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肃 兰州市 嘉峪关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市 临夏州 甘南市
地方网 > 甘肃 > 今日甘肃 > 正文

锣鼓声声庆余年

来源:白银日报 2020-01-26 00:43   https://www.yybnet.net/

□金生翠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隆重举行各种社戏、社火、庙会等活动,尤其是社戏和社火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和最受老百姓喜爱的节目。

老百姓把他们对过往生活的总结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都渗透在锣鼓声声的社戏和社火中了。

提到社戏便会想到鲁迅的《社戏》,一群小小少年,在贫瘠落后的乡村,因由一场社戏可以在深夜仰望星空,让心灵在旷野之中自由飞翔,也让这场社戏成为作者童年最美的回忆。由此可见,社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的项目,其中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蕴。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如《左传》中就记载有民间乡民在乡社结盟的记载,据说大约二十五家即置一社,可见基层居民点也都要立社。社由此逐渐延伸演变为有共同祭祀礼仪的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官社和私社的相关记载。从顾炎武《日知录》提到的“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得知“社”便是“村”。

戏字从戈部,戏字的本义是兵器、器械。《说文解字》: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最早的戏艺形式,动作表演多于口头、文字表演,例如演武、马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官方或民间的戏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到汉代发展为“百戏”,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唐代又发展为“杂剧”,指的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艺术形式。

顾名思义,社戏即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艺活动。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社戏源于古代官社或私社的祭祀、庆祝活动,随着戏艺形式的多样化,社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各种戏艺形式细分化和专业化,诸如杂技、戏曲等戏艺形式逐渐独立并成熟,然后这些专业的戏艺团队又以合作或受邀聘请的形式融入各地社戏表演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戏不限于祭祀,演社戏的时间也大多受民间节气的影响,如一年中的农闲时节,丰收时节以及各种民俗节日都可上演社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庙台正对向;二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或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社戏一般演三天,多到十天或十几天。

因受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心理的影响,各地的社戏戏种区别较大。在大西北主要以秦腔为主。

秦腔,起于西周,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秦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等。千百年来,这古老的秦腔,萦绕在苍凉壮美、长风萧萧的大西北上空,余音缭绕,极富韵味,无论是人为战火还是自然灾难,从来没有断过。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等特点,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在甘肃的许多贫困小村,虽然老百姓的生活艰辛,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而秦腔则是这种乐趣的源泉,每当农闲或过节的时候,尤其是过春节,只要村子里的锣鼓响起,男女老少便如潮水向戏台涌去,那景象颇为壮观。那个时代,没有戏院,唱戏的时候当地人会用椽子和木板搭建一个简易的戏台。戏台的下面就会挤满了看戏的人群。

秦腔中的很多剧目,表现我国历史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吼秦腔,反映了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作为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乡民,他们迷恋秦腔,也许不全因它土生土长的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惊的撕扯吼叫最能表达他们灵魂深处的渴望。

在贫穷落后的西北大地上,贫穷没有让老百姓思想愚昧闭塞,相反,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他们依然乐观地向往未来,乐呵在至爱的秦腔里。一群群自发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为名利,不图富贵,他们只在秦腔里寻找那个让人活着能有个样样子的东西,那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支柱,他们得让这小曲唱下去,他们懂得这是老先人留下的宝贝,是一个地方人的精气神。这样的民间艺人布满西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卑微的生命足迹,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文化的精神!

社戏

社火

社火,是民间春节传统的狂欢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寓意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社火”来源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代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社火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其中甘肃和陕西的社火活动尤为活跃,因其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

北方的“社火”亦称“射虎”,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一切民间鼓乐亦称“社火”,社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内容包括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艺术形式,是黄土高原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糅合了大西北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社火艺术,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多彩演唱的小调,深受民间喜爱。每年正月,各地农村社火表演队浩浩荡荡,将欢腾的正月气氛,渲染得异常红火,使春节变成热闹非凡的“狂欢节”。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业余生活匮乏单一,以社火活动为代表的庆典,则是人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寻找并享受人间欢情的特殊节庆。尽管由于地域不同,文化活动形态有所区别,但人们参与社火活动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或唱或跳、或舞或蹈、或敲或打,个个精彩,样样鲜活。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喜庆,提振了人们向上、拼搏、奋发的精神。

社戏和社火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之精髓。一个民族,能够在数千年甚至于数万年生生不息,与勤劳、坚韧、自信、包容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民族精神所在。而这种精神的延续,是需要一种文化在中间支撑的,那么延续汉民族乃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社戏和社火活动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形式充斥在生活中,可是一到春节,最能让人感受节日热闹喜庆的还是社戏和社火。无论是表演的艺人,还是看戏的乡民,对他们而言,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更是寄托比活着更重要的一种念想的形式而已,或许,这就是他们生命的部分。在锣鼓声声中,所有活着的意义全在里面了。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

新闻推荐

关于春节期间暂缓举办大型文化展演展览及聚集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甘肃矿区文广新局,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省文物局,厅直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锣鼓声声庆余年)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