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新闻 灵山新闻 浦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钦州市 > 浦北新闻 > 正文

隋唐时代,戴“傩面”闹元宵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9-02-23 03:07   https://www.yybnet.net/

“无下巴”的傩面具。

傩面。

傩戏面具各异。

人戴兽面男为女服

不少人初次接触傩文化,是在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里。周迅饰演的小太平公主在元宵节当日溜出宫门赏花灯,遇见了一个戴着傩面具的男人。

实际上,从南北朝开始,元宵节上戴傩面庆祝就是闹元宵的一个重要场景。《隋书·柳彧传》中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而到了唐代,在除夕之日就要进行“大傩”的祭礼。虽然唐代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的三日却可以通宵达旦地狂欢。

作家肖江虹的作品《百鸟朝凤》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华表奖等。他曾经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傩面》,讲的就是贵州大山中遗存的傩戏。了解“傩”,才能理解中国古代的特殊春节文化。

1“傩”的文化起源与祭祀相关

傩,由“人”和“难”组成,意思是人遇到了灾难。《说文解字》中记载:“见鬼惊骇,其词曰傩。”另外,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因此,“傩”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拟声词。

纵观古往今来有关傩的记载,人们可以发现,其实“傩”就是一种戴着面具进行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目前在我国许多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与祭祀相关的面具文化。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趋于成熟。傩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延续数千年,从未中断,如今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以黄河长江为界,黄河以北为“北方傩”,长江以南是“南方傩”,中间的部分就属于“中原傩”的范畴。

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古老戏剧起源的源头之一。作为华夏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戏延续千年,成为一门包含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造型等的综合艺术。

傩戏是在古代傩仪、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是原始先民在狩猎中模拟猛兽的呼号奔跑,后来是方相氏带领众多仆从表现驱逐十二凶兽及疫病的仪式,如今是民间在岁末年初或重要事件时娱神悦己的演出。2 唐代“傩戏”是春季必需品

按活动场所与功能,傩还可以分为宫廷傩、乡人傩、寺院傩和军中傩。

宫廷傩是以国家或宫廷的名义举行的傩事活动,一般都是由天子或朝廷命官主持。在唐代,每到除夕时,除了宫廷进行的“大傩”之外,只要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进行“傩”的演出。

唐代诗人元稹《除夜酬乐天》就曾经这样写道:“引傩绥旆乱毵毵,戏罢人归思不堪。虚涨火尘龟浦北,无由阿伞凤城南。”诗人王建也曾写过:“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

寺院傩就是在寺院里表演的傩戏,军中傩则主要是古代军队在出征前或取胜后举行的仪式和表演。乡人傩因为扎根在广袤的民间,一直保持着那份淳朴和活力,所以它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的傩戏都属于乡人傩。

在傩堂戏中,会使用各类不同的道具,有的用于布置傩堂傩案,有的则在傩师进行仪式时使用,比如宝剑、斧子、师刀等。此外,傩戏中还常使用一些锣、牛角等特色伴奏乐器,它们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新闻推荐

送“光明”的党员服务队

党员服务队员用手拧上新的灯具,重新亮起的灯光洒在大家脸上,老人眼睛映着光,亮晶晶的,仿佛看到了希望……这是一张内容为“广...

浦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浦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生态好 经济优2019-02-21 10:21
刷新『钦州速度』2019-02-18 10:01
猜你喜欢:
评论:(隋唐时代,戴“傩面”闹元宵)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