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新闻 留坝新闻 镇巴新闻 略阳新闻 宁强新闻 勉县新闻 西乡新闻 洋县新闻 城固新闻 南郑新闻 佛坪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洋县新闻 > 正文

跨越发展铸辉煌 奋楫争先立潮头 改革开放40年汉中市经济建设成就回眸

来源:汉中日报 2018-10-17 08:5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周芳芳 赵颖飞 40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汉中经济发展新纪元。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汉中市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经济总量大幅攀升,综合实力由弱变强。

这是一组述说光荣和辉煌的数字: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不足10亿元,1996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6年全省位次从第7位提升至第6位,2017年达1333.3亿元。对比来看,2017年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8.8倍,年均增长10.5%。

经过40年积硅步以致千里的努力,汉中市按下了发展“快进键”,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手笔谋划“四向融入”,深化陕粤港澳、京津汉务实合作和苏陕经济对口协作,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构筑“东西南北”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一个个改变持续书写着经济发展的壮美篇章。

鳞次栉比的楼房刷新城市建筑的高度,四通八达的交通更新城市开放的速度,民生领域的改革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滨江新区的迅速崛起,增加了汉中生态宜居的底气;兴汉新区的拔地腾飞,加快了打造汉文化聚集地的步伐;航空智慧新城业态迈向“高精尖”,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项项成绩有力展示着汉中市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托起发展脊梁,加速工业强市进程 工业强市是实现全面振兴的根本出路。汉中市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

改革开放40年是汉中市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更是工业筚路蓝缕、高歌猛进的40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一批“三线”建设内迁企业落户,汉中初步形成资源导向性和重点插入性加工工业结构。彼时工业经济相当薄弱,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5.65亿元。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汉中市工业挺起了经济发展的脊梁。

从总体数量上看,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24.88亿元、实现增加值440.75亿元,分别比1978年翻了171.47倍、262.35倍(按90不变价计算)。

从产业体系上看,全市工业产业从“六龙五虎”到“十大产业”再到“五大产业”集群,工业产业体系日臻完善。2017年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新能源成为支撑汉中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百亿产业集群。

从三产结构上看,从1978年的51.1:25.7:23.2,到2017年的15.8:46.3:37.9,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前半段。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陕西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汉中市既面临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也面临钢铁、烟草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转型升级挑战严峻。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2015年9月16日,中省《共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汉中市打造“世界涡桨类飞机第一极”迈开新步伐。2017年2月7日,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汉中市工业砥砺前行的见证,更是汉中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见证。

关键节点,把握大势方能赢得未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积极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政策机遇,先后建成钢铁灾后重建、大运飞机扩能配套、汉烟仓储、大型数控机床、汉机精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烯系列产品开发等工业产业项目,为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动力。航空智慧新城、洋县现代材料园、桑溪工业园、镇巴油气开发前期勘探下钻、汉中宝玉石开发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工业发展后劲蓄势待发。

工业园区发挥产业聚集功能,成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增长极。用好省上分两年再建设布局200个县域工业园区的机遇,先后创建省级工业园区21个。2017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911.49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97%;全市建成百亿园区4个、50亿元以上园区3个,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工业新动能。成立军民融合委员会,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和“军工+”平台,全力打造汉中航空智慧新城、405核原料基地、汉江产业园3个军民融合园区,有效推动企业“军转民、民参军”,建成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预计到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40年来,汉中市工业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推进。历经两年换挡减速、转型升级的“阵痛”,汉中市工业披荆斩棘、爬坡上坎,在逆势中实现较大增长,2017年增速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

今日的汉中,正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勇敢笃定地建设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有机食药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循环工业基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工业经济总量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为汉中市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筑牢农业根基,走稳强农稳市的道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决定着赖以生存的“粮袋子”“菜篮子”。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汉中市与时代大潮保持同频共振,农业在改革征程中焕发蓬勃生机。

蹄疾步稳,农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1979年,汉中地区在对新民公社农业生产“三定一奖”联系产量生产责任制调研的基础上,引导全区实行联产责任制。撤地设市20年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十二五”时期,汉中市农业发展走向了增长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佳、农民实惠最多的时期。到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371.33亿元,是1978年的7.2倍。全市茶园总面积104.15万亩,比2007年翻一番,茶叶产量3.98万吨,是1978年的201倍,茶叶生产成为推动汉中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由于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洁净,汉中市的农特产品具有很强比较优势和后发潜能。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造成知名度不高,销售量不大。如何破解“生产强、品质高、流通弱”的困局,对症下药精准对接市场,让本地特优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作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抓手,打通农产品产销衔接通路,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源头活水”。

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和农业稳市战略中,农民专业社成为汉中市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载体和农村经济的领跑者。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采取“小农户+N”的模式,把合作社和农户聚合在产业链上,形成“抱团式”“捆绑式”“链条式”利益共同体。2017年8月24日,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为主题的汉中市农产品贸易协会及产销联盟成立大会召开,54.15亿元的合作协议成功签约。2018年9月21日,汉中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展销优质农产品,畅通市场“最后一公里”,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站在什么高度谋划布局,按照什么标准统筹推进,直接影响到全市农业未来的发展。近年来,汉中市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的意见》《汉中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汉中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汉中市做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为全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为深入实施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规划路径,给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和农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龙头企业培育与现代园区建设、土地确权登记与“三变”改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与十大农产品绿色基地建设等政策举措,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农业形成了以粮油、生猪、茶叶、蔬菜、水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提质、基础提升、环境整治等八大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从面朝土地到放眼市场,从追求产量到提升质量,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汉中市农业承载着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由2012年的11.6%上升到2017年的11.9%。2017年全市粮食平均单产262公斤/亩,比1978年每亩增加70公斤。

把握大势,乘势而上,汉中市农业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实施全域旅游,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汉中之美,在汉韵悠长,在山灵水秀,在天蓝云白。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禀赋,是汉中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深深镌刻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上,让汉中有“颜值”更有“内涵”,

依靠厚重文化底蕴和良好生态优势,汉中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抢抓先机,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发展型向集约高效型、从低层次开发向高品质提升的跨越。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的战略构想。无论从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来看,汉中市的全域旅游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域发展,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回到起点,通过梳理就能发现,汉中市旅游业呈加速上扬态势,收入节节攀升,画出了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幸福线”。

从“汉之渊源、西北江南”到“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生态美、风景好、产业强始终是汉中市旅游发展的坐标和方向。1996年撤地设市,汉中市旅游业走上了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道路。“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业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发展转变,实现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增强了经济下行压力下逆势稳增的定力。文化旅游业成长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一路走来,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在始终如一的生态坚守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立市、循环发展”的思路,从秦巴天府水韵汉中、生态宜居、陕南最美城市等主题定位,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坚持把生态放在优先地位,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做优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旅游品牌。

在加快推进的绿色发展中,结合绿色循环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精心谋划和推动“汉中天坑”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和黎坪风景区等品牌建设,提升景区品质和发展水平;参加第六届陕南绿色循环经济项目合作交流暨陕南三市生态旅游推介会,扩大汉中旅游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在绿色发展中阔步前行。

在一以贯之的高标推进中,编制《汉中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与发展优质旅游、实施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提出了“1358”发展思路;建立6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高标推进项目建设,撬动全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构建旅游引导的区域综合发展模式。

在善作善成的以文兴旅中,以文铸魂构筑共同精神家园,以文塑城打造真美汉中城市品牌,以文兴旅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叫响做靓“汉祖之源·汉人老家”“汉水之源·国家宝库”“丝路之源·投资热土”“活力之源·绿色循环”四张城市名片,打造“一老家四基地”的丝路源点城市。

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的全域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迈向新时代,青山绿水间挥毫泼墨,汉中市全域旅游的内涵更加饱满——打造以秦蜀古道遗产群和秦巴生物基因库为特征的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

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推动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追赶超越、建设新“三市”的时代重任,沿着改革开放的足迹,主动投身推进“三大变革”、壮大“三个经济”、深化“三个融合”、打好“三场攻坚战”等主战场,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拼劲,定能促进新时代汉中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奋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回答。新“三市”建设接下来的精彩,值得期待并为之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突出地域优势做强特产经济 洋县着力打响“黑米”公用品牌助推产业全面升级侧记

本报通讯员宋浩洋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黑稻种植史,是黑稻的发祥地。然而,种植零散、品种老化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当地黑稻产业...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跨越发展铸辉煌 奋楫争先立潮头 改革开放40年汉中市经济建设成就回眸)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