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庐江 > 正文

巧手匠心造珍宝 精良技艺寻传承 指尖上的“庐州老字号”(四)

来源:合肥晚报 2019-05-24 01:01   https://www.yybnet.net/

○精美的庐阳花布花样

○庐阳花布传承人蔡传龙

○“夏勖彩塑”传承人夏勖

○夏勖彩塑《济公像》

○吴山铁字传承人郑书山

○吴山铁字《兰亭序》

被誉为“华夏一绝”“书苑奇葩”的吴山铁字,精彩绝伦的夏勖彩塑,曾声名赫赫如今仍留存在合肥人记忆深处的庐阳花布,源于清代有着百年传承的洪氏银器制作工艺……合肥的诸多“老字号”手工艺如同散落在城市的精灵,用那一件件匠心独具的手工作品,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怀故事……

一双巧手一颗匠心千锤百炼庐州珍宝

在历史悠久、群芳竞艳的中国书法艺术园地中,有一朵引人瞩目的书苑奇葩绽放在合肥,那就是堪称“华夏一绝”的安徽省级非遗、“庐州老字号”手工艺吴山铁字。

铁字出自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长江为界,就有了“南有芜湖铁画、北有吴山铁字”的说法。吴山的铁字书法以中国传统书法与铁字工艺相结合,以锤代笔,以铁作墨,手工冷锻,工艺精湛,能临制历代书法家手迹, 熔铁之刚劲与书画艺术为一体,尽显一种新型书法艺术。

吴山铁字的非遗传承人郑书山三十多年来,用无数个埋头捶打的夜晚造就一幅幅铁字书法作品,将吴山铁字这门安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1964年出生的郑书山是土生土长的吴山人,其叔祖父是一位吴山铁字艺人。他从七八岁时跟着叔祖父学书法,到了十几岁便开始学做铁字。最初的新鲜劲过了以后,郑书山才发现,“做铁字原来这么难”。

“铁字书法以纸墨书法为基础,却又不同于纸墨书法”。郑书山介绍,吴山铁字传说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吴山镇,几百年来时兴时衰。中国传统书法的提、按、顿、挫以及干、枯、虚、实是在纸上用墨迹呈现,而吴山铁字则全部要通过锤锻力度表现。上铁皮、裁剪、锤打、平整定型、修边钻孔、焊接、清洗、喷涂、制作底版外框、安装……一幅铁字作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捶打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字最多要反复捶打数百甚至上千锤,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而最终效果如何全靠长期的经验和手感。

郑书山用来制作铁字的工具大大小小有上百件,用来敲打的锤子就有十来个不同的型号,“杠子”更是不计其数。最小的杠子是用雨伞伞撑制成,杠头不过笔尖粗细。用来制作铁字的铁皮最薄的只有0.2毫米,一锤不慎,可能就要推倒重来。“到了关键的几锤,大气都不敢喘。”为了减少干扰,郑书山经常是在别人下班后闭门开始创作,一坐就到深夜。

经过三十多年的“锤炼”,郑书山逐渐摸索出了拖、滚、点、拽、墩手工铁字制作技法。他的铁字书法作品既刚劲、浑厚,又不失传统书法艺术的柔韧鲜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郑书山来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的坚守,更是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2010年,北京一家央企总部的贵宾楼想定做一件巨型屏风,找到了郑书山,主题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让他既激动又忐忑。作为非遗匠人,一辈子能做这样一件作品,是对自己极大的提升,但也感到压力巨大。“《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一千多年来被无数后人反复研究过,稍有不慎,既亵渎了经典,也毁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一幅《兰亭序》共28行324个字,郑书山把每一个字都放大打印出来,笔锋、笔顺、笔画之间的交汇,都要反复琢磨。“从当年9月接到任务,到第二年1月完成,每天连做梦都是《兰亭序》。”

2011年春节前夕,隆冬时节,郑书山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央企总部位于长安街上,深夜时分,当9.6米长的大货车载着长6米、宽3米、重达数吨的巨型铁字书画作品《兰亭序》经过长安街的时候,郑书山的泪水夺眶而出。

作品太大,抵达贵宾楼后,由于电梯狭窄,折腾了好几天运不上楼。“当时作品分装在几个大箱子里。几天下来,企业负责人觉得实在麻烦,就说算了,你们拉回去吧。”数月的艰辛,还未正式亮相就被如此轻视,这让郑书山心里非常难受。他指挥工人打开包装箱,打算缩小体积运上楼。“当包装箱被打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领导、工人、保安都不说话了,很多人围上来看。有人说,原来安徽有这样的艺术品啊。”

事隔多年,在郑书山的心里,那一刻依然清晰如昨。屏风安装完成后,得到了企业负责人高度的认可。“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涌上来一句话: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我代表安徽的非遗匠人,赢得了尊重。”

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的钻研,郑书山由一名普通的匠人,成长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吴山铁字作品也赢得了广泛赞誉,曾先后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1-2016年连续六年荣获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金奖。2016年7月,郑书山的铁字书法《七律·长征》入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2016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选定永久收藏。

但在郑书山看来,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制作铁字书法作品离不开深厚的书法功底,几十年来,郑书山除了出差在外,每天晚上回到家,还要再练一两个小时的书法,至今仍在坚持。将名家书法用铁字的形式再现,是吴山铁字作品的重要内容。为了既惟妙惟肖,又彰显出铁字艺术巧夺天工的“张力”和“厚重”,郑书山对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反复钻研。市面上能看到的名家字帖,他几乎临了个遍。他的工作室常年放着一把放大镜,原作书法作品的笔触、走势,都要在放大镜下仔细琢磨。

从小小的手艺人,到省级非遗传承人,郑书山认为,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起到了振奋灵魂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把非遗传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列,一个真正的匠人,有责任把自己手上的技艺传承下去。除了钻研技艺,郑书山近年来还把自己对铁字艺术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作为一个手艺人,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点滴,希望能尽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吴山铁字,也希望这门手艺能代代传承,越做越好。”

毕生热爱执着坚守泥土塑出彩色人生

合肥有许多跟雕塑有关的“老字号”手工艺,个个精彩绝伦,如面塑、泥塑、彩塑等,其中的夏勖彩塑作为市级非遗,是一项以传承人的名字命名的独特手工艺。

夏勖是合肥市庐江县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名“勖”与“旭”同音,是勉励的意思,寄托了父亲对他的期望。其父毕业于肥西师范,喜欢绘画、书法、雕刻,家里有许多绘画书籍,夏勖小的时候就很爱看这些书,并常照着书上临摹,父亲看他喜欢,从六岁起便教他学画。上小学时,他俨然成为一个小画家,班上的五十多个同学都有他的国画作品,这让他对绘画充满了自信。一次父亲带他去马鞍山采石矶游玩,栩栩如生的李白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家后他就跑到田埂上,抓起一团泥,根据记忆和想象捏了起来。他试着捏出一个李白的塑像,有头像还有衣冠和造型,不仅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小伙伴们看到后也都说挺像,他便越发有兴趣,一直坚持着玩泥巴。

1995年时,夏勖还在上中学,他试着把自己的泥塑作品送到了报社,很快就被刊登了出来,令他兴奋无比。接着,很多媒体都对夏勖的作品进行了报道,这让他信心大增,立志要做出一番自己的泥塑事业。

夏勖毕业后在镇政府、粮站工作,后来又在广告公司、建筑工地、饭店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对泥塑的热爱始终没有停下来,因为喜爱,所以一直坚持着。他说:“一个人能把爱好当成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夏勖身形高瘦,双手却骨节粗硬,这与他常年摆弄泥土有关,在他的生活中,泥巴常常不离左右。做泥塑,取泥、锤泥、揉泥都是力气活,不知不觉就练就了一手的力气。玩泥塑,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所以他也经常被人嘲笑:“玩泥巴能玩出什么名堂?”但夏勖不这样认为,他说,只要自己做得好,同样也能被认可,自己能坚持下去,就可以了。

1999年,夏勖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庐江县文化馆,想参加展览,文化馆领导说10月份有个展览可以参加,他非常高兴,下午到家后才发现自己竟一天没有吃饭也丝毫不觉得饿。2014年,夏勖彩塑作为传统美术项目,入选合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一年我已经将近四十岁了,之所以叫彩塑,是因为塑形之后还有一个着色的过程。”他所塑造的济公活佛,不仅色彩鲜明,神态更强调在疯癫中流露不羁和清醒。“做人物最重要的是表情,做好这个才传神生动。”这也是夏勖在做泥塑时最下功夫的地方。

夏勖的创作采用的是传统泥彩塑技法,选泥、炼泥也都不能图省事。“做泥塑的泥土需要泥质细腻、柔软、有韧度,这种土我常常自己到工地上去找,也不断试用全国其他地方的好土。”夏勖说。

通常一块土要先通过暴晒,看它会不会开裂,不开裂的才能用,晒干后的泥土再砸碎,用水淘去细沙,静待其沉淀,取其最上层的细泥使用,随后在纱布中晾干,过程中用揉、捶、击打强化韧度,继而再通过揉泥的动作把泥土中的空气也排出,最后才能包在塑料袋中置放备用。

在夏勖的工作室,一些用剩的泥土也会被收集起来,在专用的传统炼泥缸里用水泡软,通过10多天的浸泡、继续击打和揉泥,使其重获新生。

夏勖的泥彩塑主攻的是人物,古今都有。从《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美猴王,《红楼梦》的宝黛钗和《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到众人熟知的各种现代人物都有尝试,不断揣摩塑造各个人物的造型与表情。“我做人物都是先从头像做起,再慢慢加上脖子和身子,塑像最小的有十几厘米高,最大的有两三米高。”如今,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有自己的彩塑工作室,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并把这份民间手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学习和喜欢上它。

民间艺术返璞归真合肥记忆永久珍藏

“庐州老字号”、市级非遗庐阳花布,对如今的合肥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上世纪80年代,庐阳花布作为合肥地区的“两庐”之一(另一庐为庐剧)声名赫赫。如今,虽然时光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至今提起,仍然记忆犹新,内心充满了甜蜜。

很多老合肥犹然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合肥城乡,在那些商店布行,年轻的姑娘们围在20多个品种的庐阳花裙布旁边嘁嘁喳喳,三五成群地小声商量。这些裙布图案,色彩有的热烈,有的淡雅,有的深沉,有的温柔……真是看看哪块都想要,放下哪块都舍不得。至于那些适宜做床单、床罩的庐阳花布前,买者、观者就更多了。农民们则更喜欢那印有吉祥如意图案的布料……

源于合肥民间的庐阳花布,跟庐剧一样,是民族之根上生发、绽开的艺术之花,具有其他花布所没有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它在民族的艺术殿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曾经漂洋过海,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

一块小小的庐阳花布,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吸引着、感染着、打动着几代人,给人以古朴典雅、自然清新、简淡玄远、心神超脱的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受是我们在欣赏宋元山水画时所不难体验到的。

今年50多岁的画家蔡传龙是庐阳花布的传承人,他既亲身参与了庐阳花布的开发设计,多年来又一直在为已经式微的传统手工艺摇旗呐喊。说起庐阳花布的问世,蔡传龙诚恳地说,这绝对要感谢“二志”,一位是安徽省群艺馆的张志先生,另一位是安徽印染厂的图案设计师李元志先生。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志就跑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在合肥、望江、怀宁一带,他发现妇女绣在鞋子和衣服上用来装饰的挑花图案,既精致美观又朴素大方。于是他就开始对这种民间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

1984年10月,张志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年会”,当时的轻工部负责人在会上提出要开发民间艺术,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就在张志回来后苦想方案时,当时安徽分管轻工的副省长找到他,要他整理出一套民间美术图案,帮助安徽印染厂增加花色品种。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10个样式的花样图案。

而李元志先生当时正在苦苦寻觅新的美术工艺,以便安徽印染厂能够尽快开发出有市场销路的新产品。“二志”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见面了,决定将传统的挑花技术与现代的印染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一种新型花布。

庐阳花布一经问世,在合肥甚至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我结婚时,就是穿着庐阳花布做成的旗袍出嫁的。”对于当时的很多合肥市民来说,能穿上庐阳花布做的衣服,那就是一种时尚。老合肥王大姐说,庐阳花布一上市,她就去工农兵纺织品商店扯上几尺做了一件对襟褂子,当时穿着上班,引来了小姐妹们的围观,心里别提多美了。结婚的时候,她想和别的新娘穿得不一样,就提出了用庐阳花布自己动手缝一件旗袍。没想到双方父母都反对,说是结婚就要穿大红色的衣服。好在家里的老人还是开明的,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而那一天的婚礼上,她穿着用庐阳花布做的旗袍礼服,修长的身材被衬托得凹凸有致,着实风光了一把。

蔡传龙至今还记得庐阳花布风靡北京城的情景。那是1986年6月,庐阳花布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并且同时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柜。首都百姓被庐阳花布淡雅古朴、清新靓丽的图案和色彩折服,创造了王府井百货大楼纺织品柜组日零售额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了几次因市民抢购,柜台被挤倒的盛况。业内人士给予这样的评价:这是中国美术史、中国纺织史上一次成功的合作。

庐阳花布伴着安徽挑花艺术一炮打响,从此,声名鹊起。合肥纺织系统的厂家如合肥被单厂、毛巾厂、手帕厂等开发的庐阳花布家用系列产品开始走红大江南北。当时安徽的一些外事活动,庐阳花布也是经常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的。

谈到庐阳花布名称的来历,蔡传龙说许多人都有个美丽的误会,以为合肥古称庐州,也叫庐阳,这个地方生产的花布,自然就叫庐阳花布了。庐阳花布是从民间美术中的挑花艺术中发展起来的,把传统挑花艺术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既发挥了民间美术这个“根”的优势,又运用了现代化印染、织造技术的能量。挑花艺术,植根于民间文化的传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孕育出的经久不衰的花朵。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文章中曾对挑花艺术有过高度评价:“挑花绣在中国刺绣中最富有新鲜生命力,如能善于运用到现代生产中,更能充满永久青春生命。”挑花工艺的纹样以抽象的美学观、驾驭形象思维的创造力,在似与不似中追求着真善美的境界。

安徽的挑花工艺过去主要流传于合肥、望江两地,两地民间流行的挑花主要是白底蓝花。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印花工艺,重新组合传统挑花图案,制成适合于衣饰、帘布、被面等实用的印花布,因合肥古称庐州,而望江古称雷阳,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庐阳花布。

蔡传龙还说,当年安徽印染厂的主打产品并不是庐阳花布,而是大花哔叽和小花哔叽,无论是产值以及产生的效益,都远远超过庐阳花布。只是因为庐阳花布里承载的艺术元素,包括挑花、剪纸、原始图案等,唤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才至今仍留存在大家的记忆深处。(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官推”10条合肥乡村游线路

想在体验乡村美景,咱们家门口就有不少好去处。5月16日,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十条旅游扶贫一日游线路。记者了解到,这...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巧手匠心造珍宝 精良技艺寻传承 指尖上的“庐州老字号”(四))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