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五大学:薪火相传 弦歌一堂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4-22 03:43   https://www.yybnet.net/

五大学合唱团

谭楷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难之际,华西协合大学迎接了内迁的学校和逃难的师生,先后有五所大学的师生汇聚华西坝。包括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陵女大)、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中央大学在市区内创办医院后,燕京大学迁来)。华西坝上的朗朗读书声,就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斩不断的文化脉动!

西迁 华西坝是天堂

西迁动作最快的是中央大学。1937年7月17日,校长罗家伦通知总务处,将做好的550只大木箱包上铁皮,以备长途迁徙之用。此前,他已委派医学家戚寿南赴成都考察,获得华西协合大学“慨允合作”的承诺。当年10月,中大迁往重庆沙坪坝;中大医学院最先迁至华西坝。

与中大相比,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的西迁就不那么容易。1938年5月,缠过小脚的吴贻芳脚步匆匆,带领师生闯过道道难关,在华西坝重新开课。金陵女大院长吴贻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终身未嫁,女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吴贻芳嫁给教育”,一时传为佳话。这样一位不断从封建礼教、陈规陋习、世俗偏见大胆突围的中国女性,让华西坝所有的外国人对她充满敬意。华西坝的住所非常紧张,时任华西医学院院长、医院院长启真道诚邀她住到自己家里。1939年大轰炸,6枚炸弹落入校园。幸好落在图书馆草坪的那一枚炸弾没有爆炸,卧倒在附近的吴贻芳和几个女同学躲过了“灭顶之灾”。

金陵大学停课西迁时,交通工具已非常缺乏,师生员工和家属只得分批乘船,经武汉、宜昌、重庆,历时三月有余,才到达成都。而齐鲁大学的西迁基本就是逃难,直到1938年秋正式复课。

经过艰难困苦,漫长逃亡之路的师生,到了华西坝就如同到了“天堂”:想不到,在崇山峻岭之中深藏着这样一个大后方,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和谐包容的大四川;想不到,在成都,还有一座按照欧美名校布局,像常青藤大学那样有钟楼、图书馆、博物馆的华西协合大学。陈寅恪的川籍弟子唐振常曾赞美道:“过万里桥,左转,前行,即当年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无出其右的著名的华西坝。”

在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之时,五所大学抱团,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招生人数大增。1942年初秋,300多名燕京大学学生从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成都。燕大在成都复校的消息一传出,仅成渝两地就超过3000人报考,结果录取了100名。《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流亡大学的条件往往是极差的,但这些想继续学习的学生认为,只要他们继续学习,就是对他们所痛恨的侵略者的藐视。或者说,只有他们继续学习,中国才有真正的希望。”

虽说是战时,五大学学生照样认真地上必修的体育课,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发毕业证书。五大学还成立了“抗敌宣传三团”,“五大学学生战时服务团”,下设歌咏队、演剧队、宣传队,每逢节假日,便到周边乡场,用文艺演出唤起百姓的爱国热情。1940年12月,五大学合唱团还赴重庆赈寒衣义演。

大师荟萃 学生抢座位

大学之所以为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五大学”汇聚华西坝,星光璀璨:燕大为华西坝带来了陈寅恪、肖公权、李方桂、吴宓、徐中舒、赵人隽、曾远荣等著名教授,而齐鲁、华西、金大、金女大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不断地求贤聚才。齐鲁延聘了顾颉刚、钱穆、孙伏园、胡厚宣、高亨、马彦祥、朱东润、王献唐、张维华等;华西协合延聘了刘承钊、陈志潜、李安宅、闻宥、蒙文通、郑德坤、冯汉骥、张铨、杨佑之、周太玄、李晓舫等国内一流学者,加之特邀的朱光潜、梁漱溟、潘光旦等,举办各种讲座,使华西坝的学术气氛非常活跃。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时任华西协合大学校长的张凌高建议五大学联合办学,按师资专长特点分别开课,学生则自由选课,游走于大师之中,饱啖学业之精华。只要你不怕跑路,你可以到华西莫尔斯那里学解剖;可以在齐大侯宝璋那里学病理;可以在燕大包贵思那里学英语;甚至听金陵女大的音乐课……从这间课堂到那间课堂,华西坝上来来往往,都是学子们匆匆忙忙的身影。

那时学生要想在图书馆抢占一个座位,实属不易。燕大在陕西街,学生宿舍只有菜油灯,冬天又黑又冷,而华西图书馆不仅有电灯照明,还生有火盆可供取暖,所以燕大学生对占座位最积极。后来,图书馆人员给梅贻宝校长送来账单,梅校长略感惊诧:“电费不是五校共担吗?”经办人员解释说:“燕大同学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占的座位最多,天天如此,所以这电费贵校就多承担一些。”梅贻宝多付了电费也高兴。燕大在成都复校两周年时,吴宓撰写了一副对联,道出了心声:复校兴邦事同一体;化民救世业始吾心。

“抗穷” 办好战时中国最大大学

1940年,物价飞涨,短短数月,每石米涨了20多倍。梅贻宝感慨:“抗战时期,至少要两种抵抗力,一是抗战;二是抗穷。”五位校长各显神通,频频公关。眼看着吃不饱饭的学生无力上课,理学院的助教们因薪酬太低酝酿再次罢课,张凌高也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经他八方奔走,找省长不断恳求,终于为五大学的4000多名师生,争取到四川省政府按公务员标准供应的每个月五斗“平价米”。“这下子学生娃娃不得饿肚子了!”他笑了,笑得热泪盈眶。

张凌高出生于四川省璧山县的银匠之家, 1914年考入华西,毕业后两度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27年任副校长,到1947年从校长任上辞职,苦其心志20年,“抗穷”是他整天忧心忡忡的大事。

华西协合大学敞开大门,欢迎内迁的兄弟院校,但几千人吃住、上课、做实验,都需要空间,生存的困难压倒其他困难。张凌高说得最多的是:“腾,快腾房子!”“挤一挤,大家挤一挤!”最让兄弟学校佩服的,是“事无大小均由五大学会议公议,而不以主客悬殊,强人就我”。抗战胜利后,金大、金女大、齐鲁、燕京四校共撰《纪念碑》,对他的博大胸怀,深表敬意。而他曾作对联自嘲:休夸厚禄高官,宦海终成孽海;还是勤耕苦读,花香更有书卷。

张凌高为华西拟定了校训:“仁智,忠勇,清慎,勤和”。他多次在演讲中强调:“物质落后,尚不足以为害,如果民族自信力完全消失,即等于精神上亡国,最是可危。”大师荟萃之际,华西协合大学发展壮大,形成了四个学院,10多个系的综合大学。学生由1937年的260人,增至1940年的633人。而五大学作为整体,学生接近4000人,有文、法、理、医、农五大类,77个系科,是战时中国学科设置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5年7月,在响亮的晨钟之中,五大学校长、系主任、教授们头戴方帽,身披黑氅,率领学子们,沐浴着朝霞,兴冲冲地走向赫斐院礼堂。五大学的毕业典礼,是华西坝最盛大的节日。八年来,大半个中国大地烽火弥漫,在华西坝,文化根脉仍在顽强生长。

新闻推荐

一举端掉两个售假窝点 查获假冒汽车配件千余件

早报讯(记者赵霞)“非常感谢武侯区市场监管局的迅速行动,端掉了这个假冒配件批发窝点,不亏是维权先锋、品牌卫士……”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五大学:薪火相传 弦歌一堂)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