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陇南 今日宕昌 今日两当 今日徽县 今日成县 今日西和 今日礼县 今日康县 今日文县
地方网 > 甘肃 > 陇南市 > 今日陇南 > 正文

聚焦2019武都花椒产销对接(电商)洽谈会

来源:陇南日报 2019-07-22 04:44   https://www.yybnet.net/

椒香农家屋张虎伟摄

椒农采摘的花椒张鑫摄

椒农晾晒花椒尤力摄

马街镇大李村村民在采摘花椒严艳摄

郭河乡群众在采摘花椒张鑫摄

吉石坝新区的东盛国际农产商贸物流港李腊梅摄

椒香七月,火红的花椒点燃了陇原大地,武都区白龙江沿岸的花椒园里一派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武都区依托地理资源和区位优势,将产业扶贫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壮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武都花椒成为全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金牌产业。

武都花椒:金牌产业创全国“四个第一”

武都地处长江中游秦巴山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因素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品质。早在唐代,武都花椒就被列为贡品,武都也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都区提出了“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迈出了武都花椒从地埂散户栽植向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武都花椒已经实现了整村整乡覆盖,截至目前,全区花椒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

武都区在扩大花椒种植规模的同时,大做科技文章,提升花椒品质,成立了花椒技术服务中心,宜椒区各乡镇成立了花椒服务站,制定了《武都花椒》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2383-2013,积极实验花椒嫁接改良技术,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手把手交给农民花椒病虫害防治、修剪、嫁接等科学管理技术。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使武都花椒的品质特点更加突出,2011年注册了“武都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获得“武都大红袍”和“武都八月椒”林木良种称号,同年,浙江大学经国家农业部授权,审定武都花椒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为椒农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花椒收购价格的增长。2011年武都花椒产量2250万公斤,产值13.5亿元;2012年产量2500万公斤,产值14亿元;2013年受春季冻害天气的影响,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2014年产量2000万公斤,产值16亿元;2015年产量2000万公斤,产值20亿元……武都花椒占有国内红花椒市场四分之一份额,武都花椒的产量、上市量决定着全国花椒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高低。

武都区大力扶持花椒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规范花椒市场流通,实现花椒产品统一包装,统一规格、统一商标、统一数量、统一质量“五个统一”,为打造武都花椒品牌,增加产业附加值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地理标志产品“武都花椒”品牌强度为727,品牌价值为43.27亿元。武都区还将完善统一武都花椒包装袋(盒),推广、应用、统一使用国家工商总局公告认定的武都花椒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让武都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如今,武都花椒已成为全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金牌产业。

武都:做大做强“农”牌蛋糕

“今年的花椒挂果还行,亩产150公斤不成问题。”在蒲池乡陈家山村的一片花椒地里,椒农王宝林一边管理椒树,一边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陈家山村是蒲池乡的花椒种植大村,全村去年仅花椒收入500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左右。

近年来,武都区花椒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手抓的作用,及早谋划,积极搭建交流交易、信息发布、市场监管、价格监控“四大平台”,对产业链条上三大主体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使花椒产业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通过连续几年的发展,武都花椒价格从以前的每公斤二三十元提升至现在的每公斤二百元左右,2018年,花椒总产量达1750万公斤(受霜冻和连续强降雨影响),同比减产近20%;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3%。

在做大做强花椒产业的同时,武都区通过走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路子,不断提升其他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和质量。

——把油橄榄作为强区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武都区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加强苗木选育,加快基地建设,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和产销对接,全区油橄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先后建成了大湾沟、将军石高标准国有示范园2100亩;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210处3.5万亩;农户整流域开发、连片栽植橄榄园170处34.29万亩。2017年,武都区油橄榄鲜果产量3.6万吨、综合产值16亿元,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2.92万吨、14.8亿元。

——不断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武都区围绕“扩规模、建基地、求精品、重管理、兴加工、增效益”的开发思路,先后建成红芪良种繁育基地2676亩,种苗繁育基地3000亩;中药材野药家种驯化基地100亩;当归种苗基地300亩;红芪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个1000亩;当归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个500亩;大黄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个500亩;党参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个500亩。2017年,武都区中药材总产量296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3.15亿元。

——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武都区先后建成隆兴河流域、甘泉河流域、琵琶河流域、三仓河流域、五库河流域等5处万亩以上核桃基地;建成安化镇甘树湾、米仓山等10处千亩核桃示范基地。2017年武都区核桃产量2317万公斤,产值4.4亿元。相较2011年分别增长1503万公斤、2.8亿元。

在全力抓好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武都区蔬菜、茶叶等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武都区已发展蔬菜13万亩,在裕河、五马等乡镇发展茶叶3万余亩,武都“农”牌蛋糕正在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科学管护助推武都花椒产业发展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巩固传统产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培育花椒优势产业,经区农业、林业、扶贫、财政等部门的紧密配合与不懈努力,花椒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

为做大做强花椒产业,武都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要务,农业部门以服务椒农为宗旨,抓基础、育品牌、强科技、促发展、助增收,攻坚克难,着力打造花椒品牌,大力实施花椒富民战略。

在马街、汉林、安化、郭河等主产乡镇新建示范点(栽植示范点)9个2430亩;同时,在各乡镇实施花椒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全膜覆盖保墒、科技培训等工作;在马街镇大李家村示范园主要开展以大红袍花椒综合管理技术、武都花椒种质资源筛选、繁育、嫁接改良、重点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驯化工作,为花椒产业高效稳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每年冬季来临,区林业局植保站的技术人员都要对椒农进行培训,传授栽培、病虫害防治、护理等知识和技能,深入田间地块实地指导,引导广大椒农科学种椒。宜椒区各乡镇都成立了花椒服务站,形成了“区有中心、乡有站、户有花椒技术员”的技术服务网络;把花椒的科技培训作为全区农村大宣讲的主要内容,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科技知识的培训,制定了《武都“大红袍”花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武都区花椒育苗及嫁接改良技术规程》《武都“大红袍”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全区花椒栽培标准化示范通过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花椒产业生产走上了标准化之路。

武都区成立了花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村责任制。全面开展以“五个一”即“整形修剪一次、施肥灌水一次、主干涂白一次、病虫害防治一次、椒农培训一次”为主的花椒综合管理工作,把握花椒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根据花椒树分布的范围,合理确定花椒综合管理的树种、地域和面积,及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管护方案。

截至目前,武都区累计培训椒农180多万人次,嫁接改良花椒200多万株,编印资料80多万册(份);花椒主产区每个乡镇举办以病虫害防治为主的花椒综合管理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直接提升了椒农种植花椒的科技素质。

“合作社+能人大户+电商+贫困户”

形成花椒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武都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花椒产业,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电商+贫困户”的模式,高起点、高质量建设花椒种植基地,逐步实现花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陇南市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承包租赁周边土地约954.1亩,发展社员253人,带动周边780户3036人种植花椒、中药材,在线上线下将花椒、中药材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确保产品质量,合作社积极采购花椒筛选、测试、检测、包装生产线,不仅能有效剔除花椒中的各类杂质,还能更精确的筛选出花椒中的残次品,同时,合作社还修建自用冷库500平方米,确保花椒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

陇南市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告诉记者,合作社注册资金是990万元,覆盖36个乡镇,与贵州老干妈集团、重庆德庄火锅、台湾达利久久等全国知名企业都有合作,一年销售额约1.5亿元。

“合作社+能人大户+电商+贫困户”的模式,依托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鼓励能人大户、退伍军人、村组干部带头组建带贫合作社,做到“诚信经营,不掺杂使假、不价格欺诈”;做到“分等定级、按质论价,不以次充优,不压级压价,不堵收抢收”,及时为椒农提供信息服务,组织椒农有序采摘、均衡上市,使政府出台的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鼓励、扶持花椒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得到落实。

如今,在武都不出镇域,花椒即可实现产、供、销的产业链运转,形成了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新格局。

农家花椒满园香

“前边的走慢一点,注意安全。”7月18日晚,马街镇尹家湾村的傍山小路上,十多位提箩筐、背背篓的姑娘相互嬉戏着走进一家农户的院子里,说话的正是这家农户的女主人罗秀兰。“这帮女子,手脚倒是挺麻利,就是成天到晚嘻嘻哈哈不好管理。”罗秀兰一边利索地摊开新摘的花椒,一边笑呵呵地说。

这是一户有4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院子正前方是一栋2层6间小楼,整个院子和走廊里全铺满了殷红的花椒,微风拂过,浓浓的椒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这11位姑娘全都是从康县来的,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17岁。”罗秀兰指着一位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告诉记者:“她叫张倩,你别看她小,每天摘椒最快的是她,最吵、最活跃的也是她。”

在一楼靠左的一间房子里,张倩正在帮同村来的婶婶沏茶水。“初中毕业了,家里没事干,出来挣点钱,也算是勤工俭学了。”当记者问她为什么出门打工时,张倩这样说。“张倩家里还算富裕,父母不让她出门,但孩子一定要来,大人拗不过。”一旁的婶婶告诉记者,“不成想出来后她倒成了人精,几天下来挣钱最多,主人家最喜欢的就数她了。”

说话的功夫,罗秀兰已为大伙张罗出一桌饭菜。记者注意看了看,虽不能说丰盛,但也够得上“小康”水平——土豆炒肉、芹菜炒肉、红烧豆腐、炝炒白菜,外带香喷喷的白米饭。“今年的花椒产量不错,招来的工人也很得力,目前已采摘干椒50多公斤,估计总产量在350公斤左右。”餐桌上,罗秀兰的丈夫尹海红告诉记者:“估计再有一个多星期就能摘完了,按照目前的价格,赚个6万多元不成问题。”“等有了这笔钱,给家里再添几件像样的家具,赶年底帮小儿子讨个媳妇。”罗秀兰接过话茬,郑重其事地对丈夫说。她这一句“真心话”,引得院子里响起一阵愉悦的笑声。

本版稿件均由武都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兰州大学红丝带爱心社在陇南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本报讯(记者张卓宁)7月15日,兰州大学红丝带爱心社在陇南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该社联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陇南市疾控中心、陇...

陇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聚焦2019武都花椒产销对接(电商)洽谈会)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