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全民社交时代的“社交焦虑”

来源:济南时报 2018-05-16 14:47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江丹

最近备受关注的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中,出行软件的社交功用使得不少读者意识到,我们正身处一个全民社交时代,社交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

连接陌生人和陌生人

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发生后,该款出行软件的社交属性也引发诸多读者的关注。有人晒出了它之前的一些明显带有社交倾向的广告,比如七夕节,它主打的宣传标语是“我们约会吧”,非常具有暗示性。此外,还有一些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倾诉自己的遭遇,对出行软件的社交功用提出质疑,比如有些男司机会倾向于接送女乘客,甚至对女乘客有语言上的性骚扰。

出行软件发展社交功用,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不仅仅是滴滴顺风车,其他的一些拼车出行软件也十分重视它们的社交标签。比如,这些软件在宣传自己或者吸引用户时,会强调“结伴”“脱单”“一起”等词汇。这些社交软件深知互联网时代人们从虚拟到现实之间的社交焦虑和社交需求,而它们恰恰就是可以连接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平台。

不仅仅是出行软件,就连我们平时使用的支付软件、音乐软件、知识问答软件等,都试图用社交的方式提高用户粘度和活跃度。比如近几年来,一些音乐平台的评论十分火爆,一些用户会在一首歌之后发表走心的评论,让他们看起来都像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和男同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听歌看评论”的音乐社交生态。

这些音乐软件还会通过计算,得知用户的喜好,然后向他们推荐类似的歌单,或者志同道合的听友,甚至根据用户的位置,向他们推荐合适距离的其他用户,除此之外,音乐软件还会向用户提供话题,以此建立一个小型的虚拟社区。在这种社交生态中,音乐只是一个中介,最终连起来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些运动类软件也会主打俱乐部或者集合的概念,当用户在打开的一刹那就能感觉到他或者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很多有着同样爱好的人士在一起。当我们在使用一些支付软件或者知识问答软件的时候同样如此,在支付转账或者问答之外,我们都可以在其社交平台上聊天,就像我们在使用QQ或者微信一样。有一些软件还尤其注重用户在保守秘密和不吐不快之间的矛盾,主打“树洞”功能,用户可以匿名随意吐槽和八卦,而不必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满足人前人后的双重人设。

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社交焦虑

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竟然有如此之重的社交焦虑和社交需求,尽管我们活跃在虚拟的社交网络和现实的各种饭局中。

翻阅朋友圈大概是很多人睡前的一个常规动作,有的人只是浏览一些微信好友的动态,看看他们一天又生发了什么感悟,总结了什么人生经验,晒了什么风景和美食,转发了什么文章资讯,有的人则肩负着点赞和评论的任务,大拇指时不时就戳一下“赞”,还要字斟句酌评论一番,与发布者展开友好互动,以说明自己时时都在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表达自己对这段友谊的重视。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焦虑,我们在社交网络点赞和评论他人的时候,也是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起码我们让被点赞和评论的那些人看到了我们的存在。

社交网络其实就是一个信息海洋,一批热门信息很容易就会被另一批热门信息掩盖过去,信息的生命力短得超乎想象,弄得我们很多时候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健忘了。成为热门的信息都会这样,而对平淡无奇的用户来说,更需要努力刷出存在感。我们发布一条内容之后,会关心有没有人来评论或者点赞,或关心它的阅读量是多少,有没有被更多人关注,我们同样也会在意我们的粉丝数,虽然碰到批量添加的僵尸粉时也会十分生气。

当下是社交时代,也是流量时代,我们的社交互动,本身也是流量的一部分。流量意味着关注度,关注度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直播、短视频和个人公众号的流行,恰恰说明普通人那些抓住机会,希望刷出存在感的“网红”梦想。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社交的概念和意义早已经超出传统的交友概念,人们不仅仅是维护友谊,也是在一个平台上作自我展示。在过去,一个人只有跟一个社会组织或者机构连在一起才有价值,但在今天,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作为个体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互联网时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个体的“微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交时代的陌生人交往渴望

尽管社交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但不可否认,我们在热闹的社交时代是孤独的。

在这次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之前,在那些用户遭遇性骚扰事件之前,不少用户并没有发现它的“马路社交”功用有什么不妥,甚至还会期待和幻想这个平台会给自己带来一段还不错的陌生人交往经历。社交网络时代,我们会对陌生人交往心生渴望。

网络初兴之时,装载在电脑上的聊天工具便借助互联网拓展了我们的交友空间,“网友”成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不乏有人将这段虚拟关系发展为现实关系,尽管从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地有负面新闻被报道,但并不妨碍这个群体的日益扩大,人们相信自己在提高警戒心,但是对与陌生人交往的强烈渴望和对社交平台的信任又在不断地消解这种警戒心。大部分人都不会介意扩展自己的微信好友数量,希望微博上能有更多粉丝,在音乐、运动或者其他类型软件的社交版块与陌生人展开互动,以此击退对孤独的恐惧。

比如听歌评论,今天很多人听歌的场景是孤独的,戴着耳机,在上班的途中听,或者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听,耳机在减少噪音的同时其实是在增强“一个人”的孤独感的,但是听歌之后的评论互动则会淡化孤独感,它催生了交流,打破了耳机所带来的隔离。

某种意义上,社交网络为个体发展提供了空间,某种意义上也加剧了个体的孤独。一个人对社会组织或者机构的依赖程度减小,实际上也是在渐渐脱离一种交流的氛围,另外,传统的熟人型居住社区关系也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里邻居之间的互不相识或者点头之交,人们在工作之外的现实交流机会日益稀缺。

全民社交时代,社交理所当然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我们的孤独被收进各种软件的大数据中,然后我们会收到看似适合自己的社交解决方案。

虽然孤独,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社交吗?未必。

新闻推荐

永丰河路成民工市场 民工接活占道要整治 期待有序管理需加强

日前,市民王女士、刘先生等向本报党报热线反映,每天早上5点多至8点多,永丰河路万达广场段都会出现一个自发的民工市场,约有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全民社交时代的“社交焦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