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泾县新闻 > 正文

公孙龙、墨子和阴阳家

来源:安徽商报 2017-07-23 09:43   https://www.yybnet.net/

赵焰

战国时期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进入铁器时代。这一点很了不起,虽然中国进入铁器时代较其他几个文明区域晚,不过相比春秋之前的青铜器时代,有了很大进步。第二,战国时期社会思潮相当开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标志着社会文化形态开始成熟。人敢于说话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有疑问了,就说明到青春期了。有话说是好事,争鸣也是好事,因为事理越辩越清。置身于复杂的思想大潮中,可以增意气使之不萎靡,开胸襟可以使之不狭隘。只可惜这一段历史太短了,很多事理尚未辩清,就结束了。就像花匆匆地开,尚未打苞结果,就遭遇到了严霜。

人世间的很多事,跟自然界同理。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人世间的事,往往会很清楚。

“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读书人创造力最强的时期,中国读书人在那一个阶段,可以称作知识分子。为什么?因为相对独立,思想和行为相对自由。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有比较好的仕途前景。因为各国竞争,需要大量人才,读书人可以择良木而栖之。出头的方式很简单:先去做各国大官僚的幕僚,出出主意,帮帮忙。大官僚们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国君,弄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或者如毛遂一样,自我举荐去当官。此外,还可以通过著书立学、传播思想学说,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再去走仕途之路。

“百家争鸣”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学派,是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儒家学派,我在前面已说过,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法家呢,算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与公输盘斗法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云梯,造成后,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从鲁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国都郢,见到了公输盘。两人当场演练,结果公输盘的进攻手段被墨子一一击败。楚王恼羞成怒,说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赢,但我不说。墨子一笑说,我当然知道,你是想把我杀了,可是我有很多徒弟,现在已在宋国,都已学会了我的方法。楚王觉得心思被墨子看透了,墨子已准备好了,只好打消进攻宋国的想法。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应该是一个另类,他的产生,就是跟儒家学说“唱对台戏”: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墨子是旧秩序的破坏者;孔子喜欢养尊处优,墨子是恶衣粗食、胼手胝足的苦行者;孔子不会打仗,墨子精通军事;孔子反战,乃不言战,墨子反战,却是以战反战、以守反攻;孔子倡导音乐,墨子反对音乐;孔子不谈天道,墨子把自己的理想托为“天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墨子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孔子卑视手艺,墨子则是能工巧匠;孔子不语“乱力乱神”,墨子却深通几何学、物理学、机械学、光学……不过他们至少有一点相同:孔子讲“仁义”;墨子讲“兼爱”,追求无差别、无等级、平等的爱。

基督教讲“博爱”,前提是“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墨子的“兼爱”来源于什么?有没有宗教性?不清楚。没有宗教性的“兼爱”,少了大前提,很难运行。

墨子是很奇怪的一个人,因为学说的非主流,也因为诡异的行为方式。一般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孟子》中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尊称为墨子。也有人认为墨子是印度人,主要论据为:第一,墨子肤色很黑,印度虽主要是雅利安人种,但印度阳光太烈,晒了很多年后,人的皮肤自然黝黑了;第二,印度也称摩罗,中国人称印度人为摩罗差,墨和摩同音;第三,墨子“摩顶放踵”,就是印度光头赤足的僧侣形象。最早持这种看法的是近代学者胡怀琛先生。胡怀琛,宣城泾县溪头人,文字大家胡朴安的弟弟。胡怀琛在1928年说,古文字中,“翟”和“狄”通,墨翟就是“墨狄”。

持这种看法的还有王国维的弟子卫聚贤。卫聚贤在《墨子小传》文中说,墨子“产生地究为印度或亚剌伯亦不易定”,且认为墨子的弟子随巢子也是印度人,并认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就是随巢子。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墨子一事的观点上,与胡、卫二人的观点也有些相似。梁启超曾说《墨经》与印度《因明学》暗合,墨子之学不像是中原学说。近代佛教大师太虚法师则撰文说,墨子的学说不像是佛教,更像是婆罗门教。这又佐证了墨子是印度人的说法。

墨子的著作,现在不全。不过墨子的兼爱、非攻、交利、非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有人认为,墨子最讲道德,最讲科学,最擅长治国用兵之术,逻辑思维也最严密,可以看作是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的先驱。

与墨子学说相关的还有“名派”。名派在战国期间,似乎跟其他派别不太一样,“认死理”,讲逻辑,讲推理,讲概念,有人认为这一派也来源于西域和印度。名派跟古希腊罗马的逻辑学派的思维方式很像,比如谈一个事物,先命名,规定好概念,再来追溯其中的道理。名派的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和公孙龙,这三个人,都以能言善辩著称。公孙龙比较有名的是“白马非马论”,能把“白马”辩成“非马”的,还真不是一般的能力。名家重逻辑,有辩证法的雏形,可是辩证法与诡辩论,往往一纸之隔,一不小心,就滑入诡辩论了。

世上一切学问知识,先来自“感”,后来自“觉”。名家也是如此。它的知识体系,也是先“感”后“觉”,即对世界万物的观察、感悟和推理。今年的桃花,仍长在桃枝上,但已不是去年的桃花了。桃花只是一个名,并没有说明是去年的还是今年的。这一个名,似真似假,似实似虚,它跟桃花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名家所感兴趣的。名家的思维,就是一个“琢磨先生”。

名家因重逻辑、重概念和定义,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学科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概念和定义会显得相当重要。在很多时候,必须得先定义,先设立一个框框,否则我说的,跟你理解的,肯定是两回事。举个例子,我现在所说的儒家,基本指“原儒”,就是汉朝之前的儒家;我眼中的法家,是那些无条件无良心为皇帝服务的走卒和酷吏;而我眼中的道家呢,并不是那些方士,而是热爱自由、热爱本真生活的人。如果我的这个定义跟你的有区别,比如我讲“儒”,你也讲“儒”;我的“儒”是“原儒”,而你的呢,不分汉前汉后,甚至把明清的“程朱理学”都包进去了,那我就无法跟你说了,那等于是鸡同鸭讲。

老子当年也曾意识到这些,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就是说有些东西必须定义,可是定义出来的东西,似乎又不是那个东西。这其实是说语言文字与实际事物的错位,语言和文字是有缺陷的,以语言和文字,来完全准确地表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当然,认识本身也离不开语言和文字,没有概念和定义,就无法构成人与事物的关系。

“名家”能认识到语言和词汇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这很了不起。什么是智慧?很大的成分,是不相信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只是点和线,文字之外的,才是意义的面。

名家后来消失,跟秦始皇焚书坑儒,也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系。公孙龙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没有传下来,汉时还有十四篇,到了宋朝时,只有两千字,已看不出原貌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先秦书,都是“焚书坑儒”浩劫后,有一个叫作伏生的儒生靠自己的记忆还原出来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画过一幅《伏生授经图》,画面上的伏生骨瘦如柴,盘膝坐在蒲团上苦思冥想。伏生为什么这样瘦?因为太殚精竭虑了,得一点点把脑子里的记忆重新还原为文字。这一个活,真不是人干的。可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得干。王维把伏生画成罗汉,是有他的想法的。罗汉跟菩萨一样,都是来这个世界救赎的。这一个伏生,就是文化的救赎者。不过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光靠伏生的记忆,不可能回忆起很多。还有很多书籍没读过或者回忆不起来,就这样消失了。很可惜啊!每一部经典都是一束光,少了很多光,世界就会暗淡很多。中国文化错过很多东西,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名派的消失,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中国文化,缺失了逻辑学,等于抽掉了很重要的骨架,理性和哲学精神一下子变得孱弱。现在西方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哲学,只有伦理学以及人生的疑惑。这种说法,跟中国文化的少逻辑推理有关。

至于阴阳家,严格地说,阴阳家应该属于道家。道家的学说有偏好,有的偏向自然一派,有的偏向巫术,偏向于阴阳五行一派。阴阳一派,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了,先秦贵族身边,一般有礼、乐专家,也有着巫祝、术数专家,主要是用作丧事和祭礼。礼、乐专家后来变身为儒;巫祝、术数专家则沦为方士。术数注重“天人之际”,认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将这种思想相对系统化,成为阴阳学派。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这一个邹衍,学问很深,德高望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立“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就是金木水火土的学说。邹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每德之间,有盛衰的循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终始”不息。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阴阳五行的思想影响到各行各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骨架。

邹衍还是“稷下学宫”的创始人之一,是他劝说齐宣王搞了这个学宫。“稷下学宫”网罗了很多人才:儒家的荀子和孟子、诡辩家淳于髡、道家的庄周、墨家的宋鈃……“稷下先生”戴着一种方形的“华山之冠”,穿着大大的袍子,整天晃晃悠悠研究学问,辩论交谈。这样的状况,就像今天研究院的院士一样,比大学还高一个层次。辩论其实很必要,虽然双方谁也没有辩得过谁,谁也不服谁,可是旁边的人却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了启迪。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好处。

“百家争鸣”也有一点不好,就是经常不实事求是,先歪曲对方的主张,然后再加以批驳。像墨子、庄子之类的,经常把儒家歪曲得一塌糊涂,再去打击。这是不地道的地方。

除了名、墨等一干学问之外,战国时期,还有“黄老之术”。这一个“黄老之术”,打的是黄帝和老子的名义,貌似道家,其实更多的是融会贯通之学,是王者和草根经验的结合。其中所含:一是常识,二是功利,三是智慧。秦相吕不韦,是“黄老之学”的集大成者。吕不韦是商人出身,有常识,有经验,有智慧,有见识,或许是对世间诸多学派不满,召集众多门客,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给秦王赢政学习。为什么?因为赢政是自己的私生子——吕不韦与赢政的母亲赵氏有染,生下了赢政;还因为吕不韦想让赢政当皇帝。这一本书,说是杂家,其实是“黄老之学”,糅合儒、道、法、阴阳、五行以及俗世生活,主题包括天文、地理、人事、政治、礼法等,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吕氏春秋》跟后来的《淮南子》有些相似,只是没有后者那么高蹈和虚玄。赢政后来当上皇帝,就翻脸不认这个“父亲”了,因为不能认啊,一认血统上就不对了,就不能当皇帝了。赢政就把吕不韦放逐了,又派人逼吕不韦自杀。赢政这个人真是“独夫”,是铁石心肠,他就是为我所用,用完了,没有价值了,就杀了。黄老之道虽然有用,可是一遇到铁石心肠的法家,算是智慧撞到了南墙。

中国文化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使中国人的多元思想,都得到了释放,彼此启迪,彼此约束,彼此促进。世间万事万物的理,一定要讲深讲透,才会避免很多错误;不讲深讲透,一知半解最麻烦。唯一可惜的,是百家争鸣的时间太短,许多理论和学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多东西都没有来得及厘清就匆忙武断地下了结论。秦的统一,让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戛然而止。像一个少年,还没有发育完,受外界干扰,青春期就结束了。如此生长的人,一般都有一种“老了苗”的感觉。这种状况,使得中国文化虽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是“幼年文化”,不过却有点“小老头”的感觉。

新闻推荐

贵池专题警示教育形式多样

贵池讯(通讯员赵冬至)组织区委中心组成员赴泾县、宣州区开展革命传统和廉政警示教育,召开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通报警示教育会,区领导带头开展“五个一”活动……连日来,贵池区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广...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普法老人”葛彬2017-07-23 01:04
评论:(公孙龙、墨子和阴阳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