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给总理写信的人”李昌平:用一生与三农为伴 寻找乡村振兴答案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9-06-25 04:01   https://www.yybnet.net/

“给总理写信的人”李昌平: 2019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李昌平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2019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李昌平在这里试验“村社内置金融”新模式,探求农村问题的解决方案。

2002年,李昌平(右一)参观访问凤阳小岗村。受访者供图

中央电视台在十八洞村采访李昌平(左一)。受访者供图

“农村是中国的根基,农业是兴国的保障,农民是圆梦的力量。”前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时作出如此表述。“70年70人”民生篇今日关注农村问题,记者在河南信阳郝堂村拜访了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

李昌平最闪亮的人生标签是“给总理写信的人”,彼时他是湖北一位基层乡党委书记。对“三农”的感情和思考,让他敢于直面问题“说实话”,不经意间推动了改革。

如今的李昌平,依然活跃于“三农”领域,他把自己当作“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也为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感到高兴。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李昌平的微博认证是“三农问题学者”。19年前,身为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他给总理写了一封信,引发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改革”。而信中那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了最犀利的一笔。

一封信,仿佛打开了一扇窗。之后,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工作,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被废止,渐渐地,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越来越留得住乡愁……中国进入到了乡村复兴时期。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说实话。”李昌平不断强调,自己只是改革进程中一个小齿轮,要用一生和“三农”为伴,为农业、农村、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直面问题

做“清醒的反思者”

时间回到2000年,世纪之交。中国的农产品供应,一改过去长期短缺的状态,尤其是在1996年大丰收后,农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农村还要收税,包括人头税、屠宰税、土地税在内的各种名目的税种,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的钱并不多。

当时,李昌平在湖北监利县棋盘乡担任党委书记。他眼看着,传统的一亩三分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开始进城务工。“上世纪80年代种30亩地、养30头猪,就可以是万元户,一个七口之家,可能要比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好。可当时呢?家里养30头猪、种30亩地,也许连三口之家都难以养活。”他在观察和思考,也有点痛心,湖北监利一度成为“农民真穷”的典型。

深感农民的压力的李昌平,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一些事情,哪怕是缓解燃眉之急。

上书总理

推动农业政策调整

“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这是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中开头的一句。他洋洋洒洒、直抒胸臆,将自己的心里话、深藏多年的实话,写成将近4000字的长信,寄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手中。在信中,李昌平直抒己见,将在基层了解到的三农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告诉了总理,在信的开头,有这样一句犀利的概括:“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2000年3月22日,国家信访局《群众反映》第28期摘登了他的信,3月27日,朱镕基总理指示农业部派人调查,5月4日,又在农业部的暗访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当年6月,湖北省委书记、省长到监利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

同样是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要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200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改革加速

三农迎来新时代

记者面对面采访李昌平时,他不断强调:“我不是什么三农专家,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说实话。”

给总理写信之后,改革的车轮开始不断加速。当时,李昌平有一个大胆的判断,“中国应该进入一个乡村复兴的时期了。”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聚焦三农工作,各种利好的改革政策,使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千年税赋一朝免,农民一夜间卸下重担,农村变得更生机勃勃。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农村是中国的根基,农业是兴国的保障,农民是圆梦的力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看到这些变化,李昌平说自己很欣慰,涉农改革一直在推进,“特别是农民的负担已大大减轻。”

新的设想

打造“村社内置金融”

记者驱车缓缓行驶在河南信阳的乡村小道,道路两旁满眼嫩绿芽苗,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去的地方叫郝堂村,李昌平的“试验田”就在那里。一湾碧水上,荷叶浮动,低矮的老房、整洁的乡间小道,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豫南山区典型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已是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地”。

李昌平和同事孙君等人,为郝堂村设计了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图纸,走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路子,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态势,挖掘农业农村的文化体验和价值体现,农民将生产要素抵押流转,获得了发展经济和生产的资金。这就是目前李昌平试验的“内置金融”设想。

不到几年,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郝堂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

“试验田”的“发动机”叫中国乡建院,坐落在村里一块池塘的后面,古色古香的建筑设计,和周围的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趣。

56岁的李昌平手提水壶,端着茶杯,微笑着迎接来访的记者。

人生旅程中该有的荣耀与坎坷、精彩与挫折,他都经历过。他说,自己见证了农村从凋敝走向复兴,再到如今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过程中,郝堂村的试验是比较成功亮眼的一个,离不开当地政府、农民以及“内置金融”合作社的共同努力。

投身三农

“做乡村振兴的小齿轮”

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是李昌平引以为傲,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往事,如今,他在乡村建设中,依然搞得风生水起。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更让李昌平坚定了信心,他的所做所想,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顶层设计是完全契合的。

“我还是想做三农相关的事情,当‘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李昌平始终都想把三农问题给研究透彻,也一直身体力行,做着相关的事情。而村社内置金融,就是他思考了很多年的“一条出路”。

对这个模式,他一直深信不疑,他说:“组织无效和金融无效,是目前农村发展的两大瓶颈,只有通过金融才能够最有效把农民组织起来。”要给农民贷款,前提不仅是要为农民服务,更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李昌平觉得,农村的组织经营、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制度完善。

李昌平坦言,自己已经不再过分关注物质层面的事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相较于他人,或许只是阅历和工作经验更丰富而已,“不去追求太多东西,自己就轻松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杨涛 河南信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诚信建设万里行】台州91人打“假官司”成了“失信人”

去法院打“假官司”啥结果?记者从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公布了首批91名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同时发布了相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给总理写信的人”李昌平:用一生与三农为伴 寻找乡村振兴答案)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