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酒徒寥落,面临对倒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06-22 10:07   https://www.yybnet.net/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迷离的意境,潮湿的记忆,再配上跳跃的旋律,这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里有王家卫的影子,有《2046》《花样年华》的印记,但手握笔杆的却是陌生的身影,百年的时光,将他的鬓发染成霜,他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奇迹,用文字涤荡着人们的灵魂;他影响了一个又一个读者,而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王家卫,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他送走了一位又一位故人,叶灵风、曹聚仁、马国亮、徐訏等南下作家,都已离去,他曾独坐床边,看天晴天阴,直到迟暮来临,现在,轮到他离开了——

凭借一支笔,他活了下来

他叫刘以鬯。

乍一看到名字,有些愕然。“鬯字怎么读?畅。什么意思?一是古时的香酒,二是古时的祭器,三是古时的供酒官,四是郁金香草,五是和‘畅\’字通,鬯茂、鬯遂就是畅茂、畅遂。”(《刘以鬯和香港文学》)尽管已经介绍明白,仍然对这个字中“凶”和“匕”的字眼感到心悸。

其实他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36年开始进入文坛。194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这样的履历足以说明,刘以鬯家境优裕,所以在真正当作家之前,他几乎不识愁苦滋味。

出于对文学的爱好,顺利地进入出版社工作。“上世纪40年代我在上海办出版社的时候,早晨上班,吃过中饭后就去国际饭店喝咖啡。那时候,上海和国内其他作家们都知道,我下午都在国际饭店喝咖啡。最后很多作家都去国际饭店直接找我”,彼时的他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优越性,“比如抗战的时候,有个出名的年轻作家姚雪垠,他就到国际饭店来见我。我很欣赏姚雪垠的小说,我问他,‘你在上海住哪里?’他说,就住在一间亭子间里,那个时候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我就帮他出书,还对他说,‘你就住在我出版社里。\’他就住在出版社书库里,也在里面写稿,和我们出版社的人一起吃饭”(刘以鬯生前自述)。

他还跟作家柯灵关系密切,“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开始投稿,那个时候柯灵已经在编杂志副刊,我投稿给他。柯灵最欣赏我。那个时候我住胶州路196号,有一次他为了把稿费给我,特地跑到我家里来看我”。他还曾见过张爱玲,“说起张爱玲,我经常去《西风》杂志投稿,好几次从门口看到一个女人,那人就是张爱玲”。

时局,让刘以鬯的人生轨道转弯。

1948年,刘以鬯进入中国香港,从此以作家、批评家和报人的身份跃登文坛。或许他在内地的名声不响,但他在香港文学界被称为“一代宗师”。

不过,初来乍到,富家公子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我当时拿的钱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笔和几张白纸,然后就写稿,生活就这么过下去了。那个时候香港的稿费是,1000字三四块港币。当时香港买一碗馄饨面都要三四毛。写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馄饨面也能过。所以,我就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了”。

他给了王家卫,潮湿的记忆

6月9日清晨,著名导演王家卫在社交媒体更新了状态。他说:“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悼刘以鬯先生。”

而就在6月8日下午2时25分,刘以鬯走了,这一天距离他的百岁生日只差六个月。与此同时,他在生命最后岁月里审定的“刘以鬯经典”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一系列有三部作品:《酒徒》《对倒》《寺内》。小说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迄今已有多个版本。这三部作品,正如刘以鬯自己所说,“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香港学者林少阳也说:“刘以鬯之所以被视为香港文学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展开于香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记述了另类的香港历史。”

刘以鬯一生创作过多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也不止一次。根据香港作家潘国灵的记述,刘以鬯生平第一本出版于1948年的单行本《失去的爱情》,翌年就被拍成同名电影,由汤晓丹导演,金焰、秦怡主演。从此,刘以鬯的作品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出版的新书《私恋》,第二年导演王天林把它改编成了文艺片。香港电台电视部曾在1987年和1997年,先后将《对倒》和《酒徒》改编成半小时以内的电视单元剧。香港导演黄国兆2009年改编《酒徒》,温碧霞、张国柱、蒋祖曼等主演……

不过,最成功、也最著名的改编无异于导演王家卫的出场。

如果不是王家卫在电影《花样年华》的开篇,打上大大的“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知道刘以鬯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其实,有了王家卫的致敬,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刘以鬯、真正读懂刘以鬯呢?

有香港媒体报道过,因为看了《酒徒》(于是有了电影《2046》的创意),王家卫去《香港文学》杂志社拜访刘以鬯,后者赠予他一本《对倒》,王家卫一口气读完,被《对倒》深深折服,才有了《花样年华》的故事。到2013年,95岁的刘以鬯回忆道:“他们拍戏时候,曾经叫我去看情况,其实是想让梁朝伟看看他饰演的刘以鬯本人是怎样的。”

海派文学滋养的作家作品,以相同的逻辑滋养了一位对上海有着模糊的记忆的导演。意识流形态的文学创作,对写意派的导演来说堪称知音。

他是“酒徒”,只为娱乐自己

“酒变成一种护照,常常带我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我未必喜欢空白似的境界;只是更讨厌丑恶的现实”;

“眼睛是两块毛玻璃,欲望在玻璃后边蠕动”;

“黑暗似肥料,将欲念孕育成熟”。——《酒徒》

“给记忆中的往事加些颜色,是这几年常做的事”;

“他想起了消逝了的岁月。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对倒》

读刘以鬯的小说容易上瘾,每一句话如敲击在树叶上的雨滴,沙沙作响,震撼心灵。《酒徒》是刘以鬯先生名闻遐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化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和“现代文人小说高峰”。描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艺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写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而这,何尝不是刘以鬯真实的写照?他曾说过,写流俗小说是为了娱乐他人,而写《酒徒》,是为“娱乐自己”。

《对倒》写一个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寺内》收入了14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

读刘以鬯,崇拜,感动,震撼之余,不由得反思,是否真的能读懂他?

“她是常常站在窗边的。她开始睁开眼睛做梦了……”

新闻推荐

“跟着早报去看房,踏实! ”

为了帮助岛城市民实现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青岛早报从5月底开始推出了看房团活动,看房团首班车发出后引起了市民的热烈反响...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手机的时代变迁2018-06-22 08:07
评论:(酒徒寥落,面临对倒)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