一位了解王吉亭先生的人,他叫韩树俊,是他告诉我更多王吉亭先生的情况。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是这么描述的——

古色古香的苏州古旧书店,邱华栋的文学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随即进入提问对话。我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主持人说:“最后一位提问。”我还是让出了机会,不待邱华栋答复的话音落地,我边举手边起身发声:“邱老师,我想说一下四川少儿社当年编辑‘小作家丛书’的王吉亭先生……”

邱华栋一听到“王吉亭”三字,眼睛顿时放射出光芒。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别了,十七岁》,四川少儿社‘小作家丛书’中的一本。我一直记得王吉亭老师。”邱华栋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算是当年的韩寒。”

“小作家丛书”第一批十本,1989年2月第一版。那时韩寒六岁半。首批入选的有胡晓梦、孙梅、梁芒、刘梦琳等少年作家,第二批出版时,又加入了邱华栋、周劲松、闫妮、马璇等实力派少年作家,共20本22位小作者。

……

记得那年王吉亭来苏州,一见面就是一句“我发现新疆一个非常好的小作者,邱华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行走在拙政园的亭台楼阁间,一路上的话题尽是邱华栋,吉亭的双眸像发现宝似地散发着光芒。邱华栋,当年新疆昌吉州二中的高中生,祖籍河南西峡县,破格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中学毕业之际,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别了,十七岁》被王吉亭相中。很快编辑出版,从真正意义上显示了西部文学少年的实力,显示了“小作家丛书”作者群遍及东西南北中,遍地开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家丛书”充分显示了西部文学少年的实力,他们之中除了有来自新疆昌吉的小作家邱华栋,来自青海高原的小诗人刘梦琳,还有来自四川的小作家周劲松、小诗人梁芒(诗人梁上泉之子),来自云南昆明的童话作者马璇等。

现在,邱华栋早已从一名“小作家”成了“大作家”。再次与邱华栋联系时,他正忙于为新出版的《北京传》做宣传,自从写了《别了,十七岁》之后,邱华栋没有停止片刻对于文学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的引领,从《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到《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一直像他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未谋面的四川少儿出版社原副社长王吉亭一样,以无比的热忱,全身心投入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

得知王吉亭先生英年早逝,在苏州古旧书店讲座现场,邱华栋与我商议适当的时候,组织当年的小作家到成都拜谒王吉亭在都江堰的墓。

一套丛书在全国精选出20位“当年的韩寒”,30年以后的他们,有的担任了新华社的领导,有的成了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书记,有的成了各大媒体的骨干,更多的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而依然不忘对于文学的追求并硕果累累,这,绝非偶然。

以上是韩树俊先生涉及到我的一些文字,可以帮助我和大家了解当时这套书出版的情况。

韩树俊先生是一位热心人,也是一位投身语文教学的作家、教育工作者。他热心提供的信息,使得王吉亭老师的形象,再度在我的心里形成了鲜明的轮廓。特别是在王吉亭先生去世15周年之际,他在张罗出版一本纪念文集,嘱咐我写下这篇文字,我欣然同意。下笔的时候,却感到虽有千言万语,也无法一一说出的遗憾。

《别了,十七岁》收录了我在16岁到18岁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和多个短篇小说,就在今天上午,我还在校对曾收入其中的四篇短篇小说——一家出版社要把这四篇小说做成四本图文少儿图书。

时隔30多年了,我的第一本书中的小说,还有着生命力,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王吉亭老师的慧眼,他当时就赞赏我这几篇以雪豹、汗血马、火狐狸、银雕为主角的小说,它们探讨了人、动物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今,生态文学和动物保护方兴未艾,我在十六七岁时书写了这个主题,现在并不过时。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韩树俊先生又发来了短信,让我进一步了解王吉亭先生的情况:

“吉亭是个工作狂,原在中学任教语文、美术,其父新中国成立前是重庆《中报》主笔,抗战期间,胡风等名教授都住在他们的王家花园。其母是小学音乐老师,生养多个女儿,就王吉亭一个儿子。吉亭画油画,当中学美术老师,有其母的遗传因子。王师母王素蓉是王吉亭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同班同学,素蓉担任团支部书记,吉亭担任班长。师母在大学教授岗上退下,现身体硬朗,思维活跃。吉亭大儿子川大德语系毕业,现办企业。小儿子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吉亭调入川少后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待人热情、诚恳、周到。年轻时得过肝硬化,坚持在成都青年足球队踢足球,硬是战胜了病魔。”

以上简洁但内容极其丰富的王吉亭先生家世情况介绍,能让我们看到一位投身于编辑事业的前辈那平凡却杰出的一生。我永远怀念王吉亭先生。

新闻推荐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成都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两区一城”中的“一城”——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本报记者胡大田摄阳春三月季,迎逢全国两会时。“十四五”新征...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未曾谋面却必须怀念的一个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