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道孚新闻 > 正文

鲜水河畔的隐秘村落:扎坝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8-01-03 10:19   https://www.yybnet.net/

□ 焦虎三文/图

发源于巴颜喀喇山南麓的雅砻江支流鲜水河,从遥远的康北草原奔腾而下,逶迤腾浪,在宽缓的河床上迂回前行,至甘孜道孚县以下进入“鲜水河大峡谷”后,两岸峰峦层叠,河水变得汹涌澎湃起来,无数的大拐弯中,夹杂着震耳欲聋的涛声,穿空的浪花拍打在林立的崖壁上。这片现在被认定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区域,因地偏人稀,植被特别茂盛,原始森林如绿毯铺展在大地上,许多珍奇的动植物生栖其地。人数稀少的扎坝藏族就世居于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传统的母系文化的遗风。

扎坝是一个多元的词汇。就族群而言可称为“扎巴”,“巴”在藏语中是人的意思,指扎坝藏族为藏族支系之一,当地人也称自己为“扎坝娃”;从地理上看,扎坝藏族居住在鲜水河下游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这一片他们生长繁衍的地方被称为“扎坝 ”。“扎坝”本地方言意为“上面的村子”,并有学者解释“扎坝”为“制陶人”。今扎坝藏族主要聚集居住于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与雅江两县。具体分布在道孚县扎坝区的亚卓、扎拖、红顶、仲尼与下拖五个乡,雅江县江北区的瓦多与木绒两个乡,人口共约一万余人。

民居:东方金字塔

从扎坝区工委所在地的街道上,远远便可以看到鲜水河对岸的峡谷半山腰上,10多座古老的石碉楼散乱地耸立着。就是这种如今遍布四川阿坝和甘孜两州的石碉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法国建筑学家更誉之为“东方金字塔”。此刻,在我的眼中,青山和蓝天之间,建在山腰台地的扎坝石碉楼显得沧桑和突兀,雄伟壮观。

为完成《扎坝藏族文史调查与研究》一书,我在本地文史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多次到达道孚扎坝。这一天,我们走进巴泥村,村子建在半山腰。说是一个村庄,其实就是由七八座石碉楼组成的一个碉楼群,那些完全用青灰色片石堆起的雕楼,错落有致高耸在大山上,一眼望去,顿生苍凉与古朴之感。同行的原村小学茨珠校长介绍:当地的所有碉楼没有一个榫头,砌墙也不用吊线,但砌出的墙面平整如砥,让人匪夷所思。1973年农历春节初三,当地县东南发生4.7级地震,巴泥村离地震中较近,当地住户明显感受到大地的晃动,但村中那看似原始与简朴的碉房,却全部完好如初,毫发未损。

随意走进了一户村民的家,院外是一层用卵石垒成的石墙,院内看家的黑色藏獒对着我们狂吠不止。几只小羊羔和小牛犊温顺地在院子里自由散步。走进碉楼,从一楼牛圈到五楼依次设有藏式独木梯,梯距约7寸,一般为17级或19级,绝对是单数。

二楼是一个空间很大的厨房,厨房中间柱子上挂有柏枝、麦穗、哈达等捆在一起的图腾物,象征五谷丰登、家道兴旺。厨房也是客厅,大家围着火塘席地而坐。火塘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里面立有三块石头,用来支锅,石头上刻有吉祥图案。厨房旁边有一间房间是家里女孩子的卧室(闺房),闺房设在二楼,据说是为了方便小伙子们晚上爬墙,不得而知。其他家庭成员的卧室在三楼。这层楼有吊脚楼式的厕所,一侧还有一个天台,可以晒谷子等东西。四楼设的是经堂,是家庭成员日常煨桑敬神的神圣之地。

“建个碉楼很不容易呀。”走访中,茨珠不停感叹。据介绍,扎坝建碉楼要费时数年,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一旦开工除正常休息外,中途不能停工。一般情况下,当地建新房要先请喇嘛占卜吉日,同时聘请“墙官”丈量宅基地。开工的那天,在选定的土地上,人们点燃柏枝、糌粑熏烟,撒五色粮祭神,由“墙官”安放第一块基石,建房方正式开工。完工那天则要举行“孔夺”,即庆祝新房落成,亲友村邻男女老少都要来参加。

这一天,房主人端出糌粑、面粉、经幡送上楼顶,“墙官”将经幡插于房顶四周,集中部分青年人于楼顶,然后抽去楼梯。“墙官”将端过泥的小木板摔向四周,口中高喝“阿咳咳”,青年人齐应“拥可口约”,意为建房成功。接着大家抢抓糌粑、面粉互相对撒,相互追逐并逐层往下跳。下面,房主人早备好了酒肉、馍馍,大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唱歌跳锅庄,至翌日天明方才散去。

扎坝的民居在藏区是独树一帜的。藏族民居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石砌碉房;二是用土筑而成的碉房,土碉房与石碉房的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一般2-3层,底层关畜,楼上住人;三是木结构的“崩空”;四是帐篷,主要流行于牧区。就目前人类学者们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扎坝民居与这四种类型都不相同,扎坝民居是一种碉与房的组合,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羌族传统村寨的建筑更加类似。

扎坝民居一般在4-5层,有的甚至更高。墙体完全用片石砌成,房高约20米。这种房在当地也称之为“碉楼”。但这种碉楼与其他藏族的碉房有很大区别:其他地区的碉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碉的房,但扎坝人是将碉和房组合在一起,几乎每一户人的房屋都是既有碉也有房,即一半为碉一半为房,房与碉连为一体。它比目前所知的其他地区的碉房更具备“战碉”的特征。

扎坝人家的碉楼一般每户占地约120平方米左右,每户高度和形状上都相差不大,体现房屋差异的只是建筑面积。建筑面积的大小由碉楼内的柱子数量决定。一般以4根柱子的居多,最小的只有1根柱子,最多的可达9根。一般一根柱子的面积约64平方米。柱子呈一字形排列,柱顶放一圆木做横担,横担上架木梁,木梁两端嵌入墙体,再在木梁上铺横杆,置片石或铺柴块,最后盖土、铺木板。以后诸层也是如此。下面三层每层高约2.5米,上面两层高约2.3米。各层用锯齿形独木梯相连。

风俗:独特的走婚

扎坝藏族因其地理(质)、语言、历史与民俗的古老与独特,长期以来,民俗民风、语言文化独特,一直是藏彝走廊民族学与人类学等学科考察与研究的重点区域。扎坝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与康巴语、安多语,以及尔龚语(俗称道孚话)都不能相通,是藏区纷繁复杂的地方话(地角话)中的一种,学术界称其为“扎巴语”。

1882年,英国学者巴卡尔所著《中国西部旅游及考察》提出了扎坝话属西夏语系的假说。二十世纪30年代,英国人沃尔苏顿在《西夏文西藏译音说》中记载:“扎坝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后裔。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国内学术界对扎巴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其语属至今尚无定论。据一些专家认为,扎巴语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同藏汉语族的藏语支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同羌语支较为接近,可能属于古羌语的一支。

在扎坝走访中,我们和当地老乡的谈话,都是由一名扎坝干部和另一名通晓汉语的年轻人翻译的,扎坝干部负责把当地老乡的谈话译成藏语,而那名年轻人则再转译为普通话。扎坝当地人的语言连陪同我们而来的当地县上的工作人员都听不懂。

在民俗民风上,扎坝因其独特的婚俗而闻名于世。扎坝人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称为“爬房子”的走婚,一种则是较固定的对偶婚姻。因走婚习俗,这里被称为“中国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的地区”“人类社会进化的活化石”。长期与世隔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孕育出和泸沽湖相近的走婚习俗。绝大多数扎坝人的家庭都是以母系血缘为主线而构成,家庭中基本上没有夫妻,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况居多。在这些家庭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绝对的权威,是子女的养育者,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爬房子”扎坝语称之为“杜苟”,它是过去扎坝人两性交流的主要形式。在扎坝人中,当一个男子长大成年后便开始谈恋爱找“呷依”。在扎坝语中,“呷依”指“有性往来的人”。找到“呷依”后,一个男子便开始了自己暮聚朝离的走婚历史。即晚上到女方家与““呷依”同居,清晨自由离去。

这种婚姻制度与泸沽湖地区走婚的不同在于,男子首次到女方家走婚时,必须通过“爬房子”这个重要环节。扎坝人的住房皆是用片石砌成的碉楼,墙体笔直平整。爬墙者往往在夜晚时手持两把藏刀插入石墙缝中,双手左右交替攀墙而上,翻窗而入。也有一些爬墙高手不用藏刀而徒手攀墙入房。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后,该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认可,从此可从大门随便进入,女方家不闩门、不干涉,其方便犹如自家。如果一个男子第一次到女方家就从大门进入,则会被女方及其家人瞧不起而赶走。因而,扎坝人称走婚为“爬房子”或“爬墙”。只有勇敢而身强力壮者方能以此法获得姑娘的芳心。

在巴泥村,我们采访了“走婚人家”肖彭措,他今年37岁多,旁边的女人是他妻子,叫卓格拉姆,36岁,身后两个小孩是他们的儿女,小男孩仁青罗布,12岁,小女孩泽拉姆,8岁。据肖彭措讲,扎坝走婚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规无矩。肖彭措说,走婚事先必须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而且,也有一定的时间与年龄限制。肖彭措年轻时,一般只在周末的晚上才爬楼走婚。25岁时,他便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肖彭措手指着大门右边的石墙,用手做了几个攀登的动作,他告诉我们,当年他就是从这里徒手爬上了卓格拉姆的家,获得了姑娘的爱。谈话中,小仁青罗布调皮地在他父亲当年攀登的地方向上爬了几米,在大家的惊异声中,他飞快地又从墙上退了下来。在以后的调查中,据茨珠介绍,由于现代文明的普及,加上传统的“走婚习俗”在入户、求学等方面带来的实际困境,这个独特的婚俗现在已十分少见,相应的文化也岌岌可危。

历史:众说纷纭

外界对扎坝人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目前对于扎坝文化的源流主要有“西夏遗民”和“笮人说”两种观点。其中,“西夏遗民说”认为,西夏灭亡后,有一支西夏王朝的遗民由今宁夏南迁,经四川丹巴、道孚八美,最后抵达扎坝大峡谷定居。这些西夏人就是扎坝人的祖先。

近年来,有长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学者认为扎坝人既非西夏遗民,也非笮人之后,而极有可能就是《唐书》中所记载的东女国之后裔。他们认为,从社会形态上讲,扎坝人与东女国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扎坝也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制家庭,这与东女国有惊人的巧合。从文化学角度上讲,即使东女国后来并入吐蕃并为吐蕃所同化,但东女国的文化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任何痕迹是不可能的。今天,在川西藏区的族群中,除扎坝人具有东女国的特征外(阿坝金川则属另一种类型),尚未发现其他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

从地理位置上看,扎坝亦在东女国的地域范围之中。《新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东女国“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水,牛皮船以渡”。茂州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一带,雅州即今雅安,弱水即雅砻江。今天的扎坝人生活的地区恰好是在古东女国的地域之中——鲜水河与雅砻江的交汇处。

鲜水河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河水带走了一切。带着诸多未解之谜的扎坝,面对逝者如斯的流水,扎坝人的祖先到底是谁,他们从何而来并隐秘扎根于这群山峻岭之中?现在已无人知晓,也无法探究。这个鲜水河旁的古村落,仍等候着人们前去揭开那些未知的谜底。

新闻推荐

鲁都村民“搬”出幸福新生活

■李艳张航本报记者田杰9月12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距离道孚县城约两公里的鲜水镇鲁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刚到村口,恰巧遇见村会计单孜翁姆。她告诉记者:“今天一大早,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带着...

道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道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鲜水河畔的隐秘村落:扎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