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宁国新闻 > 正文

千古行人说荆山 ——古诗词中觅蚌埠之荆山

来源:蚌埠日报 2018-05-15 01:35   https://www.yybnet.net/

□特约撰稿 赵传兴 文图

怀远荆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城西南。古名楚山,楚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中。山势雄奇、风景秀美,为安徽名胜之一。怀远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山是精壮骨骼,水是柔美灵肉。水即淮水,山即荆山。

海拔只有两百五十多米,荆山不高,不伟岸,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小巧玲珑,小家碧玉,明眸皓齿,温文尔雅,从里到外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气质。荆山是有故事的山,山洞里居住着历史,山腰间飞翔着传说。山风与雀鸟吟咏着千古诗歌。“秀外慧中”这个成语,用于荆山真是恰如其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怀远人,我虽对荆山有所了解,却也一直对荆山有着许多的困惑:大自然何以如此青睐于荆山?历代文人墨客又缘何不远千里,长途跋涉蜂拥而来?荆山诗歌的精髓何在?带着诸多疑问,我再一次登临荆山,去寻找、去发现、去整理荆山上萦绕千载、光耀千年的历代诗词。

荆山碧相照

五一假期,阳光明媚,榴花如火。我缓步行走在荆山上。这是一座尚未被完全雕琢的山,多数地方基本保持着古老的原貌,没有路标,也没有叫卖,有的是野花、野草、野树,还有野的山石、山路、山溪。走着,走着,不时误入树林深处,或被嶙峋之石阻挡,或行到路穷之处。几次山重水复,恍然迷路,只好原路返回,继续沿其他小径行走。

山上的游人不多,大家相见,互相询问着卞和洞、启王宫的位置。问路,成了荆山上的一大难题。忽而就想起,我是本地人,尚且在此山中迷路,胡曾、苏轼、黄庭坚、梅尧臣、赵孟頫、宋濂、冯梦龙等众多诗人名家,都曾来过荆山。这些文人雅士,经常外出游历,是否也会在荆山迷失方向?我头顶的树枝,是否也挂过他们的冠带?我脚下的山路,是否也留下过他们的足迹?林间那些鸟儿的祖先,是否也为欢迎他们而引吭歌唱?我坐着的大石,是否也是他们疲倦歇息的地方?如此想着,瞬间恍若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前行了,前面是东坡先生,后面是子昂雅士,左边、右边一大群人,一支庞大的队伍在缓缓前进,一首首诗歌随风而起,山鸣谷应。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平生所好游山玩水的苏东坡由颍州转赴杭州任上。小船在怀远涡口小憩,苏东坡见两山清秀、一水环绕,一时游心大炽,遂带着孩子游荆涂二山,赋诗《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赞荆山曰:“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右丞相汪广洋游历荆山,被荆山美景吸引,留下《荆山》一诗,“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

明朝御史杨瞻曾来江淮之间游历,在寿州珍珠泉、八公山等地均留下大量的诗歌。环游江淮之后,杨瞻尤其对怀远荆山赞誉有加,他在《荆山》诗中赞叹:“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以饱满的笔墨不吝描绘荆山的传说与美景。

明代诗人李先芳,在担任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时,也曾来怀远登临荆山,其《登荆山》诗中有:“一自卞和曾泣玉,千古行人说荆山。”

一座山,百人赋诗,千古传说,集于一身,幸哉荆山!

而今卞氏归何处?

明代宋濂《游涂荆二山记》载:“至荆山,……复行三十步,岩广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

阳光灿烂,照在洞外的仙桃石上,一首古诗隐隐若现:“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欲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

此时,我仰面躺在卞和洞里,蜷起双腿,仿佛卞和亦与我同卧。我们都不说话,我需要用精神与他交流。身下的凉意一股脑儿袭过来,我感到了飕飕之冷。幸亏洞顶射入进来碗口粗的一注光,把一些温暖泻在了寒石上,也泻在了“青螺石帐”“忍神”“徽萃”等镌字上。不禁思索,失去双足的卞和,是如何在此洞中生存?如何吃饭洗衣采食野果?如何赶走这四面的寒意?

这四壁还是卞和时的四壁,只是多了一些诸如“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代字样。遗憾卞和,在这洞府之中苦苦生活了若干年,竟没有在石壁上留下只言片语,记录一下事情,记录一下心情,哪怕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简单的生活。否则,也不会留给后世这么多的猜测。或许,这正是历史的神奇和神秘之处吧。头顶漏下来的光亮,在石上画了一些有了形状却不规则的图形,这是否是阳光书写的文字?

这构成洞府的巨石,没有刀砍火烧的痕迹,倒像天外来石,天与地共同协作,专程为卞和搭建的遮风避雨之住所。住在里面的卞和,既像一个隐士,又像一个叫花子。

恍然间,一个大型的卞和事迹诗歌创作研讨会正在举行。我侧耳倾听,只听见卞和在轻声悲歌:

“穴山采玉难为功兮。於何献之楚先王兮。遇王暗昧信谗言兮。

断截两足离余身兮。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

空山歔欷涕龙钟兮。天鉴孔明竟以彰兮。沂水滂沌流於汶兮。

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我无法回应,佯装不知。却听到唐代大诗人胡曾在唱其《荆山诗碑》,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继而,苏轼吟哦起了《游涂山荆山记所见》:“……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大诗人梅尧臣随之和一首《咏卞和》曰:“和楚人,兹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闻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明户部尚书、怀远人年富随即跟上:“重刑未足悲卞和,小篆空能羡李卿”。

明代诗人廖棐哀叹曰:“两回遭刖何曾怨,三献无功止自泣”。明代文学家、著有“三言”的冯梦龙呵呵戏言:“堪笑卞和献宝傻,何如完璧天地知”。明朝诗人戴斌不甘落后,抢前一步说:“连城白璧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

清人庄曾仪也感慨至极:“卞和亭空长绿苔,旅人凭吊有余哀”。作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怀远知县,经仁恒对卞和的了解最为通透,他高歌一曲,给研讨会作了总结:“混沌天开一石龛,游人春日几停骖;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

而今卞氏归何处?

呜呼卞和!

池荒不复凤凰栖

荆山凤凰池,位于荆山之巅,启庙之西。清·嘉庆《怀远县志》载:玉峡东南,有池,深一丈,名曰“凤凰池”,相传有凤栖集,故名。

明代是荆山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凤凰池诗歌的辉煌时刻,众多的诗人来到凤凰池,纷纷留下墨宝、诗歌。池畔的“凤凰池”三个遒劲大字,乃明朝嘉靖年间御史、书法名家杨瞻所留。杨瞻又留下了“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的诗句,为歌咏凤凰池打开了源泉。

明朝怀远知县经仁恒,更是荆山美景的大力推介者,其曾为“怀远十二景”逐一赋诗,为怀远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在《凤池玉润》一诗中吟道:“凤玉相依似卜邻,同来此地作希珍;而今并世无人识,衰草寒鸦日已湮。”

明朝诗人李先芳诗云:“我来直上凤池顶,下见淮水流潺湲……”诗歌写凤池写淮水,大气磅礴,令人荡气回肠。

明朝诗人林辂多次来到凤凰池,他立于凤凰池边,怀古慨今道:“泣玉人去坑还在,栖凤池空迹尚存;几度登临倍惆怅,落花流水共纷纷……”写实怀古,感慨万千。

明代诗人江中,更是在《凤凰池》一诗中,尽抒胸臆:“何代凤凰来此栖,山头今有凤凰池;池中不竭四时水,石上空留千载诗;绿水朝宗沧海势,紫云环拱帝王基。兴来吊古频凝伫,日下寒林飞鸟迟。”

明朝诗人戴斌也大发感慨:“莫道卞和怀璧后,池荒不复凤凰栖……”

池荒不复凤凰栖,池水已竭,凤凰已去,空余几多惆怅,空留几多诗歌,在荆山上盘旋萦绕。

聊从此处吸烟霞

“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为荆山白乳泉所做的千年免费广告。东坡先生并赞泉水曰:“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因了东坡先生,白乳泉扬名全国,遂成荆山之代表景观。

白乳泉位于荆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又名白龟泉,泉畔有石记云:“唐正(贞)元中,(泉)随白龟流出”,故名。泉水甘冽清口,醇香可口。白乳泉边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朴树,不知年轮几许,古朴苍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把整个院落装扮得清幽宜人。朴树侧旁有一株高大的梧桐,岁在百龄之上,树下建有双顶金瓦泉亭。游遍天下、见多识广的苏东坡将白乳泉誉为天下第七泉。

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文学家袁宏道,喜好山水自然,他在《白乳泉》一诗中赞叹道:“禽鸟欢晴山,寂坐群声闲。多事口陪客,主人真好闲。名泉烹白乳,对酒清心颜。我昨闻此泉,便脱头上冠。一瓶走十里,两肩今尚酸。初尝掩其美,师意殊不然。另烹泉饮我,入口泾渭悬。虚滑舌上过,此独生回涎……饮汲以终老,何难成飞仙。”喝白乳泉之水以至终老,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也。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明朝怀远知县经仁恒,在其《龟泉夜汲》诗中说:“丹砂泉石近仙家,客到频供寒夜茶;饮水谁寻颜子乐,聊从此处吸烟霞。”把白乳泉与仙、与道,与古人、与美景紧密结合起来,堪称佳作。

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题字,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又为之题写了“天下第七泉”。泉旁曾有黄庭坚、赵子昂、陈宏寿等书法名家的碑刻。白乳泉何其有幸!

聊从此处吸烟霞。以白乳泉水,烹一壶清茶,且听山间风吟,且听林间鸟鸣。

合邀明月饮高楼

白乳泉左建有望淮楼,望淮楼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联,其中廖康健撰联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在怀远已成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佳名。

清代诗人李汝振吟唱:“泉清茶煮新流乳,酒醉人扶不整冠。”清江南解元、怀远人林介弼题联:“山如图画天然绿;泉饮吾曹分外清。”清末文人施俊玉赠联:“肤寸能为时雨润,名流莫改在荆山。”辛亥志士、怀远人张根仁联语:“几回客兴登楼,最好初夏初晴,羽经细品;此处天然佳境,莫说某山某水,苏子来游。”另一怀远人张成之联曰:“寒流依旧,凭栏看榴炎舒红,乳泉泛白;轮奂崭新,推窗借涂山作画,淮水题诗。”

2014年,怀远一中语文教师、《红楼续本》作者周远望为望淮楼创作了一副中国最长的对联,上下联各817字,共1634字, 这副对联描写了怀远的人文历史,包括大禹治水、和氏献璧、常遇春抗元等历史故事、传说。今节选部分,请您赏析。

上联(节选):

万顷长淮浩浩汤汤,衔遥岑而赴苍莽,送轮月而迫崦嵫;引雉蜃,走螭蛇;拥关隘,扼嵯峨;蜿蜒屈曲,迤逦回环;昼便明晖清梦,夕便静练翳阴;南邻淝浍,北接中原,厥培斯地;东眺富陵,西延秦岭,遂建斯楼。

下联(节选):

八荒飔厉凄凄冷冷,动皂纛以乱穹旻,旋飞云以卷暮雨;啸悲猿,召仪凤;奏角弓,弥琼宇;呼告奔腾,僽僝旖旎;朔则骖露驷霞,晦则桂晕础润;春醒鼠姑,夏惊芍药,俱赖兹山;秋收硕果,冬弆赢粮,皆依兹水。

端坐望淮楼,看五月榴花,吟咏一首明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惟恕游怀远时所著《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品一口茶,再来一首明代诗人张新的《榴花》:“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人已微醉,再吟一首唐朝杜牧的《山石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人已酩酊大醉矣。

时已正午,缓步下山。不远处的怀远县城被山水环绕,一派祥和美好之态。回望荆山,林间青碧处,尤觉树叶婆娑,人影幢幢,恍若众多的诗人还在山间跋涉、赋诗。“花鼓一打连又连,怀远城就在眼前,西山有个白乳泉,卞和洞里出神仙”。一曲《文伞歌》,诉说着怀远和荆山千年的故事。让我们祝福荆山这座古老的名山,怀远这片古老的土地,好乘长风冲巨浪,再添新诗,再谱华章!

新闻推荐

汪溪联合村饮水工程设计通过评审

宁国讯4月25日,宁国市水务局召开《宁国市汪溪联合村管网延伸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专家组和联合村政府代表听取了设计编制单位对该工程主要设计内容的汇报后,与会专家对设计方案建设标准、供水规...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千古行人说荆山 ——古诗词中觅蚌埠之荆山)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