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下)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08-13 03:41   https://www.yybnet.net/

力士博山炉,东汉前期。故宫博物院藏

鎏金博山炉,西汉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祝勇文/图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博山炉,炉盖上山峦重叠,山中有樵夫负薪而行,也有野兽在奔走。

另一件东汉时期的力士博山炉,造型更有想象力,因为在群山之巅,站立着一只小鸟,可能是天鸡或者凤凰,不知道是刚刚降落,还是准备起飞。

这一神来之笔,在山的高度上,又加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飞翔)。

而它的炉柱,则是一个跪坐在神兽背上的力士,力拔山兮气盖世,单手就把山峰托举起来。壹 精密到极致美到极致

博山炉最关键的装置,却不是那些吸引眼球的部分,而恰恰是不易被看见的部分——用来透烟的微小孔隙。当炉腹里的香料被点燃,就会有烟岚从那些小孔里穿出,游荡在山峦之间,那烟岚的造型,都可以被小孔所控制,条条缕缕,与仙山的梦幻效果刚好相配。

总之,这是一种精密到极致、同时美到极致的日常生活器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成就,也体现出那时的贵族对物质生活的苛求。几百年后,一位被称为“诗仙”的大唐诗人还在一首乐府诗里,表达了他对这一神奇的视觉效果的痴迷:“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博山炉的发明,让香料与香炉成为彼此的绝配。一方面,博山炉为香料提供了最妥帖的容身之所。幽深的炉腹,让香料隐藏了自己固体的形态,在火焰中、在人们视线的背后,悄无声息地熔化,再次出现时,已经转化为袅袅轻烟。这样的转换,只有借助精美的博山炉才是最完美的。

反过来,那股神秘而持久的幽香,也强化了博山炉的仙境形象,使仙境不仅有形象(像李少君描述的那样),而且有气味。那奇幻迷离的香气,正是对仙境的最佳注解。我想起有一次去温州,与盲人歌手周云蓬说到西藏,他说,他具有根据气味来分辨地点的功力,因为不同的空间,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气味来描述。比如有人把他空降在拉萨,空气中弥漫的藏香的味道,就会告诉他这是在哪里,因为那股特殊的香气,是这座城市辨识度最高的标志之一。对此,我深有同感——我相信,拉萨城的藏香味道,是从城市的体内散发出来的,而不是外加于它的,它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只有那样的芳香,能够体现拉萨卓尔不凡的气质。贰 那缕香气来自佛的世界

博山炉的造型后来有了变化,比如到南北朝时代,就已经摒弃了仙山的形象,开始和佛教中的莲花造型结合在一起——在故宫博物院,藏着一件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时代断为隋代,炉盖上传统的山峰已经演变为联珠纹沿边的钿式花瓣——但那缕香气,依旧是有出处的——它来自佛的世界(莲花象征佛界),就像它来自仙境一样具体。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我甚至觉得,科学与艺术有时是呈反比的,对世界越明白,想象力就越少,艺术创造力就越是低下,比如登月时代来临之后,那枚曾经照亮中国传统文化的月亮就成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荒芜星体,“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意境被阿姆斯特朗那一大步踏得粉碎。但在汉代,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还带有许多魔幻的成分,他们所塑造与描述的那个世界,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意蕴。 影响了后来的中国艺术史

把皇帝作为自己忽悠的对象,在中国忽悠史上,汉朝方士的地位应当是首屈一指。他们胆子大,风险也大,因为皇帝,不会总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弱智。

比如汉武帝,有时也会纳闷:既然他们都登上过仙山,遇见过仙人,为什么自己跟着他们东奔西走,结果连仙人的影子都没见到过?

李少君只好解释说,这要看缘分,脾气不对的仙人肯定隐而不见啊;后来的方士栾大也说,是秘方用尽了,所以没有应验啊。所幸李少君死得早,还没有来得及露出破绽。后面那几位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不仅露出了破绽,而且露出了破“腚”,被汉武帝打得皮开肉绽,甚至命人取下了他们(比如少翁、栾大)的脑壳,借此掩盖自己的愚蠢。

一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汉武帝,在寻找仙山的道路上,碰了一脑袋包,究其原因,是他把艺术的世界等同于真实的世界,混淆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最终,他还是醒悟过来,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说完这话的第三年,汉武帝就去世了。在临死前敢于否定自己,或许正是汉武帝的非凡之处。

汉武帝被整得很惨,中国艺术却得了大便宜。此前的中国艺术史中,只有战国时的屈原在《离骚》中对仙山进行过描述,但那也只是文学形象,而非视觉形象,只有到了汉代,仙山才开始以视觉形象出现。博山炉固然汲取了前代文化中的装饰艺术成就,包括在东周时期发展到极致的富有动感的盘旋曲线纹饰,但它更“为仙山的表现奠定了基本的图像志基础”。博山炉的传统自此从未断流,一直延续到晋唐五代、宋元明清,材质也由青铜,拓展到瓷器上,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艺术家族,蔚为大观,甚至于影响到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中国山水绘画,就是从仙山的形象中脱胎而出的,抽丝剥茧,一点点地弥漫成一代代画家笔下的云卷云舒、山高水长,山水画也几乎成了中国艺术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对这些,汉武帝一定是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证明了历史有时不那么听话,有时种瓜,得到的偏偏是豆。

从这个意义上说,忽悠有时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为此,整个中国艺术界,都不妨对李少君这个大忽悠鞠躬致敬。

作者系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本版文图来源:《故宫的古物之美》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周婉京专栏 从明尼苏达走出的男孩:埃里克·索斯

>>作者简介周婉京,知名作家,艺术评论人。北京大学艺术哲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出版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欧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