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咸阳 今日兴平 今日三原 今日泾阳 今日武功 今日乾县 今日礼泉 今日永寿 今日彬县 今日长武 今日旬邑 今日淳化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今日旬邑 > 正文

能团聚的,大都不在意月饼的味道,只希望家人身体健康 远在他乡的,还念着月饼的味道,念着家里的人事物 8个人8个中秋故事 哪个击中你的心

来源:华商报 2019-09-12 02:42   https://www.yybnet.net/

中秋心声

●以前太穷了,靠种土豆赚钱,平时连肉都吃不起,中秋更没吃过啥月饼

●有些东西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在法国虽然不过中秋节,但就是想吃月饼……

●那会儿还过啥中秋,能把日子凑合着过就不错了。因为是厨师,中秋节几乎没有和家人一起吃过饭

●以前家里中秋也会做月饼,那会儿粮食很珍贵,做多了怕浪费。不像现在,会做很多放在那,生怕不够吃

●那时候总是掐着时间算父亲什么时候发工资买月饼,母亲会泡一壶茶,叫上亲戚,大家围着桌子聊天,我专心吃月饼,听着他们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年少就外出讨生活,很多年没回老家了,但他一口乡音还是家乡的味道……

●现在年轻人好像不注重圆月这个形式,儿女们会在中秋前回来看我和老伴,带点月饼,坐着聊聊天晚上就走了

●当兵时看电视里别人一家团聚,心里就特别难受。学习、工作以后离家太远,父母渐老去,姐姐远嫁,没人照顾他们……

中秋节,以月圆象征家庭团圆,也为寄托思乡、思亲之情。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中秋节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离乡在外学习、工作的中青年人来说,中秋节当天或许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对于老人来说,这一天则是期待全家团聚聊家常的日子。

中秋节吃月饼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记忆。从23岁到84岁,8个人用他们不同跨度的阅历,带我们穿梭不同年代、空间的中秋节,看看往昔的不易,念念如今的幸福。

中秋,他们还会与亲人相聚相见

的哥田伟(36岁):印象中的中秋节就是有水果吃的日子

田伟今年36岁,老家在咸阳旬邑县。在西安开了5年出租车,每天能挣200元左右,妻子和10岁大的儿子跟他住在西安,父母和奶奶在老家。“现在回家很方便,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想回家了就回去看看。”

“我们家以前太穷了,靠种土豆赚钱,平时连肉都吃不起,中秋节更没吃过啥月饼,我记得中秋节跟平时不同的是可能会吃到水果。”田伟说,他16岁时没读完初中就独自来西安打工了。“走时家里只给了我50元,还是坐拖拉机来的西安。前两年挣不到钱都没回过家,后来有一次回家舍不得花钱,我直接骑自行车回去的,骑了一整天。”

田伟小时候跟家人挤在被熏得漆黑的窑洞里,工作数年后攒了3万元,给家里建了3间平房。

“我之前带娃回过老家,他那会儿还小,看到窑洞都不愿进去。”田伟说,如今家里生活慢慢好了,父母在家务农,主要种麦子、苹果,这几年靠家里的几亩苹果地,一年能挣2万元左右。

“家里有老人,每年中秋节还是会专门回去看他们。”田伟说,今年他父母、奶奶准备来西安一起过中秋。

厨师王志伟(47岁):忙着为别的家庭团聚增色增味

王志伟今年47岁,汉中人,1988年,16岁的他跟朋友一起来到西安,在一家饭店当厨师学徒,每月工资30元。

“我们家兄弟姐妹7人,我最小,大哥比我大20多岁,以前种的粮食分完后自己家可能都不够吃,大哥二哥平时干木工赚点钱,肉也是半个月吃一次,那会儿还过啥中秋,能把日子凑合着过就不错了。”王志伟说,出来打工后,收庄稼时会回去帮忙,平时很少回家。

1992年,他去深圳学习餐饮。“深圳发展得早,环境好工资高,我在西安一个月要是挣100元,在深圳就能拿五六百元。”王志伟说,在深圳工作5年后,他被外聘到了乌鲁木齐。在新疆时他们会自己做月饼,除了常见的豆沙、枣泥的,还有冬瓜馅的。

1998年,王志伟回到西安,在西大街开了一家饭店。“西大街改造前路特别窄,而且吃水都是问题,一条街只有一个主水管,用水还得提着桶去接水。以前街面的店里都没有厕所,特别不方便。”

王志伟说:“现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很多人都喜欢在饭店里聚餐,一到中秋我们都是从早忙到晚。”王志伟说,因为是厨师,中秋节他几乎没有和家人一起吃过饭。“我下班回家后,老婆孩子早都吃过饭了,我回去就吃个月饼。节假日很少能跟家人一起过,这么多年,家人都习惯了。”

少小离家的周女士(65岁):每次想父母家乡就会吃块五仁月饼

周女士65岁,55年前,因父母工作调动,她跟随父母从西安前往贵州。周女士说,她对西安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始终记得我来自陕西,听到或看到“陕西”“西安”的消息会觉得特别亲切。”

父母到贵州后,直到去世都没机会回西安看看,“父母在世时,经常会跟我讲钟楼、城墙,讲羊肉泡馍和油泼面。他们以前带我去吃贵州的陕西小吃时总说,离开家乡,这些东西都不是记忆中的味道。”

周女士上次回西安还是2010年中秋,“以前西安往来贵阳的交通不是很方便,火车每天只有一趟,需要24个小时,后来缩短至22个小时左右。”那次周女士到西安,见到了亲人,觉得西安变化很大,“很多地方好像有印象但又认不出,亲人带着我四处转转,我才知道,原来以前玩耍的围墙被拆了,经常吃的那家手工月饼店也不在了。”周女士说,离开西安后,吃的月饼好像都不是那个味道了,“大家都说小孩子不记事,可是小时候的味道还在回忆里。那时候总是掐着时间算父亲什么时候发工资会给我买月饼,母亲也会泡一壶茶,叫上亲戚,大家围着桌子聊天,我专心吃月饼,听着他们说些我听不懂的话,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很幸福。”

“每次想父母、想家乡时,我就会吃块五仁月饼,觉得那就是家的味道。”周女士说,今年的中秋节,她会再回到西安过节,“贵阳到西安现在通高铁了,8小时就可以回家,儿女说趁过节和我回西安看看亲人,看看家乡。”

退休老人杨照钦(84岁):最期待家人团聚 家人健康快乐最重要

84岁的杨照钦是河南洛阳人,1956年他离开家乡来到西安读书、工作,转眼已经过去63年。

杨照钦说,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月饼,“我为了上学得捡麦子赚学费,背着家里蒸的馍到学校吃一星期,当时中秋买不起月饼,就是农村家家蒸的那种枣糕。”杨照钦回忆说,1942年随家人到陕西宝鸡生活了3年,第一次吃到了月饼,“只记得月饼数量有限,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点点,吃完还想吃可是没了。”

让杨照钦最怀念的,就是中秋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父母、哥嫂和我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吹着风聊天,我们称之为“圆月”。”杨照钦最后一次与父母一起过中秋是1978年,他很怀念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的时光,“现在年轻人好像不注重圆月这个形式,儿女们会在中秋前回来看看我和老伴,带点月饼,坐着聊聊天晚上就走了。”

退休后,杨照钦爱弹奏乐器、演唱戏曲,还会点儿英语,会使用电脑软件制图。“我和老伴身体健康,儿女也放心。中秋最期待的是可以和家人团聚,即使不在一起,只要家人健康快乐就好了。”

中秋,他们也许只能遥寄思念

留法学生卢新宇(23岁):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月饼

卢新宇23岁,2015年刚到法国就读语言预科班时对很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预科班里有很多认识的中国同学,不觉得孤单,也不会想家,爸妈有时候发个视频聊天都会以各种理由快速挂断。

两年后,她考上里昂的一所大学,一个人去到了新的城市。“到里昂后发现没几个中国人,学校课程也都是选上,我基本都是独来独往。”卢新宇说,一个人住了后就特别希望和父母视频。

卢新宇说,法国到西安往返机票要7000-9000元,再加上假期短,她每年春节都不回家,只有暑假会回西安待一个月左右。“我回来自然跟爸妈聊得比较多,出国上学经历了一些事情后,特别能理解爸妈的不容易,跟他们也变得更亲近了。”

“以前在家,爸妈都会提前买好月饼,那会儿基本没有过“想吃月饼”的念头。”卢新宇说,在法国,除了春节其他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放假。“有些东西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我在法国虽然不过中秋节,但就是想吃月饼,只能跑到中国超市买散装的,一个就要30元人民币,还不好吃,那会儿就只想飞回家吃蛋黄月饼。”

临床检验师刘菲(26岁):爸妈打电话叮嘱过节吃点好的

刘菲26岁,10岁时和家人一起来到西安上学,上大学后,一个人在西安生活,家人都回到了榆林。现在在医院工作了2年,是一名临床检验师,她说,在医院工作的人早都习惯了跟别人的不同时间放假,去年中秋节她就在医院值班。

“我们老家那边特别看重中秋节,基本每家都要做月饼。记得我家好像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月饼馅,枣泥的、五仁的,然后送到月饼工厂里加工,等中秋节那天再分享给邻居,每年都这样。”刘菲说,她虽然不会做月饼馅,但小时候会帮忙把月饼包装好送给邻居。“我听爷爷奶奶说,以前家里中秋也会做月饼,但做得很少,那会儿粮食很珍贵,做多了怕浪费,月饼就是个点缀。不像现在,会做很多放在那,生怕不够吃。”

工作后,刘菲每年回两三次老家,中秋节如果没时间回不去,家里人就会把做好的月饼寄给她。“一个人在西安过节都没啥感觉,顶多是爸妈打电话叮嘱一下吃点好的。过节气氛最浓的就是超市,看到促销月饼的活动,才真正感觉到要过节了。”

手工月饼店老板高明(53岁):在西安做了30多年月饼 乡音仍未改

西安东七路上,有一家陕西手工月饼店,开了30多年,店面小,刚好能容得下两张桌子、一个烤炉。大清早烤好的月饼标着口味整齐排列,店主高明边把团成球的枣泥馅儿包进擀薄的皮里,边招呼着来店的客人。

高明是陕西榆林人,今年53岁,在月饼店旁还开了间小饭馆,平时由妻子照料,儿子在西安工作,女儿在北京读研究生。

1982年,只有十几岁的高明从老家来到西安。“开始只在中秋做月饼,随着销量越来越好,后来就跟亲戚借钱开了自己的店。这个月饼模子就是那时候买的,用裂了也舍不得换。”

中秋节前后买月饼的人多,高明凌晨5时许就得起床工作,一直到晚上9时,生意好的话,一天能卖几百个,其中以五仁为传统的月饼销量最多。“我家店老顾客多,一直卖到八月十五当天。”他调侃道,“人家过十五,我们过十六,只有等忙完了一家才有时间坐下来聚聚。”

高明店里月饼配料的种类和数量一直都没有变过,30多年过去,月饼从0.8元卖到1.2元、再到1.5元,现在3元一个。

高明在西安待了30多年,他很感慨西安这些年的变化,他指了指街对面说:“这片原来都是棚户区,现在都建成楼了,人们生活变得好太多了,但中秋还是有很多老顾客回来买五仁月饼,他们说就想念这个熟悉的味道。”

年少就外出讨生活,很多年没回老家了,但高明一口乡音还是家乡的味道,“现在什么也不缺,最重要的是家人身体都健康就好了。”

西藏公务员赵孟涛(28岁):工作后离家太远十多年没回家过中秋了

28岁的赵孟涛是渭南人,2011年12月离开家乡到西藏当兵,2013年参加考试进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交通运输局工作。赵孟涛说,他已经十多年没回家过中秋了,“学习、工作以后,离家太远。”

赵孟涛说,工作前,中秋对他来说,就是放假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吃饭团聚聊家常,感受家的温暖,“到西藏后,会给家里打电话,买月饼寄回去。”

赵孟涛很想念以前在家乡过的中秋节,“家人聚在一起,有时候一张桌子都坐不下,听老人讲以前的事,讲月饼从自家做的五仁月饼、糖月饼,变成现在各式各样味道、造型、颜色的月饼。”

“当兵时看电视里别人一家团聚,心里就特别难受。”不能跟家人一起过中秋,赵孟涛心里充满无奈,“父母渐渐老去,姐姐远嫁,没人照顾他们。”

赵孟涛说:“现在的同事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就像彼此的亲人一样,一起过中秋。”华商报记者 田睿 尤洁 实习生 杨拓 李宇欣

新闻推荐

新婚家具变换记

已过知天命之年,儿女双全,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亲历兴衰巨变。现在,每每参加新人婚礼,看着越来越奢华的新婚家具,思绪回到二十多年...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能团聚的,大都不在意月饼的味道,只希望家人身体健康 远在他乡的,还念着月饼的味道,念着家里的人事物 8个人8个中秋故事 哪个击中你的心)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