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凉山 今日西昌 今日德昌 今日会理 今日会东 今日宁南 今日普格 今日布拖 今日金阳 今日昭觉 今日喜德 今日冕宁 今日越西 今日甘洛 今日美姑 今日雷波 今日盐源 今日木里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今日冕宁 > 正文

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大熊猫科研 顶尖成果不只是“萌”

来源:四川日报 2019-04-16 06:48   https://www.yybnet.net/

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胡锦矗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大熊猫研究专家,该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熊猫大学”。研究团队现依托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科学保护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了大熊猫保护生态学、大熊猫放归生物学、大熊猫疾病和营养生态学及大熊猫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研究方向。团队带头人为张泽钧研究员,现有成员12人,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程10余部,多次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大熊猫科研 顶尖成果不只是“萌”。

◎探访

与国宝大熊猫打交道40多年,是种什么感受?大熊猫粉丝们也许会说,太幸福了嘛,天天和滚滚“抱”在一起,萌翻了。

“哪有那么愉快美好。”4月12日,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泽钧与记者面对面,他指着自己有点黝黑的脸庞说:“都说我们搞大熊猫研究的是‘抱’着大熊猫过日子,这日子的一大半都是在原始森林里面度过的。真正搞大熊猫研究,光有情怀远远不够。”

一代代“大熊猫学者”接力,在深山丛林里风雨无阻地穿梭

每天早晨,在西华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拎着一个帆布包,神采奕奕地走进生命科学学院大楼的工作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他就是今年已91岁高龄的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胡老与大熊猫打了半辈子交道,他对大熊猫的真挚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些后来的大熊猫学者。”1996年,24岁的张泽钧师从胡锦矗先生,开启了探索国宝大熊猫生存奥秘的科研道路,逐渐成为西华师大大熊猫研究的第三任掌门人。

经过20多年的累积,张泽钧在科研上硕果累累,拓展完善了胡锦矗教授自创的咬节法,系统揭示了影响大熊猫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多项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大熊猫就地保护实践,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兽类学会常务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而随着杨志松、张晋东、彭西、韦伟、洪明生、唐俊峰、韩菡、周宏、赵旭喆、吴邦元、周宏、何可等年轻一代的加入,第三代熊猫学者的队伍不断壮大,迸发出更多活力。

2000年至2016年,团队联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致力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项目的研究。这一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野生大熊猫就地保护的主要科学基础,推动了我国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的实施,获得2017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诸多科研成绩的背后,是张泽钧带领团队在深山丛林里风雨无阻地穿梭,更是日夜伏案不断探究的结果。野生大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其不便,没有电、没有网络,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经常一扎就是一个月左右。夏天,常会遇上暴雨突袭,被淋成落汤鸡是家常便饭。冬天,山上积雪很深,温度可达零下10℃,睡觉时需要盖三层被褥。

“出野外收集数据,十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都是很平常的事。”在无数次野外任务中,最让杨志松记忆深刻的是那次去冕宁开展的大熊猫调查。晚上调查队在山上下不来,只得暂时住在山上的电站里。半夜下起了暴雨,泥石流顺着河沟汹涌而来。幸好大家及时撤离了电站,没有造成伤亡。当撤到安全地方回头再看时,刚才落脚的地方已经完全被泥石流摧毁。

科研要考虑社会责任,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今年1月,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的一项成果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调查发现了大熊猫产仔洞穴质量在其繁殖和生态学保护中的关键作用,这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管理和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启示。

就在去年,团队公布研究发现,过去10年里,可能受放牧等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大熊猫在分布上向高海拔区域漂移了近100米,为全球其他濒危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范例。

科研成果一项又一项,这支团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团队成员都记着老师胡锦矗的话:“要做好科研,必须要考虑社会责任,你的科研成果能带来什么好处,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能给国家作出什么贡献。我们和熊猫同住一条河,同喝一江水,保护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与大熊猫结缘至今,他们把对大熊猫研究的热爱与责任代代相传,薪火相继。时值严冬,当很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团队成员已经踏上了去实验室的小径。有时当研究进行到关键时刻,或是有一个节点卡住时,团队成员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

“在研究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问题,大家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为此争论得热火朝天,错过了饭点也浑然不觉。”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青菁回忆起这些事情,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时刻记住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不少团队成员表示,正是因协作让研究成果变得更为丰厚,因团结让队伍变得更有能力去奉献。

近年来,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张泽钧带领团队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训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参与华蓥山自然保护区的创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草坡自然保护区、白河自然保护区等的升级工作,以及国家重大工程成兰铁路等的科技咨询。“我们需要走出去,把学校牌子打出去,做一支有‘担当’的科研团队。”◎对话

中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张泽钧:

小地方也有大情怀

记者:西华师范大学地处南充,你们团队却做出了世界顶尖的大熊猫科研成果。

张泽钧:往大了说,我们学校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小地方也要有大情怀。虽然我们平台不高,但通过自身努力,我们就不会被“淹没”。往小了说,我们始终谨记着胡老等前辈的教诲——搞科研要严谨,也要沉得住气。即使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辛苦和枯燥的科研工作,也是我们不变的坚守。我们团队一直秉承着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特色鲜明、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真正是拧成一股绳,一起干事,共渡难关。

记者:如何看待大熊猫科研的意义?

张泽钧:这是一件有必要、有意义的事情。大熊猫经过几百万年的环境变迁考验存活至今,如今却陷入濒危的境遇,人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不想让后代对大熊猫的印象来源于影像资料、书籍,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研究势在必行。希望对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尽到自己这辈人的责任,将大熊猫的研究持续下去。

记者:为什么你要鼓励团队多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

张泽钧:大学不能仅限于教书育人,科研人员也不仅仅是发文章、评职称,大学教师要走出“象牙塔”,积极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每到夏天,四川人会想起西昌 每到冬天,四川人也会想起西昌 西昌,四川的异类

恬静的邛海。新街老街结合在一起。螺髻九十九里。每到夏天,四川人会想起西昌每到冬天,四川人也会想起...

冕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冕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火场尖兵2019-04-09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生态与保护研究团队:大熊猫科研 顶尖成果不只是“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