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新闻 正宁新闻 华池新闻 合水新闻 宁县新闻 庆城新闻 镇原新闻 环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庆阳市 > 庆城新闻 > 正文

周先祖在陇东对农耕文化的贡献

来源:甘肃日报 2018-05-09 03:12   https://www.yybnet.net/

不窋雕塑

穿耳灰陶壶西周早期(图片由镇原县博物馆提供)

庆阳周祖陵森林公园

泾河流域地区包括今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陕西省咸阳市,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在此接触、碰撞、进退、融合。这里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这一地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先周文化在汧河(千河)流域兴起,后转入泾河上游,在泾河流域形成、交汇、发展,之后迁回岐下壮大,最终完成灭商,建立八百年基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上演了边缘征服中心的王朝更替。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多勇

不窋是周先祖的第一个实名人物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后稷的封地是邰,即今陕西武功县,不窋因失其官而跑到戎狄之间。

“戎狄之间”在哪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庆州弘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市的庆城县。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在庆州条记载:“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

《庆州顺化县》记载:“不窋墓在县东二里。”也就是说周祖不窋从邰迁居今甘肃庆城县一带生活,死后也葬于此地。

不窋为何要“奔戎狄之间”,庆阳本地历史学者李仲立先生研究认为,不窋在夏末与商争夺王位战败,于是商汤建国,不窋奔戎狄之间。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怀疑后稷本是周民族所奉的耕稼之神,拉做他们的始祖。后稷如果存在,那他也是夏代以前农官的总称,由于“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其官”才不称后稷了,出现了周先祖的第一个实名——不窋。

今天在甘肃省庆城县有周祖陵,是不窋的陵墓。周先祖在今庆城县经历了不窋、鞠、公刘三世,力量再次壮大,就出现了公刘迁豳。公刘在戎狄之间通过复兴农业生产,使周部落不断扩大,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所以《诗经·大雅》有《公刘》篇。

周先祖公刘时代已进入文明时期

从考古发现的证据看,先周文化仅有36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不属于原始农业的范围。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认为,公刘迁豳周人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迁岐以后,跨入阶级社会。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有三大标志:王的存在和国家的产生、金属器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周先祖时期已存在有这三大标志。

《诗经·大雅·公刘》篇描写的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唐孔颖达解释:“鞞者,刀鞘之名。琫者,鞘之上饰”。公刘身上佩戴的是美玉和琼瑶,刀鞘上装饰玉。泾河流域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大量的玉钺,这是首领权力的象征。公刘身上佩戴的饰物,说明了公刘作为首领的突出地位,已经具有王的形象。

《诗经·大雅·公刘》中,“其军三单”“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描绘了公刘全副武装率领军队勘探地形、寻找适合建都场所的场景。“度其隰原”,隰,低湿的地方;原,高平的地方,意即度量河谷、塬面的土地使民耕种。“彻田为粮”,《毛传》解释,就是从公田中供应军粮,可能是井田制的雏形。所以公刘迁豳,已具有国家的雏形,正如《西周史》中所说,公刘是周族建立国家的第一个国君。考古已发现先周文化使用铜器,这些都显示了周祖已经摆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期。

公刘所在时代为商代早期,这时中国的文字甲骨文早已成熟,但文字可能控制在商代上层社会,周先祖远离商的统治中心,有没有使用文字,需要进行研究。周族部落是从邰(武功)迁来,其先祖后稷长期担任农官,是处于王权的中心人物,掌握文字也是有可能的,周和商都曾臣属于夏,周与商的文明程度差距不会太大。长武碾子坡先周遗址卜骨、陶器、例陶片上有刻画文字符号,说明周族在迁岐之前也已经使用文字。根据研究,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遗址出土的陶文和甲骨卜文,大部分相当于殷墟甲骨文的末期,也就说公刘数代之后古公亶父迁岐才有成熟的文字。

公刘迁豳“乃觏于京”,郑《笺》:“乃见其可居者于京,谓可营立都邑之处。”关于公刘所迁豳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都有文献证据。西峰区温泉镇公刘庙所在地,清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此地里名“周都里”;宁县庙嘴坪唐代《元和郡县志》称为“公刘邑”;陕西省旬邑县职田镇汉代班彪称为“栒豳之乡”,单靠文献还不能断定京(国都)的准确位置。

公刘不仅是寻找适合建都的地理位置,他所到之处“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量河谷、塬面的土地使民耕种,度量公田以供应军粮,实际上是占据耕地。这里的土地并非是无主之地,占据耕地的活动不会受到当地原住民的欢迎,所以公刘要“其军三单”“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以炫耀武力。

今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村瓦畔还出土商代玉戈1件,玉戈当是礼器。“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还反映了公刘佩戴有弓矢、干戈等武器的威武形象。所以公刘的活动其实是占领土地,扩展领土,建立国家。

公刘的贡献

考古证据显示,陇东地区原始农业早已存在,在甘肃西峰南佐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距今5500-4500年)采集到古栽培稻,被认为是一种非籼非粳、介于籼粳之间的具有独立特征的较小栽培稻。说明黄土高原有原始稻作遗存。

从泾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达到800多个的情况看,在全新世大暖期泾河流域农业占据优势,伴随有畜牧养殖,本地区根本就不存在游牧文化。合水县九站的寺洼文化遗址就是农业文化。《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认为,合水九站寺洼文化是半林牧半农业的经济形态,就是说在周先祖不窋来到庆阳之前,这里的居民早已有了农业。合水九站遗址出土有铜戈1件,铜剑1件,铜刀1件,铜管饰4件,铜铃1件、铜钏2件,铜泡43件,说明当时的手工业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

公刘的功绩在于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改善生产工具。今天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基岩都是砂岩,没有坚硬的石料,农业工具的制作受到松软砂岩的很大限制。《诗经·大雅·公刘》有:“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公刘率领族人,从漆河、沮河出发,横渡渭河来到秦岭,搬运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作为制作农具的材料和研磨谷物用的磨石。今天先周文化遗址长武县碾子坡的石质生产工具有锤、斧、锛、凿、棒、铲、刀、镰、锥和磨石等,均为花岗岩。泾河流域的原始文化遗存中,包括仰韶文化的石斧大多是大理石和花岗岩,其多来源于秦岭、太行山、阴山或贺兰山北部,反映了泾河流域单就石器制造都需要从外界获取。

先周文化使用大量的陶器,瘪档鬲、折肩罐、敞口盆等是先周文化的标志。先周文化陶质主要以灰陶为主,碾子坡发现的陶器主要有甗、鬲、甑、罐、簋、豆、罐、瓿、盂、盆、尊、瓮及器盖,还有夹砂粗陶。从先周文化遗留陶器看,公刘时期陶器生产有一定的规模。

《南邠州·碾子坡》一书记载,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现铜瓿(青铜)1件、铜鼎(红铜)2件、铜簇2件、铜铃1件、铜匕首1件,铜锥3件、铜刀1件,明显具有铜器冶炼的能力。1981年8月,西峰区温泉乡温泉村西庄生产队韩家滩庙嘴发现商周墓葬,墓葬为土坑竖穴,骻下有圆形腰坑,内葬一只小狗,出土器物共46件,有青铜器鼎、爵、觚各1件,残戈1件,其中爵鋬内有铭文“鸟且癸”三字,其中“鸟”为族徽。反映了先周已掌握在铜器上铸造族徽和铭文的复杂工艺。另外碾子坡遗址发掘发现有房屋建筑基址,有地面建筑房址、半竖穴建筑房址、窑洞建筑房址等,无不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相当繁盛。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据此认为周族发明牛耕,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的原型,秦人是织女的化身。考古发现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墓地,河南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等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内有了驯化的黄牛骨骼出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墨绿玉雕卧牛,牛的两个鼻孔间有一小孔相通,与后世牛鼻穿孔的位置相符,给人以牵牛鼻子的联想。南京大学刘兴林据此认为,此件玉器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穿牛鼻的习惯。根据古文献中关于“服牛”的记载,刘兴林从牛的驯养、犁架的形式和畜力用具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代可能已经具备了牛耕的基本条件,商代则有较大可能开始使用牛耕。

《诗·豳风·七月》中反映出周人将农耕种植与林果产业、畜牧养殖相结合,反映出的风俗与今天泾河流域的现实惊人的相似。“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涉及的农产品有:黍、稷、禾、麻、菽、麦、稻、瓜、桑。《豳风·七月》还描述了林果栽植情况:“六月食郁及薁,八月剥枣”,“郁”李的一种、“薁”野葡萄,当地人称莓子,李树、枣树、莓子已经培植出来了。“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说明了祭祀时还使用酿成的酒,宰杀羔羊,农牧业都很兴盛。

公刘除了利用当地的河谷川原,发展农业,还利用沟壑山林发展畜牧,半农半牧是当时的生产方式。《诗经·大雅·公刘》中的“执豕于牢”是对野猪进行驯化;“酌之用匏”说明有酿酒业,喝酒也有专用的器具。《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也说明有酒业酿造;“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反映的是皮革加工已经出现。

长武碾子坡发掘报告记载,先周文化遗址出土牛、羊、马和猪等家畜骨头数量特别多。牛、羊、马和猪等家畜骨头数量多反映的是其部落在家畜饲养的成就,不影响对其部落农业发达的判断,牛、羊、马和猪都是驯化动物,也是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畜力和可用于改善生活的家畜,碾子坡遗址农业生产工具更多,进一步证实当时是一个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由原始农业走向农耕文明

公刘时期历史文献记载甚少,虽然有不少考古发现,但我们无法确知以上成就就是公刘本人所为,所以我们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时代,因此周部族奔戎狄之间之后至古公亶父迁岐之前被称为公刘时代。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公刘时代可能将先祖流传的农耕技术进行推广,在选育农作物和家畜动物新品种方面有所创新,在渭河以南寻找坚硬的石头改进生产工具。公刘在建立军队武装上有重要贡献,可能在陶器烧制、青铜制造、房屋建造、家畜驯养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公刘对周部族壮大的最大贡献是度量河谷、塬面的土地使民耕种,从公田中供应军粮建立田制,或者开始了实物征收制度。使其部落因农业而“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由此可以判断,公刘为代表的周先祖率领民众完成了由原始农业走向农耕文明的转型。由于公刘的卓越贡献,才使其成为周先祖英雄式的人物,《史记·周本纪》才有“周道之兴自此始”的记载。

新闻推荐

投入1100亿顺庆要干十件大事

■顺庆记者站曾江林文/图2018年,顺庆区着力实施十件大事,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涵盖基础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全力推进十件大事落实落地,该区实行“三挂”工作法,领导干部挂帅出...

庆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母校的绿与红2018-05-04 09:27
猜你喜欢:
评论:(周先祖在陇东对农耕文化的贡献)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