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西充 > 正文

8本皮影遗稿 一位“老文艺”心中的无价之宝

来源:南充晚报 2020-01-22 07:32   https://www.yybnet.net/

纸略发黄,墨迹犹新,字字扎心皆倾情。1月21日,年过七旬的黄再林捧出距今40余年的8本手写剧本, 眼眶湿润。剧本主人是一位深有造诣的木偶艺人,一生忠于民间艺术、 如痴如梦。老艺人的人格力量感召和影响着黄再林,也让他在民间文艺领域倾尽青春热血、无怨无悔。

8本书稿 老艺人艺术衣钵肝胆照人

黄再林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民间文艺工作者, 现为顺庆区民间艺术协会名誉主席,副研究馆员。在将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 他写出《齐老爷办奇案》《桥》《丈母娘的笑声》等名动川渝的作品,成就斐然。然而,只要提及民间文艺创作,他总会从8本遗稿说起。这8本遗稿在他家中珍藏至今, 成为黄再林心中的个人艺术源点。

1985年的一天,黄再林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与他相知相亲的老艺人杨培森老人突然去世!他匆匆赶到位于果山公园的市木偶剧团宿舍,在灵堂看到杨老先生的遗像,不由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杨老先生的遗像旁, 摆放着他生前撰写的一些手稿。 按照家人的意思, 这些手稿陈列后将丢弃或焚毁。黄再林大惊,立即跟杨老先生的家属交涉, 请求领存这批书稿。作为纪念,他当场从身上摸出仅有的50元钱, 愿以此作为补偿。

“那时我的月薪才30元,我确实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表达心意。但这些书稿在我心中, 却是无价之宝。”黄再林说,杨老先生结过两次婚,但一生未育,当年要不是自己侥幸碰上, 老先生的心血之作,估计也就难于存世了。

记者看到, 黄再林打开厚厚的包裹展示出来的手稿, 外观看起来更像一堆故纸。 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老艺人使用较为普通的练习本, 一笔一画用苍毫小楷写出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杨老先生当过国民党某师部文书,笔力不俗;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灯影(现称皮影)戏演出与创作,他造诣深厚,对后辈灯影艺人影响深远。” 黄再林说,他从雕刻师、演员向写作者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受益于杨老先生留下来的这几本手稿的启示和滋养。

“这些手稿,我会一直保存下去。它在我身边,给了我无声的力量。我退休多年,仍然坚持写作,每年有大量的作品公开发表,这与杨老先生曾经的鼓励分不开。”黄再林说。

少有所求 他与老艺人有幸“邂逅”数十年

黄再林家有6位兄弟姐妹,当年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早早辍学。“初中二年级还未读完,当时的木偶灯影剧团到学校选人,一位老师听说我的情况, 想也没想就说,就是这娃了。”黄再林回忆, 当时他被剧团老师相中的原因, 是因为自己对雕刻艺术的懵懂热爱。

当年, 幼小的黄再林突然喜欢上雕刻, 课余总爱在一些木头或石块上刻字,用纸板雕刻人物,有时还雕刻得像模像样, 与当时的纸木偶制作雏形十分相似。那时, 黄再林的母亲总是抱怨:“这些让你如此上心, 将来怕是要吃这碗饭的命!” 不料一语中的,此后黄再林在民间文艺领域倾尽一生心血。

黄再林进入南充市木偶灯影剧团后, 见到的第一个师傅就是杨培森。 杨是剧团里渭南灯影的台柱子,他嗓音好,动作娴熟,一个人可以完成生旦净末丑多角色同时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就是《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火焚雷峰塔》等。这些灯影戏百看不烦,观众反应特好。黄再林非常惊奇,于是悄悄跟他学灯影戏,不只是表演,还跟杨老先生学灯影道具雕刻。

然而好景不长, 学习不到半年,团里因为工作需要,把黄再林派到成都去学木偶制作。那时,南充有大木偶、二木偶和掌上木偶。成都木偶跟北京木偶属一个流派, 大小介于二木偶与掌上木偶之间,称为京木偶。成都京木偶制作是脱胎法的纸木偶。 先用泥塑人物,然后用纸外拓,最后将泥胎去掉,就成空心纸木偶。

黄再林学成回到南充, 又被指派去做木雕木偶制作。 在此过程中,他仍经常去灯影剧组观看。有段时间, 以场务身份负责帮助演员们点汽灯。这时候,黄再林与年长自己30余岁的杨培森再度亲密相处。杨被称为多面手,灯影戏里的每个角色、每个岗位、每个工序没有他不熟稔的。 杨培森的勤研苦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打动了黄再林。后来,黄再林也成长为一个多面手, 从演员到剧务,再到创作,没有一个环节或岗位不精通。

专心创作 为传承民间艺术奉献心力

南充市木偶灯影剧团曾经遭遇两次解散又两次恢复。解散后,所有演员分流分岗, 到其他单位工作。 黄再林曾到南充市轴承厂上班, 一度与退休后回西充居住的杨培森失去联系。多年后,黄再林再次被调回木偶团, 这时候杨培森又被单位从西充召回, 负责重新制作几乎已经全部毁坏掉的木偶道具。 黄再林再度与杨培森重逢。

杨培森返聘回团后, 更加勤奋, 一边制作道具一边回忆撰写剧本。他先后写出《金玩钗》(上下本)《武松打虎》《双莲花》《仪鸾阁》《行乐图》《九江河》 等当时脍炙人口的名剧。其中《仪鸾阁》属渭南灯影。后来,黄再林根据这个剧本改写成大戏《灯棚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受到杨培森遗稿的影响,黄再林也拿起笔,开始创作剧本。他写剧本精益求精, 每个剧本反复打磨。1993年, 他写出的荒诞戏曲小品《齐老爷办奇案》被推演至省上, 获得全省戏曲小品大赛一等奖;1995年, 他创作的小品《桥》, 再次获得全省小品类一等奖。 他创作的曲艺作品《小店幽兰》,荣获全省二等奖。后来,他创作的《丈母娘的笑声》,也被推荐至省上参加汇演。

黄再林曾是一位戏曲演员,他吹唢呐、拉胡琴技高一筹;曾一度热情参加板凳戏圈子的坐唱活动。但是,最让黄再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还是曲艺创作和写作。退休后, 他一度参与顺庆区民间文化的调查与发掘工作,撰写出大量的方言词条、地方歌谣和民间传说故事。

“也许是一种巧合,退休近十年的我, 原计划外出旅游,不料社会活动接踵而至:旅游景区相邀、新闻媒体约稿、社会群团邀请,以及相关单位的戏剧曲艺创作……填满春秋四季。” 黄再林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感慨。

如今, 黄再林仍然笔耕不辍。他说,“由于时代变化,杨老先生的剧本或许再也没有搬上舞台的机会,但作为民间文化历史的一种见证和总结,我有必要把它们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去研究和挖掘。这也是我始终放不下的一个心结。”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文/图

征集线索及稿件

博物馆中, 一件文物、一件藏品、一幅书画, 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烙印; 一个普通的老物件, 一件雪中送炭的赠品, 一个沿袭家风的传家宝,则蕴藏着普通人家难以磨灭的记忆。本报《绸都·鉴藏》版,为你揭秘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 讲述平常百姓家的珍藏故事。

欢迎读者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线索或投稿。

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南充新闻有奖爆料”, 或扫描下方“有奖爆料” 二维码,通过“我要爆料”平台提供线索。

二: 拨打南充晚报 “新 闻 热 线2225777”提供线索。

三: 直接投稿至邮 箱 :ncwbyd@126. com(请在主题一栏注明“鉴藏版投稿”,2500字以内+图)

新闻推荐

四川省第六届“稻香杯”评选结果出炉

本报讯(记者刘佳)1月16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暨川粮油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在西充县举行,会议现场对四川省第六届...

西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8本皮影遗稿 一位“老文艺”心中的无价之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