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攀枝花 今日米易 今日盐边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今日攀枝花 > 正文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变迁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9-09-11 07:12   https://www.yybnet.net/

村民采摘芒果。 (李永忠 摄)□本报记者 王南桢

27年前,随着芒果落户,改变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催生了一个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的水果产业。这个村就是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

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幅原面积2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02户,1426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是省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

现在,混撒拉村以“芒果+旅游”为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至2018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9800亩,产量达到10500吨,年产值达到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0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20万元。

如今,走进混撒拉,一棵棵芒果树像一把把绿伞撑开在一片片山坡上,青山绿水间,掩映着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别墅……芒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建设示范园

全国劳动模范、混撒拉原村支书李德回想起当年发展芒果产业的情景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那12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混撒拉的芒果梦可能至今还只是一个梦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摆脱贫困,混撒拉村支两委苦苦探索着致富之路。在发展芒果产业之前,该村先后发展过蔬菜、西瓜、香蕉、石榴,搞过生猪养殖等产业,均以失败告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试种等艰苦努力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利用集体荒坡,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

但建集体芒果示范园,购买水泥、钢管、树苗等建设物资的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1992年,市、区民委得知混撒拉村面临的困境后,通过调查论证,将省民委下达的一笔12万元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借”给混撒拉村。有了资金,村支两委发动村民自带干粮上山,投工投劳,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500亩荒山上建起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标准化芒果园,成为攀西地区迄今为止唯一的集体果园。

催生支柱产业

通过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为村民提供了示范试验、技术培训的“样本”。村民从不想种到主动种,从不会种到成为种植芒果的行家里手……观念一变天地宽,昔日干热河谷的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通过多年的努力,混撒拉村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晚熟芒果新品种,并申请了“混撒拉牌”“仁和牌”等注册商标,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业部热作名优基地、中国“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证书。

村里还成立了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支部+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在全村推行培训指导、生产资料、品牌注册、产品包装、市场销售“五统一”管理,并将芒果销往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安、北京、武汉、上海、重庆等地,甚至销往广东、广西和海南等芒果主产区。

今年,混撒拉村的芒果种植大户纳世莲种植了100亩芒果,品种主要以凯特、吉禄为主,她自己既是果农也是果商,一年下来收入比较可观。

为了种出品质好的芒果,混撒拉村除加强芒果种植户技术培训,还禁止农户使用农药、化肥,积极推广“畜禽+沼气+芒果”的有机循环模式,在芒果上市前,使用农药残留检测仪检测农残是否达标,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芒果。

截至目前,混撒拉村所在的大龙潭彝族乡芒果规模已达8万多亩,仁和区发展芒果20余万亩,芒果已成为中高山地区群众的“绿色银行”。

新闻推荐

庆祝第35个教师节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彭春梅)近日,攀枝花市召开庆祝第35个教师节座谈会,表彰优秀教师,共商攀枝花教育发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变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