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青州新闻 > 正文

让我们 重新认识蒲松龄

来源:淄博晚报 2017-03-24 15:23   https://www.yybnet.net/
□常太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马瑞芳先生出版了《幻由人生——蒲松龄传》,我马上查找购买,实体书店竟然没有,最后从网店买到了。等快递的那两天竟然有些期盼,像约会一位老友,也像约会一位女神。快递签收后打开包装的过程中,手竟然有些颤抖。捧着这本五百多页的《蒲松龄传》并没有沉重感,只想快快阅读,解开萦绕心头的疑问。

非常佩服出版社的眼光,选择马瑞芳先生来写《蒲松龄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马瑞芳先生是研究明清文学的专家,蒲松龄更是她钻研的重点,同时她先生的家乡又和蒲家庄地

理上相近,是同乡,她家乡——青州也与淄川相邻。更重要的是,马瑞芳先生既是研究学问的专家又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专家的“专”与作家的“才”神奇地结合在马瑞芳先生身上,这使得《蒲松龄传》这本书兼具史料的丰富和文笔的精彩,读来不忍释卷。

多数淄博人总觉得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却终生没能再前进一步,这样的秀才历史上有很多,蒲松龄要不是因为写了《聊斋志异》,谁会记得他呢?然而当你读了《幻由人生——蒲松龄传》你会痛恨自己的浅薄,庆幸自己的选择。这本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蒲松龄,一个鲜活的蒲松龄,一个不仅有恨更充满爱的蒲松龄,感觉蒲松龄“像3D动画般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马瑞芳语)。

蒲松龄的一生按当下很多人的标准来看正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几亩薄地,几间草房,儿孙绕膝,家有余粮,偶有困顿,身体健康。然而一个文化人总要有点理想的。何况在那个年代,识字的人不足十分之一,读书人更是寥寥无几。

《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算是“终生磨一书”,“借鬼狐史书块垒愁”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初衷,却并不是科场失意后的人生转向。蒲松龄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历史上的读书人都是这么做的,凭什么不让年少成名的蒲松龄追求呢?问题就出在蒲松龄“雅爱搜神”,听到鬼狐故事就记在心里,读书之余就写上几篇。现代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老师把蒲松龄慢慢引到了与功名背道而驰的路上。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白天在现实的老师那里学怎么写八股文,他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恶,但是为了功名非学不可;到了晚上自己又琢磨写《聊斋志异》,再“借鬼狐史书块垒愁”。“兴趣”这个老师和现实的老师谁更能主导蒲松龄的思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蒲松龄几次科场违规导致失意,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乡愁是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独特情感,既有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也有对儿时记忆的回味咀嚼,更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立体回忆。聊斋先生蒲松龄是淄博人乡愁中的重要部分,讲不出几个聊斋故事的人肯定不是淄博人。作为从小听着聊斋故事长大的淄博人,我对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直抱有想象:除了常见的老年蒲松龄的塑像,他年轻时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他年轻时那么聪明却没能中举?他为什么写《聊斋志异》?除了《聊斋志异》他还写了些什么?甚至想着能否通过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找到他的一些生活印记。

科场失意的蒲松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经常与当地的文化名人雅集唱和,泛舟般河、孝妇河。

南游宝应做幕宾时还多次去过扬州等繁华都市,结识才女顾青霞甚至暗生情愫。即使在王村西铺毕府做塾师,每年还能去几次济南,去济南的任务也各不相同,甚至是去买菊种。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经历,经过蒲松龄的生花妙笔,才有了《聊斋志异》那么精彩的篇章。他甚至还写了许多艳情词,可见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蒲松龄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聊斋志异》上,他的诗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用典巧妙。几个年轻人结个郢中诗社就做出了名气没有才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把蒲松龄看成一个文人就错了,他虽没能考取功名主政一方,却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这既体现在他与友人的唱和诗词中,也体现在他与官员的交往亲疏中。

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出省南游是到宝应给那里的知县孙蕙做幕宾,孙蕙既是淄川人又是蒲松龄的同窗,两人的交情自不必说。后来孙蕙做到了户部给事中,他的侄孙在淄川称王称霸横行乡里,蒲松龄写信给孙蕙希望能管束一下,没成想却使两人的关系疏远终至交恶。直到孙蕙在淄川去世蒲松龄都没给他写首悼诗。要知道蒲松龄诗词中悼念友人的篇幅不少,这样的文人风骨实属难得。康熙四十九年,蒲松龄70周岁时和好友张笃庆、李尧臣被淄川乡民推举为乡饮宾介,也就是地方德高望重的人,虽是虚名,但是足见他们的声誉。

或许蒲松龄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他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文以致仕,因此才有了《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的传世。蒲松龄72岁还在为了个贡生的名头跑到青州考试,足见他对功名的重视。对于没有什么恶行的官员他也会写几首恭维的诗词。看似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风骨大相径庭,可是谁又能免俗呢?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于社会无害,于家人有益,顺遂潮流,就是好人。看看“聊斋”门前的对联再想想对联作者,何其讽刺乃尔!

作为今天的淄博人,应该感谢马瑞芳先生,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三百多年前的淄博人——蒲松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风骨的蒲松龄,一个风趣的蒲松龄,一个有些可怜又有些可爱的蒲松龄。

作为淄博人,更应该感谢蒲松龄,在三百多年前就给我们做好了走向世界的logo——《聊斋志异》;也给我们留下了传唱至今的小调——聊斋俚曲;还有指导生产生活的《农桑经》。

新闻推荐

民警仅用两小时找到欲轻生老人

本报讯日前,青州71岁的徐某与家人发生矛盾后称“不活了”,后离家出走一天。情况紧急,仅用了两个小时,潍坊市公安局协助青州市公安局成功找到了昏睡在池塘边的老人。3月16日上午8时20分...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让我们 重新认识蒲松龄)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