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蓬安新闻 > 正文

非遗传人官治海:一家四代舞水龙

来源:南充日报 2018-08-14 07:3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杜杰 实习生 龚衡 熊媛

每当县上有大型文旅活动或者村镇庆祝丰收时,他总会身着草裙扮演 “龙头”,在周子古镇、财神楼、龙角山,舞步娴熟,引领着“龙身”游走,或滚龙抱柱或二龙戏珠,为游客带来快乐;平日里,他是蓬安县相如镇龙王山村党支部书记,在处理好村上各种杂事后,他的闲暇时间被制龙、排练占满……他就是“水龙”非遗传承人官治海。

今年50岁的官治海,舞 “水龙” 的时间长达40年。2016年,官治海被列为南充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月13日,记者在蓬安县相如镇见到这位“老艺人”,从他快乐又笃定的40年从艺经历中,感受到这位非遗传承人内心深处的那份不舍与坚守。

A 文旅活动 “水龙”表演必不可少

“水龙”表演者们手握竹棒、昂起头,赤裸着上身、光着脚,下身穿着绿草裙,踩着鼓点、喊着节奏,在前方“宝珠”的挑逗下,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踩着步点前行。从高处看去,一条绿色的“龙”正在追逐眼前的“宝珠”,而周围的观众却不断往“龙”身上泼水,“龙头”左右忽闪,时而看着“宝珠”,时而望向人群,泼水声、尖叫声、欢笑声交织一片,现场一片欢腾。

今年,蓬安·相如故里第九届嘉陵江放牛节期间,“龙头”官治海拖着自己绿油油的“水龙”身子,翻腾在周子古镇的石板老街上,引得过往游客纷纷加入到泼水队伍当中,一场“人龙大战”激情上演,整个周子古镇的上空,久久飘荡着笑声。

“你们水泼得太凶了嘛,劈头盖脸就是一盆,眼睛都睁不开了,信不信我把你们‘吃\’了啊?”当天的“水龙”是七节龙,顾名思义也就是七个人共舞一条龙,加上“水龙”前面有一人手持“宝珠”挑逗牵引,除了乐器组的人员,这支水龙队伍便由八个人组成。而官治海作为“龙头”,兴起之时,自然是周围游客争相泼水的首要目标,为了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和活跃现场气氛,官治海一边笑着对周围游客说,一边调整着手中的竹棒,将“龙头”伸近游客,结果又引来更多的水泼来,尽管汗与水交融将自己全身湿透,无法腾出手来抹一抹糊眼的水帘,可官治海看着游客们却是越舞越起劲,越舞越开心。

“‘水龙\’最早流传于蓬安东南方向干旱地区,夏季干旱时,人们为求天降雨,以获得庄稼丰收、减少火灾和瘟疫而开展的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官治海告诉记者,舞“水龙”一般是在中午或者黄昏进行,以街为道,沿街起舞,观者向“龙”奋力泼水,舞龙者边舞边做各种风趣的动作,既逗人泼水,又躲避人们泼来的水,所以“水龙”每到一处,人们把水用力泼洒在这个吉祥物身上,希望它能带来降雨,从而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希望,这就是“水龙”的由来。

“这些年来,尽管村上的事务繁杂,可只要县上一有大型文旅活动,‘水龙\’表演必不可少,我总是会协调处理好工作和舞龙的关系,尽量场场参加,向每一位来到蓬安的游客舞出蓬安儿女的精气神!”官治海说道。

B 代代接力 一家四代舞龙情

“我出生在一个舞龙的世家,是看着爷爷、父亲舞龙长大的,从小觉得很好玩,还对‘龙\’这个形象十分感兴趣,自己也模仿着父辈们自学舞龙,从10岁开始第一次舞龙算起,至今舞龙已经有40年的时间。”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官治海至今记忆犹新:“记得10岁那年,有天是村上一家人办喜事,邀请了父亲的龙队去舞龙助兴,我跟着去看热闹,可临到开场时,队中一个舞龙尾的队员临时崴了脚上不了场,情急之下,父亲问我可不可以顶一顶,我大脑里一片空白,点点头就上场了,好在自己平时看得多,也自学过,加上舞龙尾很多时候跟着走,第一次表演没有出什么错。”官治海笑着说。

让官治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舞便是40年。如今,官治海18岁的儿子官博在外求学,只要回到家里,也会缠着父亲教他舞“水龙”。多年舞龙积累下来的经验,更让官治海从一个舞龙尾的毛头小孩成长成如今掌控大局的龙头老师傅。

“舞‘水龙\’是一项团队项目,腾、跃、翻、滚、缠、绕等动作必须要靠整个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官治海介绍说,舞“水龙”有着一定的程序,不同的表演项目有着不同的动作套路,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在表演时保持头脑清醒,熟记自己处在不同龙身部位的脚步、点位,还要配合好鼓点、音乐的节奏,该亢奋时要用力抖动伸展龙身,该控制情绪时就要收拢龙身……

如今,官治海有着一支20多人组成的固定舞“水龙”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民教师、也有基层公务员、还有建筑工人以及农民、学生等。正是这支队伍,撑起了近年来蓬安县大型文旅活动的“水龙”表演,这让官治海感到十分不容易。

“队伍中有些成员的父辈们也舞过‘水龙\’,但由于舞‘水龙\’是一个体力活和技术活,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高,父辈们慢慢退出了舞‘水龙\’的队伍。”官治海说,尽管他们都不是专职舞“水龙”,可是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这项传统舞蹈,平日里即使再忙,大家总会抽出时间来,要么找一块空坝训练,要么围坐在一堆摆谈舞龙心得,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和父辈一样,我们对舞‘水龙\’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割舍不断。”官治海摊开双手笑着,满是茧子的手掌便呈现在记者面前。官治海告诉记者,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也有一些像他儿子官博一样的年轻人在向他们学习舞“水龙”,尽管仅仅是闲暇时候的教授,学习还没成体系,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愿这条“水龙”在他们手中被舞得更加精彩。

C 坚守传承 制龙舞龙培新人

“舞‘水龙\’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其场面生动活泼、欢天喜地,妙不可言,有相当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尽管历史上有过脱节,但是我们祖祖辈辈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它流传给了我们。”谈到“水龙”的传承,官治海既兴奋又有些迷茫。兴奋的是,“水龙”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8月,它代表蓬安县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节目,曾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组副组长、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先生的高度评价。而官治海感到有些迷茫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舞“水龙”这项传统舞蹈的不了解,造成了一种人才传承上的断裂,加上缺乏经费等一些现实问题,舞“水龙”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尽管现实如此,可官治海依然在坚守着。不仅舞“水龙”总有他的身影,制作“水龙”他也不含糊。

“传统的‘水龙\’由天然柳树、桉树和竹子等枝叶扎成,比较笨重,而且枝叶也容易枯萎,不能长期保存,扎一次只能舞一次,下次再舞还得重新再扎。”官治海说,如今改良后的“水龙”由塑料柳条、竹圈构成,这样就使得“水龙”重量大大减轻,更经久耐用。竹子要砍腊月里的竹,确保竹子没有生虫,还要经过蒸煮,达到杀菌、增加竹子柔韧度,避免舞起来时发生脆断。为了使“水龙”看起来更加逼真,还要经过捆扎、上色、打蜡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往往一条龙制作出来的时间就要两三个月。

官治海告诉记者,关于舞“水龙”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就有一个叫“旱魃”的怪物出来作怪,减少降雨,出现旱灾。为保庄稼丰收,当地群众请出“水龙”,将“旱魃”赶下江河,并呼风唤雨,降下甘露,缓解旱情。“水龙”完成任务后,当地群众再送“龙”回江。渐渐地,“水龙”成了雨水和吉祥的化身。旧时,人们通过舞“水龙”祈求降雨保收。

“经过传说的演变,如今,舞‘水龙\’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我们舞龙人作为传承人,希望它能一辈一辈地传下去,大家都愿意也开始向想学的新人教授这项传统舞蹈。”官治海说有人学就有希望。

抱着美好的愿望,官治海和他的队员们一道,在蓬安大地上,依旧挥舞着“水龙”。

新闻推荐

我考上了华东师大 妈妈,你在哪儿?

■南充晚报记者黄岚近日,南充日报社媒体矩阵携手CCTV-7《聚焦三农》栏目组,联合开展寒门学子暑期公益行动,面向南充九县...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非遗传人官治海:一家四代舞水龙)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