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蒲城新闻 > 正文

大型秦腔现代剧《李仪祉》走进北京(一) 李仪祉其人其事

来源:渭南日报 2018-07-10 01:07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张晓玲 通讯员 高峰

  

  他,从陕西蒲城一路走来。

  他,毕生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了至今依然惠及民生的丰功伟绩。

  他,赢得了“中国近代水利先驱”“中国水利教育奠基人”的殊荣和“活龙王”“水圣”的口碑。

  

  李仪祉,生于1882年,卒于1938年,蒲城富原村人。名协,字宜之,后更名仪祉。早年两次留学德国,归国后投身教育,成才甚众。之后倾力水利建设,足迹遍布中国江河各地。历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建设厅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据不完全统计,其一生就任职务75个。

  李仪祉兴办关中八惠,治黄导淮,厥功至伟。时人评说,学贯中西、精研水工、德器深纯、足为世范。

  

  科技兴国 治水救国

  1922年9月,李仪祉组建测量队,正式开始勘测泾河谷、灌区地形、水文观测工作。

  穿着粗布棉袍的李仪祉和队员们一样,手持测量杆,攀上悬崖陡坡,采集数据、了解情况。

  这时的李仪祉,胸前挂着一幅从德国带回来的望远镜,背着一顶草帽,手拄一根拐棍,袍裤挽到膝盖,满脚都是泥巴。工作起来,认真严谨,穿山越岭时,又时不时和大家拉拉家常,兴起时,还会扯开嗓子,大声吼几段秦腔。

  时常,在野外支帐篷过夜,饥一顿饱一餐。如遇村庄,能吃一碗油泼面,已是幸事。这时,李仪祉圪蹴在老乡屋门前,口称“麻烦大嫂给拿两瓣大蒜”,就吸溜吸溜吃起来,一碗面下肚,再舀一碗面汤一咕噜灌下去,擦擦嘴。哪有一点水利局长、建设厅长的架子!

  1929年8月,导黄委员会成立总工程师办公室。次日,李仪祉带领工务处勘查队前往苏北。

  苏北航运复杂,有些河流连小汽轮都无法通行,勘查队员只能乘坐木帆船前往目的地。在山东勘查时,很多地方道路狭窄崎岖,只有徒步行走在高低不平的野径山路。遇到下雨,更是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成为泥人。这样的勘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1933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作为第一任黄委会委员长和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委员的李仪祉,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受灾现场,指挥抢险防汛、救灾。

  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年过半百”的李仪祉不顾劝阻,和考察队员乘坐牛皮筏,顺着浊浪滚滚的黄河直流而下,观察水势、测量流速。这种为治黄不顾个人安危、求真务实的精神,激励着同行的每一个人。

  

  投身教育 培养人才

  李仪祉的伯父李仲特是数学家,父亲李桐轩是易俗社创始人,他们倡导新学,为清末关中很有影响的学者。在家庭的熏陶下,李仪祉认识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对做官名利不屑一顾,全副身心办学育人。

  谢绝出任津浦铁路局局长,参与到朋友在西安创办私立三秦公学的教学中;受北洋政府水利总裁张謇之邀,协助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水利专业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被聘为教授兼教务长;创办陕西水利道路专门学校,后并入西北大学,曾任校长;创办陕西水利专科学校,后并入西农,任水利组组长;协助杨虎城将军,为家乡创办尧山中学。

  率先编写中文教材讲义,开创了工科院校用国语教学的先河;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召引导学生,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为振兴中华水利和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建立水工实验室,跑遍南京大街小巷,找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制作坝、闸、渠等水工模型和隧洞、桥梁、铁轨等施工模具模型;利用教学间隙,实地考察黄河、海河、白河等河流的水利工程情况,形成考察报告、写出科学论著,被学生们当成最实用的经典教材来学习。

  在修建“关中八惠”时,不管有多忙,不管刮风、下雨、下雪,还是患病,都会由西安去武功,由工地去西农,准点走进教室授课。这种身在官位但不辞辛劳、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感动着师生。

  

  家风家教 为民造福

  “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求虚名。”李仪祉这样说,也这样做的。一生一门心思为民谋福祉,廉洁奉公,公私分明。

  李仪祉严格规定,他所用的小汽车,只限于公务,绝对不能私用,特别是禁止亲属使用。有一次,李仪祉12岁的小儿子洋洋发高烧,体温摄氏40度持续不减,家里着急打电话求助。正在办公的李仪祉急忙叫来侄子李赋林,并拿出两块大洋,让其赶紧乘坐“洋车”(两轮人力车)回家带洋洋去医院看急诊。当时,他的公用小汽车就停在陕西省水利局院子,但他坚持公车不准私用。

  一天,李仪祉手里拿着几张印有“陕西省水利局用笺”的纸张责问李赋林,“这是你给洋洋的?”“是。”李赋林答道:“洋弟要给京哥写封信,向我要信纸,我就顺手带回家几张。”

  只听李仪祉音调严肃:“今后绝对不容许把局里的任何东西带回家,即就是一张纸也不能带出水利局大门。国家财产,个人决不能动用一丝一毫。”

  承扬浩然家风,为民力谋福祉。“耕读持家、勤思善学”的风气,铸就了“不扶自直、为民造福”的书香门第。从李仪祉的父辈到孙辈,李氏家族有5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其中13人载入《蒲城县志》。

  令人称道、赞叹不已的是,李仪祉、李赋宁(李仪祉的大儿子,西方语言文学家、教授博导)、李星(李仪祉的长子长孙,计算机网络专家、清华教授博导),祖孙三代三人在不同年代作为清华大学教授,都是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俊杰,被称为“三代清华人”。

新闻推荐

蒲城患者35分钟飞转西安 西北首个智能化楼顶停机坪启用 两年内西安将建30家航空医疗救援基地

华商报讯(记者李琳唐保虎摄影黄利健谷春博)7月6日上午9时55分,承载着一位冠心病患者的直升机从蒲城起飞,10时30分许,顺利抵达...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型秦腔现代剧《李仪祉》走进北京(一) 李仪祉其人其事)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