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汶上新闻 > 正文

百年匾额传承教书育人家风

来源:济宁日报 2017-10-13 10:12   https://www.yybnet.net/

图文本报记者崔璐本报通讯员胡克潜梁世海“化雨均沾”,汶上县义桥镇王庄村王汉斌家的老屋里,悬挂着这样一块有着111年历史的匾额。右刻“恭为,皇清邑庠生扶翁王老夫子大人德教”,左侧写着“受业,王天宿、王继芳、吴春朗、韩兆坤、张书绅、侯廷举、李道合、陈玉昌、任继振……”共45位学生的名字。一旁的“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蒲月……”显示出这块匾额的年代。“‘化雨均沾\’就是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说明老师的本性很好,没有偏向,对每个弟子都是一视同仁。那45个人应该都是我爷爷的爷爷的学生,这是他们送的。原来还有很多屏风,那个也是很有价值的。这块匾额能保留下来也是很幸运的,那时候农村都晒地瓜干什么的,这块匾额就被翻过来当木板用了,所以才留存了下来。我后来在家里发现了这块匾额,感觉这很有价值,便把它重新挂了起来。原来这上面的字应该是金色的,而匾额本身就是原木的颜色。现在看上去漆黑一片,是因为后来刷上了一层黑漆,变得黑乎乎的了。”王汉斌说。

生活在清末的匾额受赠人名叫王殿选。据王汉斌说,他爷爷的爷爷,当时考取了“邑庠生”,但他并没有去做官,而是回到了家乡教书。庠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也就是秀才。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

老人的生卒年月已找不到记载,但根据这块匾额的时间,王汉斌推断,应该生于1820年左右,他的一生可以说正是清王朝最动荡的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应该都是发生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内外危机不断的时局让清王朝摇摇欲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老人家没有选择去做官,而是选择回乡教书,也许是看透了当时的时局,清王朝的黑暗让他心灰意冷。”王汉斌说。

王殿选在家乡教书育人的记载已经找不到太多,王汉斌根据对古代私塾的了解,简单的推测了一下。“私塾是一种私学,清代小孩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清代的时候学塾很发达,城乡都有。一种是那种富贵人家,聘请老师在家里面教家族子弟;另一种就是村里、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请老师设立学塾,用来教贫苦子弟读书;还有一种,就是私人教授学生的。这些私塾里的老师,一般都是落第秀才或者老童生,学生少的有一二人,多的能有三四十人之多。”

对于王殿选,比王汉斌稍年长的长辈王连忠还记得一些口口相传的事迹。“老人当时在这附近的十里八村是很有威望的,教学一视同仁。说是有一次他收了十八个学生,其中有自己的儿子,最后十七名学生考取了功名,唯独自己的儿子没有考取功名。”在王殿选的影响下,村里读书学习的氛围很浓厚,现在村里还保存着一座状元楼,虽取名状元楼,但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很多状元。从外面看,状元楼保存得还是很完好的,有一位老人常年居住在这里。走进里面,可以看到木质的房梁显示出这座房子的历史。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屋内空间略显狭小,还有木质的楼梯通往二楼,但看上去已经不太稳固。

说话间,王汉斌的母亲想起来说,家里还有一摞屏风在老屋里放着,就是王汉斌说的被毁坏了的屏风。在母亲的指引下,他从老屋里搬出了那一摞屏风。上面已经布满了灰尘,轻轻拂去,慢慢的一卷卷打开。“廉义直”几个大字展现在面前,字迹有些破损,不能完全辨认。它的年代比匾额更加的久远,“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菊月中……”同样是学生送给他们老师的,“恭颂乡饮耆宾秉翁王老先生大人懿……”左边依然是学生们的名字,“张文源、张五云、郭则常、郭咸来、冯仰秋……”不同的是,这些名字上面还写上了他们的功名,有乡饮、庠生、监生、举人、典籍等。

可见王殿选当时在乡里是有着很高的名望的,这从“耆宾”的名号就可以看出。在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非常郑重,须由官方正式确认。按清制,每岁各省州县儒学遴访一些年高德勋之乡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然后上报督抚核定,最后具明该姓名和籍贯报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乡饮耆宾享有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礼遇。这类乡饮耆宾尽管非地方官员,但在乡里、族里名望颇高。

屏风共有十二卷组成,简单辨认上面的文字,其中一句写道“先生为了办学变卖家田、房产……”据此推断,十二卷屏风应该是记载了王殿选的事迹。

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显得十分的脆弱,为了保护起见,展开看了一眼,王汉斌便把这十二卷屏风重新卷起来收好。卷的过程中,看到每卷的卷轴上还写着“十一、五、七……”正好是一至十二,这是祖辈们为了保存方便,给每卷屏风写上的编号。

王殿选老先生的事迹已经渐渐模糊,但教书育人的家风却代代传了下来。从王殿选到王汉斌,已经是五代人从事教育了,再算上也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下一辈,家族里已经六代人从教。一块111年历史的匾额,记录下祖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一句“化雨均沾”,也将祖辈用一生作为写就的家风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一场特别的组织生活会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庞国奎高腾贺波)9月1日晚上7点,汶上县明星路片区拆迁现场,南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了一场事关棚户区拆迁改造的特别组织生活会。在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德荣主持下,劳累一天...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年匾额传承教书育人家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