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高湖山古道:绵延千年的故事

来源:黄山日报 2018-02-16 14:53   https://www.yybnet.net/

□黄良顺文/摄

在徽州,最不缺的就是山。

“高湖山”却是特例——高山出平湖,如同青海的“湖”、西藏的“措”、九寨沟的“海”一样,在高原秘境中,即使是一汪清水,也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高湖山位于婺源北部沱川乡与浙源乡交界处,为婺源与休宁的界山,最高峰“摩天顶”海拔1116.6米,因“山上有湖,六七亩,四时不涸,故名”。湖面位于“摩天顶”下约百米处,宋代诗人汪铭燕《题高湖山》云:“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据有关文献记载,民国时期尚有“满湖明月当天照”的景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面已缩至两三亩,近年,湖水已基本干涸,仅剩一片低洼的湖面遗址,以及湖心那枚喷涌了千万年泉水的石罅。

古时,湖边建有高湖寺、高湖书院。相传寺院始建于宋朝,其时,“寺有神僧,虎食其行者,僧遂仆其虎,时跨入市,若牛马然”。寺院几经兴废、几度易名,明正德年间由僧人结茅成庐,名“白云庵”,其后,由休宁石田财主汪德善捐资发起兴建,名“白云古刹”,因其大殿由生铁铸瓦,故有“铁瓦禅林”之称。五十年前,“古刹”再次圮毁,现存寺庙为2008年复建。高湖书院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传为明代官办经馆,曾书生云集,可与歙县紫阳书院相媲,如今也已遗废在历史的更迭中。

“高湖山古道”为古时香客朝觐之路,以高湖山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往山下婺源、休宁各村庄,并连接至徽州各地,是徽州古道中少有的“佛道”。我们选择了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经高湖山至婺源县沱川乡田岭背村的徒步线路,单程约9公里。

秋天,行车在徽州山水间,总是很享受窗外飘然而过的风景。柏油马路傍山依水,银白色的汽车穿梭在秋色里,像一根拖弋着长长黑线的衣针,把山的褶皱缝制成一幕五彩的屏风,串起星星点点的村落,连成一个动感的徽州。休宁村落的名字总是那么诗意,蓝底白字的地名牌不断冲击着视觉的速度:溪口,让人想起徽州的水口,环流聚水,古树掩映,石径凉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板桥,在这青山秀水间,有了粉墙黛瓦、有了小桥流水,谁还在乎那一时的“难得糊涂”;漳前,一株繁茂千年的古树;徐源,一族避迹山野的大姓……

遐想中,公路已在两山聚拢间走到尽头,一条青石古道连接着公路,穿过村庄,缘溪而上,向山谷中逶迤而去。

古道宽1.5-2米,均由平整的青石板铺成。相传这段古道为一徽商遗孀捐资修建,然而,我查遍资料,却未获详情。在徽州,每条古道都是一段徽商的历史,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徽商叱咤商界三百年,身后少不了马头墙下的孤灯倩影,“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多少花容月貌在相思中灯枯油竭,多少春宵良辰在等待中晓风残月,又有多少徽商妇“三十五载望穿秋水”……“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剪下一缕青丝,铺就这条丈夫回家的路,或许只为修炼一段今生未尽的姻缘,换回来生的长相厮守。

古道穿行在一片茶园地里,淅淅沥沥的秋雨却不期而至。

雨水冲刷过的乌桕树红得有些妩媚,经历了数百年时光磨砺的青石板却更加湿滑。约半小时,至山坳底部,见一路亭,大家方入内避雨。

路亭开间丈余,块石砌就,每块石砖凿刻平整,方正厚实,色泽青黑,虽布满尘土,却依然不失当年修建时的大气。因山谷狭窄,且雨雾笼罩,亭内昏暗,开启手机电筒后,方见石壁上内嵌一碑刻,题额“饮泉亭”“光绪十六年八月古旦”(1891年)等字样。路亭建于山溪边,常年泉水潺潺,商旅行人行走至此,正可饮泉歇脚。抑或是那位遗孀捐建此道时,饮水思人,刻碑于此,以寄哀思。石碑下设一佛龛,供奉“南无泗州大圣神位”,左边石壁上写有“国共两党合作万岁”的标语,历史的波澜已定格在这个小小的石亭里。

雨渐止,我们继续前行,原先平缓的坡地已被拾阶而上的山岭所替代。山岭名为“吊石岭”,因山南一处两山夹一石的景观而得名。我总觉得,此山名既不雅也不吉利,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路经此地,也未曾取个优雅响亮的名字,实为憾事。

走过这段依山而上的石阶,即为一处垭口,此为休婺分界岭,即所谓“吴楚分源”的界点。回到三国时期,这也算“国境线”了,没有“通关文书”是万万不可越界的。如今横跨道路的关隘早已了无踪影,路边亭舍的石墙依旧,檩椽瓦片已完全塌陷在废墟中,行人至此,全然没有“通关”的感觉。

历史的喧嚣早已逝去,但这处古代“交通枢纽”的壮观景象依然不减当年。此为一处十字路口,四条青石山道分赴东西南北,在徽州古道中是绝无仅有的。

路边一块斑驳的石碑记载着前行的方向:“左边:上山往高湖山,下山往庄前;右边:平路往沱川,下岭往察关”,立碑人为高湖山的自公和尚。

把时空回转到一两百年前,僧尼,俗人,齐心善事,我们除了肃然起敬,只有敬畏先人。

稍作休息,我们向高湖寺方向开跋。这是一段横穿山腰的林荫匝道,路面比先前缩窄近半,尘土落叶已覆盖大部分路面,一些陡坡地段,已完全塌陷,幸有驴友及村民偶尔经过,还能显露出石板的痕迹。如果说“世间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么世间的路,少有人走,也就没有了路,正如道家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万物之本源,顺其自然而已。没有人走的路,让它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只是失落了当年那些前往高湖寺朝觐修行的香客们。

相传,从垭口到高湖寺的路是由香客们捐资修建的,每块台阶耗资三块银元。高额的造价只因这是一条沿着陡峭山脊扶摇直上的山道,当地人叫“十八弯”。

“十八弯”或许仅是一个吉利数字,这段Z字型蹬道顺着山脊盘旋而上,何止十八弯,绝不亚于爬一栋百层高楼的楼梯。

迂回的山道被斑斓的秋叶簇拥着,虽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但山间大雾笼罩,五米不见人影,雨后潮湿的石板淹没在枯叶尘土、杂草青苔下,踩踏其上,形似探险。我们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地攀行,倒成了前往高湖寺修行问道“香客”了。

经过近三小时的行程,终于到了千米之巅的高湖寺。

几栋新旧不一的建筑静默在山峰下,周边约四五十亩平地。平地后枕摩天顶峰,左右各倚一座山脊,缓缓而落,仿佛一把巨大的“太师椅”。立于此处,极目远方,群山迤逦,远峰近壑,一览无余,“左狮右虎”,后祖前案,浑然天成,确是一处徽州传统意义上的“宝地”。

黄墙黑瓦的“高湖寺”在这处青山怀抱中尤为明显,只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寺庙那样飞檐翘角、庄严肃穆,如果不是墙面的黄色、大门上方“白云古刹”的题额,它与山中一处民房毫无差异。其余的杨令公庙、土地庙、五贤祠等佛家建筑,也简陋至极,甚至不如一间路亭,完全没有当年信徒络绎、香火飘绕的盛况。

古刹依山而建,后连观音阁,右为书院遗址,院前正对“龙井”(泉水井)。寺前为湖面遗址,“万顷湖光”最后收窄为水泥围成的一圈“莲花池”,却也经不住时光的漫漶,终将未能留住最后一滴湖水。只有通天窍、狮子石,还有那个“皇陵正脉”的传说和白云古刹里那位老尼,依然坚守在这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上。

午后云开雾散,尘去凡来,高湖山并未因我们的叩访而喧闹起来,静谧的空气几乎随手一抓都能溢出檀香的味道。

我轻轻步入简陋的古刹。布施。默祈。

我静立在寺前的“湖池”边,像在等待一位云游而归的僧人一样,屏息等待湖心石罅中泉水喷涌而出的奇迹……

顷刻间,刚刚散去的浓雾又飘袭而来,弥漫着山顶上“通天窍”里喷出的水汽,聚拢到“湖面”上空。白云古刹在浓雾里若隐若现,于水天一色中渐入仙境。我似乎已泛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凝视着湖边那棵被雷击而枯死的千年银杏树,触摸着它根部发出的几十股新枝。在雾霭中,几片黄灿灿的银杏叶随风飘零而下,在湖面上随波漫舞。仿佛就是那群觅食归来的“轻鸥”……

新闻推荐

库区移民话新春

2月15日,除夕,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毕村二组,这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一改往日的宁静,欢笑声、问候声从清早起便不绝于耳。这将是村民们在自家老宅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65岁的村民朱成兆一...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超级牛”送枣子2018-02-09 15:10
节前慰问暖心扉2018-02-09 15:10
评论:( 高湖山古道:绵延千年的故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