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际 今日美国 今日韩国 今日日本 今日俄罗斯 今日加拿大 今日澳洲 今日意大利 今日英国 今日法国 今日德国 巴基斯坦 今日新加坡 今日大马 今日菲律宾 今日越南 今日泰国 今日柬埔寨 今日印尼 今日缅甸 今日印度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际 > 多彩国际 > 正文

不顺利会让你更顺利?

来源:济南日报 2020-10-30 11:24   https://www.yybnet.net/

怎么看待不顺利乃至挫折,这个话题很鸡汤,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开心的事,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牙齿打掉和血吞,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在心理学研究里,不顺利和挫折,对人和世界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必要难度会塑造竞争优势

先说个心理学实验,很像智力测试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比如说,球拍和球的总价是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个球多少钱?再比如,5台机器5分钟可以生产5个部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部件需要多长时间?还有一个问题是涉及指数增长的,假设一个池塘里,荷叶生长的速度是每天增长一倍,到第八天荷叶会把整个池塘都覆盖掉,请问第几天的时候荷叶能覆盖掉池塘的一半?

这三个著名题目是耶鲁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设计出来的一个测试,叫“认知反射测试”。三个题目的共同点是,看上去非常简单,以至于你忍不住就要脱口而出答案,但其实它需要你停一下,运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弗雷德里克教授在美国的一些大学进行了这套认知反射测试。如果答对一道题算一分的话,麻省理工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18分;卡内基梅隆大学学生的平均得分是1.51分;哈佛大学是1.43分。

后来,两个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重复了这项实验。不过,他们做了一个对比测试。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学生的平均得分是1.9分。经过调整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测试,这一次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45分。心理学家做了什么调整呢?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次测试的时候,把问题正常打印出来;第二次测试的时候,把测试题的字体加斜,同时变成灰度字体,目的是为了让人不能一目十行,必须放慢速度,才能把题目读完。

这种小动作,心理学家称作是“必要难度”。其中一名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就说:向人们展示不流畅的信息,有助于增加他们审慎思考的可能性。不流畅的感觉不再是一种不便或者烦恼,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信号,告诉你要慢下来,要专注、思考。

结论是,增加必要难度,反而有助于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而增加对事情的理解。到这里这还只是心理学家的实验,如果我们把问题再扩展一下:某些困难或者打击,是不是反而会培养出人的竞争优势呢?答案是,yes。

值得经历的困难理论

不少名人都有阅读障碍症。阅读障碍症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协调,因此导致阅读和拼写困难。很多小朋友小时候老被批评不好好写作业,或者没办法阅读,其实是被冤枉了。他们不是笨也不是不愿意学,就是有阅读障碍。像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思科CEO约翰·钱伯斯、演员汤姆·克鲁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都有阅读障碍症。但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而阅读障碍有可能帮助了他们。

为什么阅读障碍症反而有助于成功呢?格拉德威尔通过采访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患有阅读障碍症,被迫去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比如他采访的一个著名律师大卫·博伊斯,因为读写障碍,反而锻炼出了特别好的倾听技巧。他在法庭上,能很敏锐地通过对方的语调、语速、用词以及话语中的停顿,去发现对方是不是在隐瞒什么东西。另一个他采访的对象是好莱坞制片人,也有阅读障碍。他发展出的特长是,非常善于谈判。老师给他判低分,他就会去找老师,跟老师谈判,讨价还价,从高中到大学都是这样,而且90%的情况下他都能如愿以偿。第二,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患有阅读障碍。变得更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更特立独行。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大五人格模型,列出了五种典型的人格,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和随和性。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发明家和革新者而言,必须要有开放的性格,同时又必须是不随和的。但是不随和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会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周围人,尤其是跟自己差不多的同辈的压力。阅读障碍症患者因为从小就会被同龄人排斥,被认为很笨,反而可能对环境和同辈的压力产生免疫。

比如阅读障碍症患者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1950年代中期,宜家因为低价销售家具,被瑞典的家具制造商联合起来抵制,大家都不愿意再给宜家做家具。坎普拉德只好直接在波兰建立了一个工厂。要知道,当时还是冷战的高峰期,波兰属于敌对的苏联阵营。格拉德威尔把这种不顺利反而带来优势的现象总结为“值得经历的困难”理论。

把这个理论再进一步推而广之,童年的不幸经历,比如父亲或母亲的早逝,也会意外地帮一个人培养出某种优势。美国心理医生艾森施塔特用了10年的时间,查阅了573个名人的传记,包括诗人,比如济慈,也包括政治家,比如肯尼迪。结果发现,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在10岁之前父母中有一方去世,如果扩大到15岁时,这个比例超过三分之一,20岁时达到了45%。此外,历史学家统计过,从19世纪早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首相中16岁之前父母中有一个去世的比例达到67%。从华盛顿到奥巴马的44位总统中,有12位在幼年时经历了父亲去世这样的悲剧。

必须要说一句,在成长的经历中失去父母亲中的一位,对人带来的打击绝对很大。不是说它就反而对个人成长是好事。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对比数据,精神病学家布朗就指出,在囚犯里,童年时期经历过丧父或者丧母的比例是普通人的2~3倍。

空袭反而让伦敦人更勇敢

困境能激发出补偿性的其他优势,不仅仅适用于个体,对集体这个类生命体(比如公司、国家)也适用。

格拉德威尔就讲了一个关于二战时期德国空袭伦敦的案例。当时的军事专家和政治家们都对德军空袭伦敦忧心忡忡。一方面是因为空袭会带来人员的伤亡;另一方面,更可怕的是,空袭可能会让恐惧在伦敦蔓延。1937年时英国军方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提出警告,空袭可能引发极度恐慌,因此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没有人愿意再继续工作,生产因此停滞。本来政府想在伦敦建一个巨大的防空洞,但是后来没建成,因为担心大家会躲在里面不出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伦敦市区外建了一些精神病院。

这当然也是纳粹德国想要达到的目的。1940年纳粹的空军真的对伦敦进行了空袭,也真的给伦敦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4万人去世,接近5万人受伤,100万栋建筑被炸毁。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伦敦人并没表现出多少恐慌,恰恰相反,他们生活得很镇定、有人在一次空袭警报声响起时发现,大家该干嘛干嘛,甚至都没有抬头看看天上是什么情况。

后来有一个精神病专家写了一本书,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受到空袭影响的人可以被分成三种:第一种人是被炸死的人,这些人非常不幸,但是人都死了,没有办法再扩散恐惧了;第二种是侥幸逃脱的人,他们会受到空袭的影响,其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会产生恐惧的反应;第三种则是没有受到空袭影响的人。这批人是绝大多数人,正是第三批人决定了所谓的“士气”。

伦敦有800多万人,4万人死亡,4.6万人受伤。多数人的反应,在开始时可能还觉得有点害怕,但是在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空袭发生之后,反而觉得任何炸弹都伤害不了他们。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有点像我们在电影或小说里看到的,有人因为曾经大难不死,就认为自己会对灾难免疫,所以格外勇敢。

目前,我们国家就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危机,相信这些困难和危机必将激发我们的顽强斗志,涵养我们的竞争优势,最终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于得到作者邵恒)

新闻推荐

又见持刀伤人 法国尼斯一女子被斩首 或是一场恐怖袭击事件

10月29日,法国警察在尼斯圣母大教堂附近展开工作新华社发法国东南部城市尼斯10月29日上午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导致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不顺利会让你更顺利?)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