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电影 今日外语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今日华语电影 > 正文

探索中国独特的影视语言 访甘肃走出去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

来源:甘肃日报 2019-06-12 05:30   https://www.yybnet.net/

周 兵

《梅兰芳1930》剧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 莉

“我曾在兰州生活过十几年,接到家乡的召唤,特别开心愉悦,愿意回甘肃来做点事,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还愿。”周兵说。

2019年5月,在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创演40周年之际,由周兵执导的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同期开拍。

周兵,1968年出生,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艺术史博士,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199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到兰州电视台工作,1993年10月进入中央电视台,在此后的20余年里,历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参与创办《东方时空·纪事》栏目,担任中央新影集团特别节目部主任。2007年开始尝试纪录片市场化道路。

周兵曾三度当选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创作监制纪录片上百部,《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敦煌》《下南洋》《外滩》《千年国医》等代表作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历史频道等众多媒体播出。

甘肃,是周兵成长的地方,是他情感相系的故乡,也是他踏上传媒之路的起点。采访中,他表示,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牛肉面、灰豆子等日常美食,在他的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存在。如同1979版舞剧《丝路花雨》助理编导、2008版总编导徐成华所说,“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土地的味道,特别激动”,周兵也一样。高二时,周兵作为学生通讯社里的一员,经常跟随时任兰州电视台记者、现为兰州市文联主席的汪小平一起采访,在汪小平的影响下,最终走上了传媒之路。

此次接到家乡邀请创作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周兵认为这是一种缘分。他对舞剧《丝路花雨》一点都不陌生,该剧首演时,他还在兰州上小学三年级;青少年时期,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这部舞台艺术作品,长大后自己也看过好几遍;2007年在创作纪录片《敦煌》时,第八集《舞梦敦煌》专门讲述了唐代乐舞,内容包括舞剧《丝路花雨》的产生及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十余年来,他跟舞剧《丝路花雨》编导许琪、演员史敏等都有联系。在兰州拍摄的几天里,周兵团队采访了《丝路花雨》20多位主创和演职人员,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顾了该剧产生的前因后果和传承创新之路,以期在制作纪录片的同时,给甘肃省文化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

影片中,周兵团队将用90分钟的画面篇幅,采用纪实结合写意的创新影像,在纪录片领域首开先河,用艺术化手法构建时光、生活、舞台、创作四重空间,把丝路文明、敦煌文化背景空间、艺术创作者的生活背景空间和舞台上的艺术表现空间连结起来,巧妙地勾画出《丝路花雨》创作团队脑海中的艺术创作空间,让人们根本看不到的艺术创作历程,变成活灵活现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让世界聚焦甘肃这片文化沃野。

周兵累并享受着,他有信心呈现出一部好作品。

>>>对话周兵

影像还原艺术家内心世界

记者: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构建四重空间,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对于创作空间的虚拟重建,您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

周兵:是我们创作团队的集体创意。我们不做舞台艺术的简单呈现,而是影视艺术的重组,但这四重空间怎么构成一部纪录电影,对我来说,挺有挑战。我想着重表现两方面,一是创作者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二是舞台空间,如《丝路花雨》里反弹琵琶、霓裳羽衣舞等经典舞段,做一些视觉上很细腻的呈现,让观众在电影院再次被这种艺术打动。我还是蛮有信心的,1998年拍纪录片《梅兰芳1930》时,也做了这种尝试,在纪录片学术界也得到认可。现在已经过去21年了,我想把这种影视语言表现形式再升级。

“再现”对我来说不是难题,已经有20多年的积累、经验,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展现主创人员的内心世界。第一步是做大量口述史采访,让他们面对镜头讲当年创作经历的故事和他们的内心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把采访到的真实话语提取出来变成视觉。比如,编导刘少雄的儿子回忆,他小时候看到爸爸半夜起来,在地上比划舞蹈动作。这有一个心理过程,刘少雄躺着,内心到底出现了什么,让他情不自禁;还有第一批创作人员从敦煌回来,刘少雄、许琪、晏建中、张聚芳等,他们当时在很简陋的排练厅里排练,内心有很多想法,我要在大量的口述采访中找到蛛丝马迹。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给中国纪录片带来又一种新的影视表现方式,就是心理刻画和舞台再现、现实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交互的蒙太奇和剪辑。

纪录片的创新性探索

记者:您一直走在纪录片生产前沿,致力于纪录片创新,“情景再现”被认为是您在纪录片创作手法上的重大突破。请您以作品为例,介绍一下在纪录片创作中都做了哪些创新性探索。

周兵:创新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我们在20年里一直不断引领行业的潮流,创造出纪录片创新里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情景再现”最早的尝试是《东方时空》的导演徐欢,做了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我在《东方时空》跟着老师时间实践,1995年在老师的倡导、安排下去做了。我个人认为,最终推动这个事情,是后来我做的很多作品。我当时30岁左右,初生牛犊不怕虎,把电影故事片、广告、MTV、动画特效以及纪录片口述、文献、纪实等各种方法进行杂糅,出现了新的创作手法。1998年纪录片《梅兰芳1930》里的创意,让全国纪录片学术界认可了“情景再现”这样一个手法;后来,《东方时空》系列节目《记忆》,使“情景再现”基本上得到中国纪录片界的认可。2005年,纪录片《故宫》也用了这种手法。近一二十年来,“情景再现”已被大规模使用。

记者:《故宫》里让绘画动起来的创意,现在还很流行。

周兵:我爱学习最新的技术,爱看各式各样的绘画。在北京信息蛮开放的,知道一些国际前沿的信息。2003年,美国一个艺术家给我介绍,国际上有一种新的技术,能把古典的绘画动起来,不过,那时候技术还很原始和初创。我想故宫不是有很多绘画吗,就找到当时很有名的动画公司,给他们提供高清图片,问他们能不能让画面动起来,如人走过、鸟飞过,他们说可以呀,最后就做成了,这个技术跟纪录片和影视是没有关系的。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静止的图片不好看。我们做的最复杂的内容,是把皇帝大婚的场景“动起来”。

记者:此后的纪录片《敦煌》也用了大量“情景再现”,最大特色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还原,怎么做到的?

周兵:拍完《故宫》以后,我有个反思,做得太大了,跟观众不亲近、有距离感。所以在拍《敦煌》的时候,如何在17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吸引观众,我找到很多人的日记,包括斯坦因、常书鸿等很多人当年写的书信,把它变成第一人称。我想,这些东西肯定会让观众有情感联结。

还有我拍的第一部纪录电影《外滩佚事》,用了演员、明星、台词和对白,是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我们都不敢用台词。

“情景再现”不是虚构历史

记者:纪录片强调真实,在大量运用“情景再现”时,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您怎么把握?

周兵:边界实际上不存在。我觉得大家混淆了一个概念,比如纪录片的边界是什么?纪录片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国际上有个很简单的分法,虚构和非虚构,虚构的是电影,但是电影的技术、方法,我们可以拿来用。我只是在用这种技术,没有去虚构一段历史情景。

记者:对人物进行典型化,不违反写实的规则吗?

周兵:不违反。因为我觉得对人物可以有一个推演和感悟,这本来是中国艺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比如,我拍常书鸿也好,拍梅兰芳也好,我要找到一个我理解的艺术化的东西,这本来是真实的,你说这主观吗?因为我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我没有编事实,我只是说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尝试东方审美与影视技术结合

记者:请谈谈您的纪录片创作理念,“用影像传播中华文化,打造出被世界认可的东方审美方式”。

周兵:这是我十几年前就在构想的。那时候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做新闻,我发现自己最喜欢历史文化,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喜欢。我是个很幸福的人,30多岁,我决定用纪录片传播历史、文化、艺术,目标定下来,到现在我没怎么改变过。后来,我就想,我得提出内心的目标和想法,前半句话是我30多岁提出来的,后半句话是我40多岁提出来的。在全世界的影视语言体系里,好莱坞、欧洲、日本电影都有语汇。我个人认为,中国到现在还没有自己成熟的影视语汇,我就想这辈子能不能干成一件事,中国式的审美、东方式的审美能不能嫁接到影视技术的语言里,让全世界,至少让中国人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审美、中国的趣味的东西。

记者:“东方审美方式”很抽象,在您的作品里是如何体现的?

周兵:我为什么拍《穿越丝路的花雨》这么兴奋,因为《丝路花雨》从敦煌壁画和雕塑里提取审美元素、造型、动作,转化成舞台艺术——敦煌舞,是中国独有的。我现在也是这样,从中国古代的绘画、诗歌,尤其是宋元山水画里找到审美主张、色彩、构图,最后嫁接到现代影视技术上,完成作品制作。张艺谋的电影《影》已经在做这个。如果让我再拍一次《敦煌》,我可能就会用自己主张的这种方式去拍。

没想到兰州人这么爱看纪录片

记者:在纪录片市场化方面,您的感受是什么?

周兵:我开始想走市场化会好一点,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走市场是很艰难的,很多人可能会放弃,我这个人是很轴的,不放弃,当然也有一些放弃。我们也会做一些赚钱的项目,像拍广告,然后去养纪录片。四五十岁以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个真正有世界表达语汇的导演,站在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最共识的艺术表达上去做一些事情。

记者:请谈谈“爱上纪录片”项目。

周兵:“爱上纪录片”,是我们2014年推出的一个新媒体平台,推动和扶持年轻一代纪录片创作。运营了几年后,做一些线下的活动。后来在兰州百安概念影城做了“爱上纪录片”公益放映。开始我没有信心,这次来我特别开心,没想到做得这么好,兰州有这么多人喜欢看。我们也组织国内一些优质的纪录片来放映,帮助邀请国内顶尖的纪录片制作人来做讲座。今后,还要在全省一些高校做纪录片展映活动,希望对年轻人有帮助。

记者:“爱上纪录片”展映活动会不会是纪录片进院线的一种尝试?

周兵:做一些故事好的纪录片进院线,是我下一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我现在还尝试做一些文创产品,尝试把纪录片资料变成图书、音频等多种产品。

永远不要磨灭你的好奇心

记者:对于广大从业者来说,如何制作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您有什么建议?

周兵:第一,最重要的是热爱,有热爱,什么事都好做。第二,要有专业精神,就是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当年我们在《东方时空》被前辈训练得每个画面、镜头、技术的处理都要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第三,要不断地学习,开放式地学习,向不同的艺术种类学习,只要对你有启发,都要去学习。

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还一定要不耻下问。我特别感恩的是,在《东方之子》采访过100多位中国文化、艺术界泰斗,虽然短短的一两次、两三次接触,但是这种熏陶无形中给我内心树立了一个坐标。还要看好的艺术作品、各种世界顶尖的艺术作品,永远不要磨灭你的好奇心,要对世界充满着探索、求知的欲望。

记者: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周兵:知行合一,不怕苦、不怕累,去做、去实践。要在拍摄现场和机房去磨,要不停地干活,经历失败,经验就磨砺出来了。

新闻推荐

《追龙Ⅱ》:“小弟”王晶的大手笔 □蒋泽一

端午节前的6月6日,《追龙Ⅱ》上映。第一部《追龙》让王晶口碑彻底翻身,《追龙Ⅱ》呢?18个月日夜不停拍摄的...

相关推荐:
青春片重回视野2019-06-10 16:36
猜你喜欢:
评论:(探索中国独特的影视语言 访甘肃走出去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