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泸州 今日泸县 今日合江 今日叙永 今日古蔺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今日古蔺 > 正文

随处可见公园绿地,公厕垃圾库配套齐全,交通四通八达 城市颜值品质节节升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19-10-01 01:02   https://www.yybnet.net/

之变环境

上世纪60年代初泸州市修建了忠山公园忠山公园袁为连/制图居民家里用上了自来水上世纪70年代末城区新建公厕,配套设施齐全上世纪80年代居民搬进楼房,家里逐渐改造厕所

徜徉在绿树成荫的张坝桂圆林,漫步在江涛拍岸的滨江路,如今,生活在酒城泸州,随处可见公园绿地,环境干净整洁、优美宜人,公厕垃圾库配套齐全,交通四通八达。而这些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不可想象的。经过70年的变迁,泸州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

“三多”的家变商圈,被水淹的家成了广场

曾经住过的家全部变了样

从西南医科大学退休的副教授董代富,今年已75岁。退休后,他热衷于地方史的研究,泸州这70年的变化,他有深刻的感受。

住宅“三迁”

繁华的水井沟摩尔旁,伫立着几栋高楼,这里就是原来的官井坎。70多年前,官井坎有七八个院子,其中的粮房院子就是董代富出生的地方。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非常差,董代富至今仍记忆犹新。粮房院子是清朝时期的大粮仓,后来租给百姓居住,所以这里“三多”(蛇多、猫多、老鼠多)。那时的屋子没有窗户,只有屋顶上几片亮瓦,很黑。睡觉时,经常会听到东西掉落在蚊帐顶上的声音,那是从房顶上掉下来的蛇。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盼着早点搬离粮房院子。

1957年,董代富的家从官井坎搬到了靠江一处地势低矮的地方,经常被水淹。每年洪水到来前,董代富和家人就要将家具、物品搬到对面地势高的邻居家寄存,有时一年要搬几次。这样经常被水淹的情况,直到泸州市建设滨江路后才有了改观。

如今,董代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全部变了样:粮房院子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商圈,长年被水淹的旧址也变成了城市广场。上世纪80年代,董代富搬进了楼房。如今,董代富居住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绿肺”诞生

如今的滨江路,杨柳婆娑、灯光摇曳、步道平坦、卫生整洁、环境清幽。但在董代富的记忆中,儿时的沿江老街却是另一番模样。

那时,江边上大多住的是穷苦人家,船工居多。沿江边的房屋很多是吊脚楼或草房,这些房屋经常被水淹。那时的沿江河滩“脏乱差”,城里几条排污的溪沟直排长江,大人们在这里洗衣服,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后来,泸州市修建滨江路,相当于修建了一条防洪堤,沿江住户被水淹的状况得到改观。滨江路建好后,环境得到治理,河滩地不再“脏乱差”,渐渐成了人们休闲玩耍的地方。

董代富说,如今,城里不仅有滨江路、张坝桂圆林等休闲游玩之地,还有数不清的公园、绿地。但在过去,这些基础设施是极少的。

在董代富的记忆里,解放前的泸州城里就一座公园,位于韩家山(如今的水井沟附近),名叫中城公园。公园规模不大,有假山、水池、黄桷树,一块辛亥革命纪念碑。“虽说是公园,但去玩耍的人并不多,因为那时的人们都忙着讨生活。”董代富说,到了解放初期,公园里建了文化宫,修了图书馆,就变得更小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泸州市修建了忠山公园,有了城区难得的“绿肺”。到现在,城里的公园已多到“数不过来”。

上世纪70年代喝上自来水,80年代改造厕所

生活要方便 配套很关键

从江阳区茜草街道毗卢寺社区退休的宋贵富,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他见证了蓝田的变迁。

出门先坐船

在长江大桥建设前,宋贵富基本都是用双脚丈量这个城市,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

1955年,宋贵富出生在蓝田,那时从蓝田进城,唯一的方式就是坐船。宋贵富在位于瓦窑坝的原市一中读初中,整整两年半时间,每天往返于蓝田和瓦窑坝之间。从家里走到蓝田江边,买1分钱的学生票坐船过江,到小关门后再走路30分钟到瓦窑坝学校。

宋贵富说,那时上学的路是鹅卵石打成的碎石路,穿着布鞋踩在上边,硌得脚疼。家里条件不好,母亲每年只做一双布鞋,因经常在碎石路上磨,鞋子半年就穿坏了,后半年就只能光着脚走路。

那时不仅是人坐船,从城里到古蔺、叙永方向的汽车也要坐船过河。当时,不仅茜草汽车码头热闹,蓝田码头也很热闹,汽车、货车排成长队上船,大量的货物也在码头中转,兴盛一时。

长江大桥修建后,城里的公交车开到了蓝田坝,宋贵富也能坐车进城了。随着长江大桥的投用,车辆已经不用再上船渡河,两岸的汽车码头也随之渐渐消失,蓝田坝也渐渐冷清下来。

上世纪80年代,宋贵富在茜草油漆厂里当采购,因工作原因,经常要出差,坐车到古蔺、叙永需要一天时间,到江津出差一趟需要几天时间。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到叙永、古蔺、江津都只需要几小时,一天也能轻松往返。

厕所革命

在宋贵富的记忆里,那时的蓝田坝有3个“官茅厕”,一个在前进路戏院背后,一个在上工农路,两个厕所都是砌了砖墙,盖了瓦片,修了蹲位的,但经常要排队。而另一个位于下工农路的河边上,是一个完全露天的大茅坑。

当时居民家中没有卫生间,每家每户备有粪桶,每天有农民上门收粪,居民也可以就近倒进附近厕所。上世纪80年代,居民家里逐渐改造厕所,粪桶渐渐成为历史。

如今的生活根本不用为水、电、气发愁。宋贵富记得,小时候家里都在江边挑水喝,遇到涨水浑浊时,就把白矾放在挑回来的水里,清澈后再用。后来,每条街道有了水站,人们就花钱到水站买水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宋贵富家中用上了自来水。

如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日益齐备,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了方便。

新闻推荐

泸州市经信局主题教育走进太平镇

四川经济日报泸州讯(记者庞玉宇)近日,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在古蔺县太平镇四渡赤水干...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随处可见公园绿地,公厕垃圾库配套齐全,交通四通八达 城市颜值品质节节升)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