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德州 今日夏津 今日平原 今日齐河 今日临邑 今日庆云 今日宁津 今日禹城 今日乐陵 今日武城
地方网 > 山东 > 德州市 > 今日夏津 > 正文

听老电力人讲述德州电力发展的峥嵘岁月

来源:齐鲁晚报 2019-09-04 05:01   https://www.yybnet.net/

宗兆茂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四通八达的电流,串起高楼大厦和千家万户,犹如城市的血脉,见证着德州70年变迁。翻开尘封的档案,上个世纪,几户商家窗户里透出来的羸弱电光,开启了德州有电的历史,为九达天衢未来和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光芒。宗兆茂做为新中国同龄人,见证了德州电力发展的峥嵘岁月,已到古稀之年的他身子骨依然健朗,在他绘声绘色的回忆中,一幅幅画面在我们面前重现……

从老师到学生

与电力事业结缘

宗兆茂出生于夏津县香赵乡宗庄一个和睦的农村家庭,1970年从夏津一中高中毕业,由于五七中学缺老师,他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1972年4月,正在上课的宗兆茂突然被校长邱少瑞叫走,“校长让我去教育局,说清华大学准备招收工农兵大学生,自己被选拔成为候选人。”宗兆茂回忆道,当时问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便让回去了。十多天后,宗兆茂收到了清华大学高压电专业的通知,他不敢相信工作后,仍可以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宗兆茂至今对恩师邱少瑞都心怀感激,“如果不是他一直督促我不间断的学习,自己也无法去往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我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学生,母亲为我新做了一床粗布被子,哥哥亲手给我打了一个铁缸子。”宗兆茂说,虽然家里穷,由于自己排行老小,从小便被特殊照顾,多年来都是哥哥姐姐供养自己上学,而自己为他们做的却很少。谈起家人,这位老人的眼睛湿润了,“很幸运我能生长在这样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

带着父母的叮嘱,哥嫂的期盼,1972年4月的一天,宗兆茂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他与电力的缘分也就此展开。

严重缺电处处可见

拉闸限电几成常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德州居民家中还是用煤油灯照明,电还远远没有普及,但是在清华大学,宿舍以及教室都已经用上了电,校园里还建有变电站,这在当时全国装备都是领先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宗兆茂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学习了很多超前的高电压技术,并与同学一起做了多项高端电力设备实验,大学四年的学习加深了他对电力的认知。

根据上级组织分配,1976年宗兆茂被分配到德州电业局721大学当老师,带领24个优秀的一线工人学习电力知识,一年后他被分配到农电所、线路工区、生产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基层工作。

据介绍,那时整个中心城区仅有“黄一临”这一条110千伏的线路,保障整个中心城区的供电,“1978年我在农电所,负责7乡镇的供电,其中参与了两个乡镇的线路设计与变电设计。”宗兆茂说,那时还是计划用电,电压不仅不稳定而且经常不够用,许多村民为了用电,自己私接电线,为了保持稳定拉闸限电成为常态。“不仅是德州,全国均是如此,197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仅有0.57亿千瓦,人均年用电量仅为247千瓦时。即使是已经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一年后的1979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仍然只有0.63亿千瓦,年缺电达到400亿千瓦时。”

在那个年代,技术员不仅承担着线路设计、计划用电等“烧脑”工作,村里的架设电线等体力活也是一起上。相比于现在,线路架设用无人机,而当时却只有肩挑手扛。“村里路不好走,别说先进设备,有台拖拉机已经是先进装备,很多电线杆是电力工人肩扛过去的,基本都是人工挖坑、人工拉线。”宗兆茂回忆,记得有一次下大暴雨,电线杆断了,害怕电线落在水里,我们就用手托着等着工人赶来。“在一线的这十年是最辛苦的十年,但是也是我成长最快最留恋的十年,那十年我把理论全部应用到实践中。”

从“借电”到“送电”

村村通电照亮百姓生活

1977年以后,德州电力进入快速发展期,大规模兴建电网。1978年,110千伏临邑-齐河线路建成投产,德州110千伏电网形成环网。1984年12月30日,德州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临邑变电站建成投产,同一年220千伏的“黄二临”线路也搭建完成。特别是,1993年华鲁电厂投产以后,不仅供应了本地居民及工厂用电的供应,还为商河、淄博等地用电及运行维护,实现了从“借电”到“送电”完美蜕变。

进入90年代,德州电力厚积薄发,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为了保障农村用电,德州电业局开展彩虹工程,每个乡建有变压站、每个村建有变压器,一根根排列整齐的电杆,一条条焕然一新的导线,1994年3月20日,德州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8月25日,德州实现“户户通电”。

“去村里维护线路的时候,经常遇到村民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宗兆茂说,村民家中的电灯亮了起来,各种家用电器置办了起来,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电网智能化走上快车道

改革开放至今供电量增长50余倍

1996年宗兆茂被调到设计室,1998年在调度室任书记,2003年在政策研究室,2005年任协理员……这些年他亲眼目睹了德州电力从弱到强,走上电网智能化的快车道。

2014年,山东特高压工程首基铁塔基础浇制工作在德州庆云完成,标志着山东电网正式进入特高压时代。2017年12月20日,德州第三座500千伏变电站,贝州变电站开工建设。

从1972年德州建设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到如今80座变电站,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供电量增长了50余倍,近四年来,220千伏“外电入德”线路由6条增加至16条、德州电网接纳外电能力增加1.5倍,全市、农村户均配变容量分别提高至2.65和2.52千伏安、增长68%和92%……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强势振兴,如今的德州电网,已经成为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满足全市的发展用电需求。

如今,宗兆茂已经退休,但他并没有远离他所热爱的电力行业,“给年轻职工讲课,为电力事业传承发挥余热,总感觉干了一辈子事情不能因退休而中断。”宗兆茂笑着说,每当看到国家电力发展的信息自己都由衷地感到自豪,“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从第一缕灯光到万家灯火,见证了电网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闻推荐

两老人被困车中城管队员出手相助

夏津讯(邓美平吕东锋)7月22日上午10点左右,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李广可、迟归都、张金龙像往常一样驾驶执法车对路...

夏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听老电力人讲述德州电力发展的峥嵘岁月)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