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开始一一重拾儿时的习俗 长大后我越来越像妈妈

来源:成都商报 2020-04-05 01:16   https://www.yybnet.net/

我们常常觉得,一天,就是一天,往大了说,不外乎地球转完一圈。

但一天,又不仅仅是一天,我们所迎接的每一个日历上的一天,也包含着过去每年相同一天的层层记忆。这记忆每年都会随着这一天的到来,苏醒。于个人,可以是你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于群体,则可以是一次仪式,一场习俗。

有的地方,三月三一定要吃地菜煮鸡蛋;有的地方,清明节一定要吃清明粑;有的地方,六月六一定要晒衣服……传说已不知所起,反正“我高我曾我祖父”的这一天,也一定是这样过的。

这习俗,就这样从历史而来,穿越了每一年的这一天,使得一个寻常的日子,也让我们难以忘记。

三月三 地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地菜(荠菜)煮鸡蛋。”这是我们湖北的习俗。对于老百姓而言,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有仪式感的食物,才是太平美满。正如元宵要吃汤圆,端午要吃粽子……而在我的老家湖北,三月三吃鸡蛋,寓意着百病消散,家宅平安。

小时候,每到三月三,妈妈都会念叨着该吃地菜煮鸡蛋了。那天她会带着我和弟弟回到乡下外婆家,我们姐弟俩跟着外婆和妈妈,绕过庭院,前往田间寻觅绿茵茵的地菜。风和日丽的春天,空气里淡淡青草味的下午,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就这样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洗净整理好的地菜与鲜鸡蛋一同入锅,加几片生姜几颗红枣,待鸡蛋煮熟凝固后又轻轻敲裂,让地菜的清香完全融入蛋中。每个人都要喝上一碗地菜煮鸡蛋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地菜当灵丹,吃了头痛自然散”,这是小时候外婆常给我们唱的歌谣。外婆还会手工钩制一个小线兜,正好放下一个鸡蛋,挂在我和弟弟的脖子上,我们俩就愉快地蹦跶着出门找小伙伴玩耍。

关于“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楚地,山林多大风,村民头痛病很常见,影响田间劳作,苦不堪言。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一带),见乡民头疼难耐,他便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村民充饥。吃过鸡蛋,村民头竟神奇地不疼。为了纪念神农,以后每年这个日子,村民都会挖地菜煮鸡蛋。于是,“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这一习俗便延续至今。

离开家乡十几年了,许多节气越来越淡,但每年春分一过,我就会翻着日历惦记三月三。“采地菜,煮鸡蛋,喝了汤,踩石板”,小时候念的童谣我依旧记得,将它念给我的孩子听,给他讲传说中的故事。我也变得越来越像妈妈,信奉地菜与鸡蛋同煮,吃了可以祛病消灾。

今年三月初三,是我妈所在的疫情重灾区解封的第二天,她一大早便去野外扯了一把地菜回家煮鸡蛋。她说,想要赶走这可恶的病毒,拥抱春天的尾巴。在成都的我,也兴冲冲跑去超市,却遍寻不见一把地菜,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去郊外扯到零星几株,回家切了生姜,丢几颗红枣,煮了三个鸡蛋,和老公孩子一人一个,聊胜于无。(鹿鹿)

大理清明的“色饭”

从前在大理老家,大理坝子被十九座山峰、十八条溪和长长的洱海围绕着,大理人去世了都葬在山上,择一处临海背山之处,遍植松柏,族人坟墓一般都聚集在一起,真正的面山临海,观云听风。

所以,小时候的清明于我而言,就是爬山野餐,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山上在墓前那餐饭。

上山之前,大人们会在家里准备很久。煮好糯米饭、烟茶酒、当季水果,再备好各种菜蔬、碗筷碟等等,甚至镰刀(用来割草),用一个大箩筐装好,家里的男士则理所当然成了背夫。

沿着上山的路,溪水潺潺。快到老祖宗那一片山林时,且慢,大人们会在山下溪水边找一块大一点的石头,清洗干净。接近墓地时,先找一株笔直高大的树,再将清洗干净的石头端端正正摆放在大树下,供上一点食物。这是祭山神,请山神照顾好我们的先人。

祭完山神,再祭先人。

来到先人的墓前,第一步,镰刀拿出来,先清除掉先人坟前的杂草,再擦灰,点烟,供茶水、酒、花束和水果。然后,就开始备饭了。

大理白族人家清明供祖的这餐饭,白语称为“色”饭。何谓“色”,就是一餐五颜六色的饭,糯米、干兰片、鸡丝、汽茹、鱼腥草全拌在一起。糯米饭是之前在家里就煮好的。干兰片是鲜艳的红绿两色,这种干兰片很像虾片,在家里用油煎好,脆脆的,香香的。“色”饭里还有煮熟的鸡丝、“汽茹”。“汽茹”是大理本地话,其实就是水蓼,四川也常见,但四川人很少吃。水蓼是生长在洱海边、水沟湿地里的一种野生植物,味道辛辣。如果找不到水蓼,那就用折耳根,总之就是味道比较重的。

这是正宗的白族人家清明祭祖时必备的一餐饭。大家用碗碗碟碟把“色”饭装好,在坟前就地开吃,意思是最好吃的一餐饭一定得跟祖宗一起分享。

大理的洱源地区,当地人还有另一种吃法。那边一般不用鱼腥草,用萝卜丝;也不用糯米饭,而是用冷却后结成团的稀豆粉,外加少量黄焖鸡油汁,还可以加入核桃面。核桃面是用核桃仁在油锅里煎黄捣碎而成,所以这顿给祖先的饭那真是喷香扑鼻。

吃完饭,磕完头,还有最后一项仪式,就是给祖宗撒浆水饭。浆水饭是给祖宗吃的,就是把之前供奉给先人的米饭菜蔬,和茶水、酒拌在一起,撒在坟墓周围,等我们走后,让先人们慢慢享用。

走时,还要在先人坟前插上柳枝,表示依依不舍的意思。(杨小云)

金佛山的清明粑

在重庆南川金佛山一带,自古以来盛行一种习俗——过清明节是要吃清明粑的。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这天,大人们早早起床,把白生生的米磨成细细的面。早饭后,带着孩子们上山采清明菜,把那粉嫩嫩的软荞、白薅等十多种野菜的叶片和嫩尖轻轻摘下,放在篮子里,拿回家煮熟滤过,用刀子切碎。孩子们忙开了,从地窖里取出红苕,煮熟后与米面、清明菜合在一起,用力地搓揉,直到红苕捣烂成泥,面、菜均匀为止。这时才烧锅添水。拿出蒸笼或粑夹,用双手把清明粑团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叶子包好,然后放进蒸笼里用大火蒸,约莫半个时辰便可起锅。揭开蒸笼,香味扑鼻而来,大人小孩吃个欢。

金佛山人为啥爱做清明粑?相传很久以前,金佛山上住着一刘姓人家,老两口拖着五六个孩子,家境贫困。这家人原来在平坝居住,由于没田地才搬在山上来的。在平坝时,几个孩子常年生病,由于无钱医治,其中有两个孩子夭折了。来到金佛山后,每逢春荒,就是常说的“神仙难过二三月”的季节,没有粮食,就去采野菜来度日。这些野菜吃起来很难吃,有苦涩味,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呀。说来也巧,自从吃了野菜,孩子们不但不生病了,反而一个个身体长得棒棒的。虽然家贫一点,缺吃少穿,只要一家人身体健康,无灾无病,大人们还是满心欢喜。

原来金佛山上山高林密,气温低,常年被云雾笼罩着,山上的野菜都是药草,吃了能治百病,特别是春草萌发的季节,药效更佳。刘家就这样世世代代在山上住了下来,而且人丁十分兴旺。后来生活好转了,人们就在野菜里加些米面,让口感变得更好。又因每年清明节正值春草旺盛时期,金佛山一带的人就开始流行起清明做粑吃。

现在生活好了,但每逢清明节,金佛山人还是爱做清明粑吃。那素雅清香的清明粑,让你胃口大开;那古朴传统的清明粑,让你越吃越爱吃。(伍学铭)

六月六 晒衣服

很庆幸自己生在乡下,从小跟随更喜欢过农历节气的大人们,经历了太多城里人所不知道的民间习俗。

在众多的农历习俗里,我最记忆深刻的还是“六月六,晒衣服”,每次想起那天的场景,都有一种电影镜头般的感觉:阳光,微风,一竿一竿的衣服,衣服下奔跑嬉戏的孩子,在晾衣竿前摩挲的妇人……

为什么会在六月六晒衣服,小时候只听大人们在那天边晒衣服边聊天时说过一句话:焐了一个冬天了,再不好好晒晒就要长霉生虫了。

是的,四川的冬天一向阴冷潮湿,所以可以想象当六月初六到来时,院子里的女人们会有多高兴,她们喜气洋洋地翻箱倒柜,把家里所有的衣服被褥包括棉鞋全拿出来晒起。

小时候住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平时大家晾衣服都在自己的屋后,用三脚架支几根晾衣竿,悄悄咪咪就晾了。但那天,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在院子里那个足有一个操场那么大的公共地坝上,搭起一排排架子,支起一根根竹竿,像晒宝大会一样,热烈而又隆重。

小时候我们家还算富裕,晾的东西自然是全院子最多的,别人晾四五竿衣服,我们家要晾七八竿。每当这时,院子里一个叫赖妹的就会走过来,撩起一件衣服:“哎这件衣服还好看呢,咋没见你穿过呢?”我妈就会故作谦虚但声音明显比平时高,说:“好看哪?我觉得太花了不好意思穿。”“好久买的哟?”“我过生的时候她姑姑送的,我哪有钱买哟。”“你还装穷,哪个不晓得你们家嘛。”我妈这时就会呵呵一笑,转身又去晾爷爷从新疆寄回来的羊毛褥子。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床床崭新的缎面被套。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凡过大生,人们最喜欢送的就是缎面被套,红的绿的玫红的,颜色极为明艳,闪着缎面特有的光,一看就十分贵气。而收到这份大礼的人家呢,也格外珍惜,很少会真把它拿来当了被套,不是放好再送别人,就是压在箱底等女儿长大后做嫁礼。我家的缎面被套也不例外,全被妈妈仔细叠好珍藏了起来。于是,每年的六月六,这些缎面被套就作为最耀眼的那道光,被我妈晒了一次又一晒。每晒一次,就会引来院子里女人们的一声惊呼:“哎哟你们家硬是有钱哦,缎面被套都这么多床!”这时我妈依然会十分谦虚但声音又咯嘣脆地回答:“哪里嘛,家里有两大两个女儿得嘛。”

大人的心机我们不懂,只知道那天满地坝都是衣服,满院子的女人都在衣服前面摆龙门阵,显得特别热闹。小孩都是人来疯,于是成群结队地在衣服底下穿来穿去,衣服角角都跑得快飞起来了,吓得大人们惊叫唤:“哎呀一个个跑啥子嘛跑,把晾衣竿撞倒了咋个办?滚,滚远点!”(李遇周)

新闻推荐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咨询熊承雪:新经济业态融入民生工程 生活更加智能更加便捷

自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以来,全市新经济企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新经济总量提升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2020-04-04 02:48
猜你喜欢:
评论:(开始一一重拾儿时的习俗 长大后我越来越像妈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