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新闻 留坝新闻 镇巴新闻 略阳新闻 宁强新闻 勉县新闻 西乡新闻 洋县新闻 城固新闻 南郑新闻 佛坪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城固新闻 > 正文

热烈祝贺“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

来源:汉中日报 2017-10-18 12:43   https://www.yybnet.net/

山河堰堰首 喻东平 摄

五门堰 雷保寿 摄

杨填堰 雷保寿 摄

汉中市代表团在墨西哥领取汉中三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

国家灌排委专家组考察山河堰水利文化。牛江林 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铭牌

北京时间10月10日23时,在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历史悠久的汉中,又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金名片。

世界灌溉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遴选标准非常严格,必须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并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目前,我国共成功申报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中三堰”不但是继陕西泾阳郑国渠后,陕西省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更是我国首个以一个地区古代灌溉工程网络为载体,合并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发掘与保护工作开展,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极大示范效应。

概况·历史 汉中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灌溉工程,据史料记载,西汉以来,在汉江流域众多支流上,先后兴建了各类堰坝100多处,“汉中三堰”则是上百处古代堰坝中最具代表性、发挥效益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最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典型,至今仍在发挥着相当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滋润着汉中这一方水土。

山河堰,位于汉台区河东店镇石门栈道风景区内,因褒河水古名山河水,故拦截褒河而筑成的堰,名山河堰。宋代《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赞侯(萧何)、懿侯(曹参)之所肇创,又名萧曹堰。创建于西汉初年,其后历代不断修复扩建,清《一统志》记述,三国时诸葛亮驻军汉中,对山河堰“踵迹增筑”;《九州志·武漳传》记载,五代期间对山河堰进行大规模凿修。宋代更是对山河堰修筑频繁,开创山河堰灌溉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山河堰堰首共设6道拦河水坝引水,干渠长35公里,干渠渠首处设有溢流堰,渠道上有宣泄沥水的立交渡槽和涵洞,并普遍使用闸门控制渠水,干支渠道65条,形成比较完备的灌溉工程体系和水准测量技术,灌溉面积达到23万亩。宋史记载:北宋祥符年间,汉中知府令“疏浚旧堰,采木石修之”;元佑年间,山南西道节度使赵从俨对堰进行治理。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修治山河堰;绍熙四年,夏季大水,六堰尽决,兴元知府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等主持修复,竣工后由南郑县令晏袤撰《山河堰落成记》,以记其事,摩崖刻石。此石刻现移存于汉中市博物馆,为摩崖瑰宝“石门十三品”之一。明清以来,山河堰亦多次修复加固。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堰诸堰尽纳褒惠渠灌区。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后,原山河堰所灌田亩并入石门南干渠灌溉范围,设施灌溉面积19.5万亩,灌溉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大幅提高,使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2008年,山河堰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胥水河右岸,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创建于西汉末年(公元7年),为王莽时邑人唐公房创修。清道光三年,《唐公车湃水利碑》载:“第询五门之名始于元,而访五门之渠实起自汉矣”。据五门堰龙门寺所藏碑刻记载:宋之前,从渠首引水至斗山归河,仅灌田数百亩。南宋绍兴年间,县令鲁宗道、薛可光等“相斗峰形势”、“搭木槽渡引”,将水引至斗山以南,灌田3000亩。元至正七年,县令蒲庸,重修五洞,改创石渠,取代木槽,灌田4万余亩。明弘治五年汉中府推官兼城固县篆郝晟,以火烧水淬之法,扩修斗山石渠,至此斗山石渠畅通,时称石峡堰。自万历四年至七年,五门堰新建退水龙门,用以宣泄洪水,使堰首设施更加完善。此后至清代曾不断加固改造,灌溉管理逐步加强,灌溉面积达5万余亩。民国时期亦多次修复加固。1933年洪水冲毁堰坝,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派兵抢修,堰复通水,秋谷丰收。1948年胥惠渠建成,五门堰并入胥惠渠灌区。1952年因胥惠渠水量不足,又重修旧堰,从胥惠渠灌区分灌5300亩。目前,五门堰仍然灌溉农田1.1万亩,与桔园景区、斗山道教中心、胥水河湿地景区等构成汉中生态旅游观光主要景点。2006年,五门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填堰,位于胥水河左岸,城固县原公镇夭庄村附近,宋代以前称张良渠。宋乾道五年杨从仪墓志铭载:“知洋州时,葺筑杨填堰,大兴水利,溉洋州、城固农田五千顷”。清嘉庆《汉中府志》记载:该堰“截胥水河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亦赞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所创。至宋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加修浚,民赖其利”,故名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共同议决,仿五门堰做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水涨则用木闸以洫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灌城固县农田7000亩,洋县农田18000亩。清康熙年间,为解决灌溉纠纷,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制定了“分工约”和“分水约”,规定用水和筹工按城三洋七的比例分配。清嘉庆九年,城固县丁龙章,洋县张重华重修堰闸,增筑堤坎,并植树以固堤基。嘉庆十五年,河水屡涨,堰淤百余丈,渠毁一百一十丈。汉中知府严如火翌现场勘察,于次年动工修复,重开渠道,并修五洞。清道光七年,重修鹅儿堰。1948年,灌区全部纳入胥惠渠供水。1952年因胥惠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供水不足,城、洋二县又联合从旧堰引水,以城三洋七的比例,灌城固宝山、洋县马畅田地。目前,杨填堰依然发挥作用,灌溉面积仍达1.15万亩。2004年,杨填堰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影响 “汉中三堰”水利工程是汉中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适应汉中盆地南北交融、东西并汇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创造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其良好的灌溉效益、先进的水利科技、丰富的管理经验,展现了精益求精的水利工匠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灌溉效益显著,“汉中三堰”经过历代不断整修改造、加固修复,灌溉面积始终稳定在10—20万亩之间,在汉中农业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明两代五门堰水利工程鼎盛时期,灌溉面积达到近5万亩;宋代时杨填堰灌溉面积最大曾达到3.8万亩;南宋时期山河堰的灌溉面积达到23万亩;至1949年,三堰灌溉面积恢复到20余万亩,惠及汉台、城固、洋县三个县区,受益人口达65万人,为当今汉中追赶超越、全面小康、建设“三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水利科技先进,“汉中三堰”体现了当时水利科技发展的最高成果,其先进的技术、精巧的设计体现出先辈们的聪明与智慧,也为今天的水利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山河堰的工程结构是“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建造时在褒谷口上“固之以木,聚之以石,筑堰拦水,就山浚川,并分六堰筑坝,分别拦水”。堰渠完全覆盖环绕汉台区主要农耕范围,现今修建的石门水库南干渠,基本上是沿着或重合山河堰渠系的走向。五门堰是一座低坝拦河引水灌溉设施,汛时不碍泄洪,旱时蓄水灌溉。渠首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颇有都江堰建筑之风。杨填堰的堰坝为土石结构,渠首的拦河低坝将河流水位抬高,古堰坝与河道斜交成夹角,不与主流顶冲,采用“低截深掏”的引水原理,巧妙地避免了洪水的冲袭。引水洞正对主流,取水十分便利,水入干渠后,设有冲沙闸和分水闸,有效减少了干渠的淤积。

管理经验丰富,汉中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割据政权长期争夺的古战场,汉中地区的农业灌溉与收成是决定战争双方胜败的战略资源。因此历史上这里的堰渠、农田往往有官、军、民共同经营的特点。汉代以来,设有管理机构水衡都尉管理水事,当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水令》。自北宋后山河堰就逐渐形成了每年正月进行维护的惯例,以确保堰堤牢固、堰渠通畅。宋代山河堰设置山河军,专事屯田水利。元代五门堰由官方颁布的《乔令——高令手册》,是区域性的灌溉法。道光十七年《五门堰章程》中,提出了“建水册、立计田均水制度”,“水册制”进一步明确了水的公有,按土地面积分配用水,实现均衡受水。民间曾有“宁管五门堰,不坐城固县”的谚语,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灌区自治的特点,反映了当年五门堰“堰首”的位高望重。据清朝严如火翌记叙,当年山河堰二堰之下的干渠分上下二坝轮灌,灌区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还有小甲,各负其责。杨填堰根据灌溉城固、洋县两县农田的实际,分别成立有“三分堰局”、“七分堰局”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堰渠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相关制度。历史上,村规民约也是维护汉中堰坝灌溉效益的重要契约,当发生用水或维护的纠纷时,这些约定成为地方政府平息争端的重要依据。

历史影响深远,“汉中三堰”的兴建,不仅是汉中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方面,“汉中三堰”一定程度上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暴秦的灭亡,汉高祖刘邦自此建立了汉王朝,中国也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民国时期的汉中成为抗日稳定的大后方,在“汉中三堰”为代表的一批灌溉工程滋润下,汉中以其富余的粮棉油物资有力支援了抗战。经济方面,“汉中三堰”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采取低坝壅水,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以最简便的工程设施和管理,满足了节制水量、引水灌溉等多方面功能,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文化方面,“汉中三堰”留有大量的碑石碑记,记录着堰渠修建、管理制度、水事纠纷等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开发、管理、保护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灌溉工程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其文学价值和书法技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瑰宝。

保护·申遗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汉中三堰”进行续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工程网络,目前“汉中三堰”灌溉面积合计达21.75万亩,为汉中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以“汉中三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网络使汉中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被誉为“西北小江南”。

2016年9月,受陕西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启发,为了更好的保护“汉中三堰”,让这一历史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市水利局牵头,城固县、市石门水库管理局配合,启动“汉中三堰”联合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成立了以副市长党振清为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委、市政府,城固县县委、县政府,市水利局、市石门水库管理局领导深入三堰现场检查指导,多次召开申遗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各方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全力推进申遗工作。

资料整理方面,市水利局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就“汉中三堰”申遗项目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根据申遗文本和视频宣传片编制要求,落实专人、及时组织搜集整理文保单位“四有档案”、《汉中府志》《水利志》及相关文献资料,编写价值评估报告,拍摄制作申遗专题片,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

保护修复方面,市、县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为做好“汉中三堰”遗址区的保护与环境整治,城固县和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先后投资240余万元,清除堰渠垃圾杂草灌木,植树栽草绿化美化遗址核心保护区,修建了参观步道,设立遗产遗址说明牌,使遗址区面貌得到显著改观。

考古研究方面,城固县县委、政府聘请陕西理工大学教授专家,开展了五门堰、杨填堰文物鉴定和保护利用规划评审,明史定性,确保科学保护古水利工程。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山河堰二堰堰头的木桩区进行了发掘、定位、采样,探明了古堰结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依据。

2017年6月,国际灌排委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率国家灌排委员审查组,专程对“汉中三堰”遗产工作进行国家级审查。经过实地考察,审查组一致认为,“汉中三堰”实现了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人水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其因地制宜的工程规划、系统完善的工程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保障了汉中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社会的变迁,具有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同意将“汉中三堰”提交国际灌排委评选。由此,汉中“三堰”走出国门,踏上了申遗之路。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水利局统筹安排下,经过城固县委、县政府和市石门水库管理局不懈努力,申遗工作历经现场整治、文物考古、资料收集、专家评估、国家灌排委评审、国际灌排委审定,最终“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

“汉中三堰”是中国水利的珍贵记忆,这些水利工程的创建,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兴利除害,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态。在“汉中三堰”的引领下,今天的汉中,灌溉事业蓬勃发展,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5个,其中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8个、小型灌区16个,设施灌溉面积达1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6万亩,年粮食总产量达68万吨,为汉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千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汉中三堰”的成功申遗,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让汉中扬帆远航,让汉中走向世界,必将为汉中决胜小康、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供稿:市水利局、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城固县委宣传部、城固县水利局

新闻推荐

汉中城固机场十一黄金周期间主业生产创新高

本报讯(记者周阳通讯员左璐)10月9日,记者从汉中城固机场获悉,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累计完成飞机起降130架次、旅客吞吐量11980人次、货邮吞吐量18.78吨,同比分别增长209.5%、185.6%、263.2%,三项主业生产...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热烈祝贺“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