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芜湖 今日无为 今日芜湖县 今日繁昌 今日南陵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今日南陵 > 正文

大清国民为什么讨厌人口普查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1-29 19:57   https://www.yybnet.net/

原创: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大清末年,中国再现妖术恐慌。

文|闻韶

1909年,为了仿行宪政,大清国民政部颁布《调查户口章程》,无数政府调查员将走进千家万户,统计全国各地的户数和人口。

不幸的是,立宪虽然是全国民意所向,「查户口」又是国会选举的必要准备工作,但调查工作却立即遭到了民间巨大的阻力和反抗。

从调查开始直到大清灭亡的两年里,全国各地爆发了69次对抗户口调查的民变,地点遍及19个省区,尤其以江苏和广东数量最多。冲突最烈的江西,甚至有政府调查员惨遭活埋,或被乡民活活打死。

· 《申报》

大清国民为什么这么讨厌人口普查?

大清国到底有多少人

乍看上去,大清国百姓之所以抵制人口调查,似乎是因为他们愚昧不堪、信谣传谣。

根据民间传说,朝廷派来调查户口的人员,会将一家、一村、一乡的生辰八字记录下来,而后施展妖法,用当地人民的魂魄为铁路打桩、填枕木或顶桥梁。有些地方的乡民甚至认定调查户口乃是国家的灭门毒计,还有传言说被登记户口就会变成阴兵。

这些超自然故事过于荒诞,以至于难以成为叫停人口调查的理由。而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朝廷确实也需要准确、细致的人口数据,人口普查并非没事找事。

中国历来有登记记录人口的习惯,但从清中期以来,传统的人口登记方法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

在传统社会,国家登记人口的目的乃是征税、尤其是人头税,其多寡对于国家政权的存续强弱十分重要。其次,国家还需要壮劳力来进行大型工程修建等公共事务。

因此,只要条件允许,统治者为了扩大税基都想核查户口,禁绝漏报瞒报,最有名的如东晋时的土断、洪武时期的户口核查和黄册。

· 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各朝的《地理志》或者《食货志》当中,都有对于人口数目的记载。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不过,人口调查在明清两代出现了很大改变。

明代张居正改革后,过去按照地、户、丁分别征收、征发徭役地赋役制度改为按照土地、人丁征收货币,政府再使用这些货币雇专人承担徭役工作。也就是说,登记壮劳力变得毫无必要。

· 明洪武四年的户帖,其中载明男丁和妇女的具体人数

清代则于1712年颁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税成为定额,不再随人口增长,至雍正帝更正式废除丁税,以康熙时期数据为准,将丁银摊入田赋当中,使得无地之人可以不纳税,史称「摊丁入亩」。

· 雍正皇帝

从此,户口统计从此不再必要。黄册失效之后,登记人口的重任转移到了保甲身上,扩大了这种民间防盗自卫组织的职能。

然而,尽管乾隆皇帝大力强调保甲制度,要求「户口迁移登记,并责随时报明」,但仍然不免出现「而民数则量为加增,所报之折及册竟有不及实数十之二三者」。

也就是说,皇帝再也弄不清自己到底管着多少老百姓了。

· 《南山保甲书》中所载民户门牌册

捻军、回乱、太平天国、义和团此起彼伏,人口死伤逃亡无数,基层社会组织崩溃,清廷完全无法再掌握人口户数,尤其是从1852年以后,终清之世,再也没有过可靠的人口统计数据。

1834年,中国人口数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四万万,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3亿多。这些将近一亿从统计里消失的人口,到底是死是逃,至今未有定论。

· 太平军到底为中国带来多少伤亡,损失多少人口,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必定有因为统计口径、方式和人口隐影响。同样,同治回乱之后,西北地区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是个谜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只能靠猜了。

日本人岸根佶认为,1901年时中国只有2.6亿人,而同时期梁启超则怀疑人口可能有8亿之多。

最流行的说法则是四万万,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即是一例,孙文《三民主义》中「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完全是一个民族」也持此说。

另一个常见数字是四万万五千万,因为《辛丑条约》中「大清国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乃是人均一两、以示羞辱的说法,而广为传播,流传至今。1901年,清廷在《北京官报》发表的全国人口「统计」数字乃是四万万七百万,也和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说法非常相似。

但是,这一数据,也是估算而来。

· 《辛丑条约》签订会议

1907年,清廷提出要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谘议局,模仿西方之议院制度。但很快,各界人士认定清廷「假立宪之命,以行专制之实」,纷纷上书请求速开国会,迫使清廷遵从民愿。

· 国会请愿代表合影纪念

人口统计重新变得重要了起来,像国会议员选举、划分自治区域、普及教育、征召民兵等等立宪改革措施,都需要全国各地的人口数据作为依据。

1908年,宪政编查馆进呈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预备立宪共九年,调查户口是前六年筹备的事项。1909年1月1日,民政部尚书耆善上《民政部奏调查户口章程折》,正式章程随后颁布。

· 肃亲王耆善。清政府最初的户口调查规划相当复杂,首先由民政部颁布章程,第二年各省调查户数,第三年各省把数据汇报给民政部、编订户籍法,第四年再调查各省的人数,第五年各省将人数汇报给民政部、颁布户籍法,第六年,实施户籍法

根据章程,各省各地的调查员们将首先为各家各户订上门牌,再要求各户填写查口票,报告一家老小和同住人的详细信息,再汇编成册,逐级申报。

· · 宣统时期的户口调查登记表,其中要求核查每户的男、女、学童、壮丁的数目。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看似按部就班的行动部署,却很快就将换来民间的激烈反弹,甚至闹到调查员殉职乡里,原因究竟何在?

怎样欺负老百姓

首先,朝廷虽然给各省州县安排了沉重的调查任务,却没有给经费。

凡是设立了巡警地方,都被要求以巡警道为调查总监督;没有设立巡警的,以布政司或知县、知州为总监督;而具体执行的,则是地方自治董事总董或者乡长,还没有建立地方自治的则由巡警和地方绅士共同办理。

根据章程,调查公费应当由地方自己筹措。

· 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后(即民政部前身),各地陆续成立巡警局。图为山东菏泽巡警局

一项没有经费支持的地方公务会搞成什么样子,清廷心知肚明。

谕旨中,朝廷公然表示,官吏绅士的克扣贪污勒索「皆在所不免」,并抨击「吾民有限之脂膏,岂能堪此剥削」,显然熟悉此道。然而,知道是知道,朝廷就是不给钱。

此外,官方制订的调查程序本身也乱七八糟,调查员明明一次能数清家里几口人,朝廷非要先数户、再数人,其间还隔开一年,既无道理又易制造麻烦。

有些省份老老实实的遵循了两步走计划,而有些省份则是在1910年调查户数时顺便也调查了人口数。1911年,在朝廷的要求下,各省又陆陆续续进行了人口调查。辛亥革命爆发时,大清朝也没完成数据汇总。

· 宣统年间的调查报告,被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汇总公布。这一数据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研究的重要资料,民国人口学家陈长蘅的出版于1918年的《中国人口论》即参考了宣统户口调查报告。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一线的调查员,对于庞杂的调查事务,也理所应当地感到力不从心。如安徽省,1908年到1911年全省68个县中仅有44县有警察所,总计1939个警察,他们竟然要无薪负担整个省份的人口调查。

当然,也有些摩拳擦掌,想要在地方议会中大出风头的耆老乡绅协助或主办调查。

但是,希冀本区内有更多选民的他们,对于户口调查一事,利益牵扯似乎太深,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以未来议员自居的人是否会虚报人口以获得更多的选票。

· 这栋西式建筑是1908年成立的江苏谘议局。大清各省在新政之时纷纷成立谘议局,效仿西方议会民主制度

对于被调查的平民百姓来说,调查户口则更多意味着经济损失、精神折磨和恐吓。

地方被要求「自筹」的调查经费,但是地方上本来就有各类地丁钱粮、外加增办新政各项支出,哪里还有自筹之力。

同时,调查员「理应」是义务劳动,但即便调查员本身就是缙绅或巡警,乘车骑马、吃喝拉撒,总归会产生不少无法避免的成本,更别提误工的费用了。

于是,地方「自筹」的方式,到最后还是变成了盘剥捐税。在山东利津县,调查员们「每查填一户、索钱170文」。如果不小心填错,还要罚钱五百文。各庄填完表格、汇集起来送到县衙时,衙吏们还要再索2000文,才肯收下户口册。

在江西广信府弋阳县,有调查员纠集劣绅熟人,按丁抽取铜圆30000余枚。

·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就是清末民初典型的「劣绅」。他们和官方实力勾结把控地方政治、盘剥地方百姓

民间的愤怒,很快通过谣言酿成了巨大而普遍的抗争。

调查员之死

针对国家机器的恶毒谣言自古皆有,比如新皇登基时,选秀、强抢良家妇女入宫的传言往往会四处流传,大批人会将年幼的女儿草草嫁出,以防女儿被当作童女献给皇帝。康熙二十六年,漳州、泉州谣传朝廷要为来朝贡的西方夷人选取千名「好女」,女孩们于是仓促嫁人,以免沦为天朝馈赠。

清末调查户口时期,各类谣言更是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的谣言并不荒诞不经,如江西调查户口时,精明的村民发现人口调查要统计「丁壮」一项,便顺理成章想到抽丁当兵、抽人头税等等后果,结果乡民聚众向各调查员家及巡警局索回表册、甚至打毁器物、滋闹不休。

· 清代绿营兵士。清代主要军备分为八旗和绿营两类,其中绿营大多为收编明代军队,为世兵制,父死子继。明清均有专门的军户制度,在一条鞭法之后,普通人毋需再为政府服兵役和徭役,因而,抽丁当兵对被调查人来说是遥远又惶恐的威胁

江西的另外一些谣言则要可怕得多,比如认为人们一旦登记户口,就会满门死亡。可想而知,这类谣言更容易导致调查员的不幸死亡。

不过,最能闹事的还是谣言最盛的江苏,两年内民变次数多达39次,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

1910年4月,江苏金坛县有人谣传调查姓名乃是为了「添造洋桥」,也就是将生人魂魄打入桥桩以支持桥梁。

这类传言在周边地区并不新奇。孔飞力名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提到的乾隆时期「叫魂」流言,发现地就在距离金坛县不到二百公里的浙江德清县。

· 《叫魂》中的谣言起源,是德清县刚好在修桥,结果出现了摄人魂魄放入桥墩的说法,1910年的金坛县则是刚好有外国人来金坛县做生意

1910年8月,江苏如皋县顾家埭爆发的反户口调查风潮,则突出体现了乡民敏感的神经。

顾家埭的调查员是朝廷任命督办新学的学董,此人在调查时详细询问了各丁口的生辰八字。有略懂文字的乡民本就知道,朝廷此次调查只要年岁,不需八字,由是生疑。此地恰好发生疫情,某户死了三人,于是,民间谣传学董和新式学堂会将居民八字卖给洋人。于是群情激愤,学堂被砸。

吴县香山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调查员到各户询问年龄户口时,乡民主动告知了生辰八字。在调查工作即将结束之时,谣言四散,认为调查人口乃是因为造铁路需要数万人八字。

·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苏州火车站落成。近代铁路常与风水玄学纠缠不清,苏州吴县的「叫魂」故事也是如此

临近江苏的各地也受到影响。1910年,安徽南陵县北乡来了一位游方医生王某,自称从江苏泰兴而来,亲眼目睹该处调查人口后,一经报官,全家死亡。这位王医生劝说南陵县百姓赶紧抢回调查册销毁。

· 清代游方医生画像,游方医也叫走方医、走方郎中、铃医。游方医和货郎、理发匠等人,都是闭塞的传统乡村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源

此外,由于调查员们对于传统调查中不太关注的女性显示出了很大的兴趣,老百姓们纷纷想起了强抢民女、选秀入宫、送给洋人之类的古老传说,心照不宣地隐藏了家里大姑娘、小媳妇的存在。

如此一来,调查数据显示出了巨大的性别失衡。在河南省,「有一县男女人数完全相当,有一县男子人数多于女子3-5倍及至64倍以上者。」在安徽,宣统户口调查显示性别比为123.1:100,而在更为精确的小范围为调查中,这一比例为108:100左右。

除了妇女被隐藏起来,7~16岁的学童也被老百姓隐藏了起来。在安徽,学童的比例被低报了3.69%。在全国的人口统计中,女性和未成年都容易被漏报或瞒报。

不过,百姓们对人口调查的愤怒和疑虑能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也是因为大清国本来也走到了尽头。一旦国家机器变得更加强大而现代化,类似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也会越来越难以施展。

参考文献:

[1]米红、李树茁等:《清末民初的两次户口人口调查》,《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2]樊翠花、池子华:《清末反户口调查风潮与政府合法性危机——以江苏为中心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05期。

[3]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何炳棣:《明初已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中华书局2017年版。

[5]路伟东:《宣统人口普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分析》,《历史地理》,第二十五辑。

[6]邱羽:《清末户口调查述论(1906-191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邱玟慧:《清代闽台地区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台湾师范大学2007年。

[8][荷]田海:《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羊》,中西书局2017年版。

[9]王倩、石庆海:《清末宣统年间安徽人口普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地5期。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大清国民为什么讨厌人口普查|大象公会》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资产收益扶贫工程 让六旬五保老人迎来希望

本报讯“没想到,老了老了,在家门口还能挣到钱,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提起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家住南陵县烟墩镇万...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大清国民为什么讨厌人口普查)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