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宣城 今日宁国 今日郎溪 今日广德 今日泾县 今日绩溪 今日旌德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今日绩溪 > 正文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上世纪50年代, 农民业余教育这样学识字

来源:合肥晚报 2021-01-21 00:58   https://www.yybnet.net/

○解放初期扫盲识字班妇女背孩子来参加(资料图)

○1951年7月20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发布了《皖南区农民业余教育情况报告》档案的部分材料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上个世纪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荡。那时,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扫盲的教室,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就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档案记载。

冬学运动为扫盲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安徽自然也不例外。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51年7月20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发布了《皖南区农民业余教育情况报告》档案就记载了皖南区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的情景。

说到扫盲,那当时扫盲的标准是怎样界定的呢?1953年11月24日,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规定:在识字方面暂能以识到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扫盲标准,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定为1500常用字,阅读、写作可分别参照工人、农民标准。这些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伸缩。

这一标准对于很多之前连一个字也不识的人来说,谈何容易?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要从冬学说起。冬学,顾名思义就是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学习,提高思想意识。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传统中只是识字、学文化、讲故事的“冬学”,发展为一种发动群众进行全民学习的运动,即冬学运动。

1949年11月3日,皖南行署颁布的《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实施计划》中就提到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向群众进行时事政策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认识与文化水平。而皖北行署颁发的《皖北1949年冬学运动计划要点》中也明确了冬学运动的基本方针是教育与中心工作结合,教育为政治任务服务。皖南、皖北行署要求:机关、部队、下乡工作队应切实组织领导办学,解决教室、经费、教师、灯油等实际问题;各中小学应帮助办好所在地冬学,并把办好冬学作为本身工作成绩标准之一;号召下乡干部、中小学教员、在乡知识分子担任冬学政治、文化教员。到了1951年,皖北区冬学入学人数达220万人。

民校学员会写字能记账

“我区农民业余学校教育,是在冬学基础上经过整顿组织,召开奖模会议及组织民校工作队下乡的重要部署,并逐步开展起来的。”《皖南区农民业余教育情况报告》档案这样记载道。

随着全省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翻身农民对学习文化的要求迫切。由此,“冬学运动”便改办为常年农民业余学校,按照“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力求做到农业生产、学习文化两不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学习要求。该档案中记载,“根据六月份里有材料统计:全区已建立常年民校1550所,入学学员达80371人。”

通过档案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群众对于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群众自动捐出大米、小麦购买图书。”“绩溪梅圩村农会主任,上了民校还觉得学习的不够,每天晚上还拉住他在小学读书的儿子教他学习。”“贵池三池、赤岭等民校,在预定的忙假还没有到期,学员们眼见夏收、夏割搞得快好了,就主动要求提早复课。”“很多地区群众为着多学文化,把一切可能节省下来的钱省下来买水笔、买笔记簿。”

那么农民业余教育主要教授哪些内容呢?识字教育的内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第一步教学本村、本社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工具名、农活名、庄稼作物名、牲畜名、度量衡名、年月日、数字及其他一些记工算账所必需的文字和语言以及珠算的运用等,以适应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这种通俗易懂的识字课程,让群众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 安庆的农民包立春在识字后还写一首歌颂扫盲的诗:“瓜连藤,藤连瓜,人人都要学文化,干工作,搞生产,样样都少不了它,想起过去不识字,闹了多少大笑话,扁担一字不认得,直把书本倒着拿,白纸上密密写黑字,只当是蚂蚁在乱爬,自从进了识字班,读书识字心开花,看报写字记工账,写个短信也行啦,从前是一个睁眼瞎,如今识字人人夸。”

档案也佐证了这一点,“冬学转民校三个月来的教学,在提高农民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成绩。经过三个月来的民校学习,增加了一百五十字左右,并能记账、写话,一些觉悟提高了的学员进步更快。”例如,芜湖县三友村民校学员陶太明,冬学结束时只学会200多个字,现在已经增加到500多个字,并且能写便条和短信。“原来在冬学中进步最快的学员和学习模范,有了看报纸、看通俗书刊的初步阅读能力。”

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在《皖南区农民业余教育情况报告》档案中有一张1951年上半年皖南区民校概况表。表中记载,皖南区行政村村数3950个,民校1397个,班数2273个,学员830371人,教员2920人。其中,宣城的民校数最多,达到了476所,班数731个,学员22549人,教员763人。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易事。识字看起来简单,对于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该档案中记载,当时一些年龄较大的群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产生了畏难情绪。比如有些群众就产生了“年纪大了学不会”“泥巴腿识了字也没有用”等错误思想。

为了扭转这些错误的想法,保证学习效果,各民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像歙县产茶叶的民校,把采茶的组织变成学习小组,并推举积极分子当组长,教师教给组长,组长传给学员,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此外,民校将生产小组和学习小组相结合起来,推进生产互助。该档案中记载,“妇女们都说,我们从前养蚕,说是蚕姑娘不能出门,学不到新方法,结果常常发瘟,现在参加了养蚕组,不但方便了学文化,而且还交换了养蚕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扫盲运动中还推行“以民教民”,广泛吸收农村识字的人,组成一支60万人的扫盲大军,其来源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其次是在乡知识分子及脱离文盲状态的农民。他们有的一人包教几人,有的几人包教一人,还有的“亲教亲,邻教邻,儿女教双亲”。扫盲教师利用工前饭后时间送教上门,一时间,全省处处是“全民教学、全民识字”的场景。数据表明,到1956年2月,全省入学农民达607万人,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数的48.5%;学习效果也较好,一般地区已扫除文盲4%~5%。□何依群 何芳芳

新闻推荐

七旬老人家中吐血 民警推车蹚冰施救

七旬老人突发疾病,大口吐血,家人因夜间山路结冰打滑不敢开车送医,报警求助。为了及时赶到现场施救,民警推行警车经过近3...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上世纪50年代, 农民业余教育这样学识字)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