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电影 今日外语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今日华语电影 > 正文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去世 享年80岁 长亭外/古道边/ 一曲《送别》,与君别。

来源:成都商报 2019-09-15 00:42   https://www.yybnet.net/

改编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城南旧事》,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斩获多个奖项,吴贻弓获最佳导演奖。《城南旧事》还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由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因为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而妇孺皆知。谁曾想,如今,我们也要以《送别》为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送别。

记者14日获悉,著名电影导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主席吴贻弓14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辞世,享年80岁。

吴贻弓,1938年生于重庆,1948年起迁居上海。1960年,吴贻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回沪工作,历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他曾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市电影局、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等工作,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吴贻弓的名字,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国产电影的跨越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执导的代表作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少爷的磨难》《阙里人家》等。

吴贻弓还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他获得“新时期全国影视十佳电影导演”“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等称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上海电影家协会评价,吴贻弓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堪称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其独特的抒情叙事风格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他在推动中国电影国际化方面亦贡献卓著。他多方奔走,与电影界老艺术家共同推动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

吴贻弓的辞世,令文学艺术界、电影界几代工作者为之扼腕痛惜。粉丝们在网上留言:“难忘《城南旧事》。”“长亭外、古道边,吴导一路走好!”

吴贻弓曾开设名为“申江小吴”的新浪博客,发布754篇博文,最后一篇更新是去年5月22日。在博客中,吴贻弓写下到重庆大足石刻、磁器口等地旅游时的游记与网友分享,还晒出当年拍摄《城南旧事》的手稿,并写下《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

童年的梦

——我和《城南旧事》

■吴贻弓

记得小时候,大约是十岁吧,那时我的家在南京。南京城北有许许多多池塘,我家前后左右都有。池塘里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莲蓬、有藕;当然,还有鱼,各种各样的鱼。我学着大人钓鱼,但我的鱼钩是用一枚大头针弯过来的。鱼老是不上钩。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钓鱼用的钩子是应该有个倒刺的。

记得再小的时候,大约是七八岁吧,那时我的家在重庆。重庆有很多坡儿、坎儿,我家门前就有一条长长的坎儿。叫什么名字记不得了。我每天要爬过这道像是通往天际的坎儿去学堂上学。我很乐意每天去爬它,因为在这坎儿顶上,住着我的一个小伙伴,叫“灰面坨”。因为他胖,又因为他脏,所以人们叫他“灰面坨”,然而他却是我最要好的小伙伴。下学回来,他天天在坎顶上等我,我们一起打陀螺,一起玩“官兵捉强盗”。也是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时候并不是所有像我一样大小的孩子都可以进学堂去念书的。

记得更小的时候,大约五六岁吧,那时我的家在昆明。我在那里开始了我的学业,我进了小学一年级。上课,做操,劳作,游戏。最难忘的是我学会了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那是一首送别的歌,我并不全懂那歌词是什么意思,但一唱起来就想哭。后来,当然是后来,我才知道,那歌词并不是“长城外,古道边”,而是“长亭外,古道边”,也不是“一壶浊酒”,而是“一瓠浊酒”,原来那歌词是李叔同填的,叫《握别》。直到今天,我唱起来仍旧想哭……

是啊,这就是童年,梦一般的童年,每个人的心灵里不都永存着他自己的童年吗?无论那童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都会永久、永久地刻印在各自的记忆里。

1981年11月,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里,我读到了林海音女士的小说《城南旧事》。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童年的梦啊!一个银灰色的,却又不时熠闪着玫瑰色的童年的梦。不知怎么搞的,它突然使我想起了那没有倒刺的鱼钩,那光着小脚丫蹒跚向我跑来的小伙伴,和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还有别的一切,一切……就像作者在小说正文前的那篇小序里写着的那样:“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从我第一次读到那部小说起,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我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我一直和作者童年时代朝夕相处过的那些极普通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胡同里的疯女人、藏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小毛驴回老家的宋妈、慈爱的父亲等等——相处在一起。还有,冬阳、骆驼队、卢沟桥、西山红叶、北京古老的胡同、小巧的四合院儿、大槐树,当然,更有那催人睡,也催人醉的儿歌……作者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变成了两条交相辉映的彩虹,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哪是我自己的,哪是小说作者的。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而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而又耀眼的斑斓……

于是,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

(摘自吴贻弓新浪博客)

我们只有一个吴贻弓

■若峰(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片场可以生产出无数个冯小刚,甚至张艺谋陈凯歌,但是吴贻弓只有一个。

吴贻弓应该是第四代导演,真正出道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那个时候正是第五代导演红火的时候。陈凯歌张艺谋他们拍了很多电影,初露锋芒,独领风骚。

《黄土地》《红高粱》这一类电影,被那个时代所追捧,在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当年的中国影协杂志《电影艺术》曾经发表过李陀和张暖忻的一篇文章,叫做《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讲了很多不同于过去传统叙事风格的蒙太奇方式,从苏联电影和法国电影等那里得到了许多养分,举例说了很多电影语言的新方式,比如闪回镜头,比如黑白与彩色交替等。

那篇文章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很多人,不仅仅是影响了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就是在第四代导演当中也有许多人赶了这个时髦,比如黄建中的《小花》中就用了很多闪回镜头,也用了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比如杨延晋的《小街》当中用了闪回也用了打破好莱坞结尾结构的三个不同结局。

吴贻弓坚持自己,不去跟风,拍了一些小题材的电影。他坚信一滴水可以见识大世界。在镜头语言上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去玩花招,赶时髦,他的镜头语言其实都是很传统的,尽管传统,但是他非常用心。据说他的分镜头剧本和最后的完成片几乎完全一致,这在后来的电影当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有许多导演到现场去现编情节,现编台词,不可能按照预先的分镜头剧本来拍。

你可以说吴贻弓的创作方式是传统的,但是这不能是一个标签,在任何传统的方式下,也会凝聚着导演的理解和良苦用心。吴贻弓的电影语言,可以说是非常精美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殚精竭虑的。他的导演准备工作极其严谨扎实,甚至可能在未来每一部电影镜头里、或者某个重要场景的画面都是之前通过绘画的方式事先研究讨论完成的,最后各个部门按照导演一揽子完整构想,去一步一步完成。这个方式可能是当年比较通用的方式,他的前辈张水华、谢铁骊拍电影应该都是这样的。

他的镜头构思严谨。简洁深透,在情感上也非常克制,但是在一些看似简单平实的表面背后,有许多年轻人没有的人生感悟,许多人生况味。

谁也不能说吴贻弓只是小故事的讲述者,他简单的故事和人物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大人生大境界,一定不是急功近利,追赶风潮的人所能够达到的。

当年追赶风潮的许多电影,当年被媒体追捧的许多电影,现在来看,许多可能太过矫情,已看不下去。但是吴贻弓的电影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其实,他在那个时候能够坚持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拍电影,是需要顶住很多压力的。他如果不够才华横溢,一定会在大潮面前败下阵来。但是他却靠着自己的才情,冷静和坚持,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的电影类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电影长久的历史当中并不多见。

在这一点上看,吴贻弓,真是一个牛人。片场可以生产出无数个冯小刚,甚至张艺谋陈凯歌,但是吴贻弓只有一个。

好友追忆吴贻弓

他人缘极好,没有架子

一个月前去他家探望,他曾热情接待

今年5月,吴贻弓用颤抖的手,亲笔写下“上海电影万岁”。一个月前,有好友去他家探望,他曾热情接待。

昨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与吴贻弓生前有过交际的好友,共同追忆这位老艺术家。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刘澍告诉记者,一个月前他到吴贻弓家去过,“他爱人还留我在他家里吃年糕,我有点不好意思,他们说,不要紧不要紧,你尝尝上海的年糕不一样。”刘澍带去吴贻弓作品的电影海报,吴贻弓都一一签名,特别热情。

半个月前,刘澍曾给吴贻弓家人打电话,家人说他状况不好,没想到半个月后吴贻弓导演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刘澍表示,吴贻弓曾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但他身上没有一点架子,人缘极好,让人敬佩。

吴贻弓曾说,我电影拍得不多,总共九部。按先后顺序,它们是《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海之魂》。

2012年,吴贻弓获颁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时发表感言,算是他对一生的回望与总结,“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我们的理想、信心、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等,总不肯在心里泯灭。”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综合新华社、新民晚报等报道

吴贻弓的辞世,令文学艺术界、电影界几代工作者为之扼腕痛惜。粉丝们在网上留言:“难忘《城南旧事》。”“长亭外、古道边,吴导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小记者景行小学潭中校区15(3)班韦涵湫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次在世界各地缓缓升起。9月1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去世 享年80岁 长亭外/古道边/ 一曲《送别》,与君别。)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