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延安 今日安塞 今日延长 今日延川 今日子长 今日志丹 今日吴起 今日甘泉 今日富县 今日洛川 今日宜川 今日黄龙 今日黄陵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今日甘泉 > 正文

千年文化留遗韵 守艺传承显匠心 记者 彭琛 樊小帅 实习生 肖雯琦

来源:延安日报 2020-08-20 06:24   https://www.yybnet.net/

?甘泉黄酒传承人张军

?甘泉剪纸传承人高英凤

?甘泉唢呐传承人马龙

?香林寺传说传承人白耀双

甘泉,位于延安市中部,因城西南5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而得名,素有“美水之乡”之称。在甘泉的崇山峻岭中,孕育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这背后,是一批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

美水酿出好黄酒

“小时候第一次在道镇亲戚家里喝黄酒的场景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张军回忆称,每年临近年关岁末,父母都会带着我去看望道镇的二叔,那一年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我们坐在热炕头上,热情的二婶儿给我们端来香甜的黄酒,一碗喝下去肚子里暖烘烘的。

家住甘泉县美水街道办姚店村的张军,是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甘泉黄酒制作技艺的传承人,48岁的他已经从事甘泉黄酒制作超过16年,其生产的刺榆黄酒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入口后甘美香醇,和谐丰满,尤其是后味微酸爽口,回味悠长。

甘泉县地处子午岭天然林保护区,林草覆盖率达78%以上,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其中最大河流洛河流长95公里,素有“甘泉美水”之称,洛河两岸川台地10万余亩,特别适宜软硬糜子、红小豆、双青豆等小杂粮农作物生长。“过去在甘泉农村,入了伏之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口大缸,按照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酿制工艺,将粒大颗黄的软糜子与‘老曲’混合,放在炕圪崂进行发酵,等酒熟了之后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张军说。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道镇、下寺湾等乡镇出现酿酒小作坊,改革开放后,除了农家自酿自饮外,一些饭店也自酿自售,直到2004年,年产能5000吨的甘泉刺榆酿造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运营。“从过去家庭式的小作坊到现在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我们既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又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在拓宽市场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张军介绍说。在产品展示区,10余种黄酒呈现在我们眼前。“福道喜宴黄酒是经过我们几十次的尝试,专门生产的一款适用于宴会的黄酒,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聚糖等有机物,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虽然蒸饭、冷却、发酵等过程都可以用机器完成,但是为了提高黄酒品质,张军依然沿用了传统的制曲方法,他说,过去和老师傅学习的酿酒技艺是我最大的财富。

“黄酒酿造工艺环环相扣,每一道程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也使得张军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黄酒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保持

张军最佳的发酵环境,需要每隔两个小时查看一次罐体温度,于是他一晚上需要起来七八回。2015年,张军大胆创新,一改过去人工搅拌降温的方法,采用盘管降温,使得罐体温度得以控制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为接触。“黄酒酿造是一个细致活,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酿造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黄酒口感。”一碗香甜可口的糜子黄酒不仅是张军儿时最难忘的记忆,更是这个时代发展的见证。

从企业负责人到技艺传承人,张军说:“甘泉黄酒见证了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在外的游子总是最挂念那一口甘甜的黄酒。”近几年来,为了能让这种古老的酿造技艺不断发展下去,张军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学徒,目前已培养出鲁杰、张占翔等一批优秀学员。“未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特色非遗经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泉黄酒已经走出陕北,连年参加省农高会、西洽会、全国糖酒会、食品博览会,并多次获奖,使甘泉黄酒的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广。

巧手剪就“写意派”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陕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熟悉陕北剪纸的人都知道: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心有所想,剪则随之,话语间,一幅细腻精巧的剪纸作品便跃然掌心。

39岁的高英凤是甘泉县下寺湾镇柴关山人,她是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泉剪纸传承人。高英凤从小就是个“剪纸迷”,冬闲时,只要村里的巧媳妇们开始剪窗花,她都会围在身边,有次看得实在入迷,天黑了竟然忘记回家。8岁时,高英凤第一次拿起剪刀,照着窗花样子开始学习剪纸。

“那时候,村里大部分妇女都会剪窗花,我天天跟在后面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学会了剪纸。”高英凤说。

陕北剪纸俗称“窗花”,是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艺术,蕴涵着陕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有着鲜明浓烈的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甘泉剪纸,以小巧玲珑著称,剪工细致剔透、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柔中见刚。

“刚开始创作时,我主要以梅兰竹菊为内容,属于文人体裁,剪工较为精细。”高英凤说。

2012年,高英凤有幸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剪纸传承人李季芳老师的关门弟子。在李老师的熏陶和她的勤奋努力下,高英凤得到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每一幅剪纸背后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主题,这仿佛打开了我思想的大门。”高英凤说。回到家里后,她把李老师推介的《陕西剪纸》《安塞剪纸》等书籍读了好几遍,每天花费六七个小时练习剪纸。“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节省红纸,我就用废旧报纸代替,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剪纸带给了我极大的精神满足感。”高英凤回忆道。繁琐的生活没有阻挡住她创作的步伐,反而激发了她更大的热情。

2015年,高英凤应邀参加了第二十二届杨凌农高会。在数百个展位中,高英承人高英凤凤穿着一身陕北兰花花特色服装,红彤彤的剪纸显得格外抢眼。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出发前带去的剪纸作品很快就销售一空。“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剪纸有这么大的市场。”高英凤说。回到甘泉后,高英凤决定自主创业。在亲戚和朋友的支持下,高凤英在银行贷了10万元创业资金,成立了“安塞凤剪民间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第一个商标“凤姐民艺”。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高英凤慢慢还清了贷款,这让她尝到了手工艺品的甜头。

2017年,高英凤回到柴关山村看望年迈的父母,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她顿时感慨万千。“剪纸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为什么不带领大家一起吃上这碗‘剪纸饭’呢?”同年9月,“甘泉元芝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在她的努力下注册成功。“公司一成立,我就举办了贫困及失业妇女初级剪纸培训班,希望能让广大农村妇女掌握民间剪纸技艺,创造增加收入的新渠道。”高英凤说。截至目前,她已免费教授学员1000余人,其中有70多人从事剪纸工作。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高英凤说:“我们要不断开发顺应市场的新产品,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用智慧创新非遗,让非遗引领时尚,带动甘泉剪纸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唢呐吹出陕北情

唢呐,常用于我国民间红白事,作为乐队的领衔乐器,以其高亢明亮的音色、粗犷豪放的曲调深得民众的喜爱,坊间广泛流传着“唢呐一响全剧终”这样一句顺口溜,就是说唢呐演奏起来能与一整个乐队相抗,可谓:唢呐一出,谁与争锋。

在陕北,每逢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奏乐,陕北人无论光景好坏,娶妻生子、寿辰满月、老人出殡都会请人吹唢呐,家住甘泉县城关镇太黄山的马龙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好“吹手”,用他的话说“唢呐里藏着陕北人的情”,他们把陕北人乡情愁苦、欢乐喜庆都吹进声声入耳的唢呐里。

马龙,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传承人。2006年,当时年仅24岁的马龙就被评为了延安市首届农民艺术家,尽管拥有众多“头衔”,但马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吹唢呐的初心,他秉承着陕北文化豪放的特点,不断继承与创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陕北唢呐的普及、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忆中第一次接触到唢呐,是在我十四岁逛庙会时,当唢呐声响起,我就被那高亢激昂的声音吸引住了,那时候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学习唢呐的种子。十九岁时去了榆林子州县拜师学习唢传承人马龙呐。”回想年少时与唢呐的“情缘”,马龙感慨万千,心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初学唢呐时的情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冬,师傅让我一直拿着唢呐,做吹奏的动作,时间一长,手指全部冻僵了。那时候我才十九岁,觉得学唢呐太辛苦了,就和师傅吵着说不学了,想回家。”后来师傅教育我说:“年轻人就得能吃苦,不然以后学什么都学不会。”

“那次对我影响很大,自此以后,练习时间一长,慢慢适应了也就觉得没有那么累了。”从开始学习到第一次参加活动吹奏唢呐,马龙只用了两年时间,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两年,马龙夜以继日,每天练习长达12个小时。

如今,马龙成立了“马龙鼓乐队”,为民间红白事、秧歌会、庙会等进行演奏,每年都有五六十场演出,俨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唢呐班子。乐队共有八人,以唢呐为主,结合笙、鼓、锣、电子琴等乐器演奏。每逢演奏时,马龙都鼓起腮帮子、憋足气,吹到兴起,嘴对天、碗朝上,头朝下、碗对地,仰天长吹,摆身摇头,曲随人动,人随杆摇,高亢浑厚的唢呐声,回响在天地之间……

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与大多数传承人一样,马龙也很担心唢呐技艺的继承,“我之前也带过几个徒弟,但是这门技艺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而且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现在想要学习唢呐的年轻人倒是不少,但大多数人都没办法坚持下来。”

谈及陕北唢呐的学习,马龙说道:“现在好多人学习唢呐都去培训班,完全是按照一套系统教出来的,回来一吹,根本就没有陕北唢呐的味道。”马龙始终认为学习唢呐要经过岁月的磨炼,他坚信只有跟随唢呐老师傅,师傅言传身教,然后自己感悟,这样演绎出来的曲目才是有灵魂的。

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唢呐这门技能,都是民间艺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发展而来的,其艺术性深深扎根于民间,其曲调和曲目都只是大的轮廓,以至于同一首曲子每个人的演奏都各不相同。

目前,马龙仍然在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传承下来,“只要感兴趣、肯学、能吃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教授”。

今后,他还打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大型活动演出,并且专门教授热爱唢呐的朋友,对于马龙而言,唢呐在其一生,了其一身,拿起来,也就再也放不下了……

古寺也有传播人

香林寺,又名弘门寺,位于甘泉县城西北40公里下寺湾镇平村北的奇峰上,背衬群山,前俯洛河。初秋时节的香林寺,苍松柏缘,山花烂漫,鸟语花香。

沿着登山小路拾阶而上,时而暴晒在阳光下,时而穿行在林荫小道中,欣慰的是,随着海拔的升高,风景越来越美了。只见脚下山石千姿百态,身旁古柏苍苍凌空,峭壁崖窑隔户相望。千尺之下卧波藏龙,一马平川,旷野无垠。

据《延安府志》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宋、元、明、清均有重建重修”;文革中遭到破坏,使各类文物古迹荡然无存。1977年至2009年,历经30余年,随着香客们自愿捐资而进行3次大复修后,该寺基本内地恢复原貌。而年过花甲的白耀双,就是自愿捐资者之一。

今年72岁的白耀双,是甘泉县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退休干部,曾荣获全国第三届书香之家称号。年轻时当过教师,任过乡长,每到一处都广受赞誉。这不仅是因为他一贯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更是因为他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2006年,退休后的白耀双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发挥自身热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护和建设香林寺。

“下寺湾镇胡皮头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洛河的对面就是香林寺。”白耀双说,自己是看着香林寺的一草一木长大,对于家乡这一胜景,饱含深情。

接着,白耀双便给记者讲起了香林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有个深不可探的洞,洞内藏着一个凶猛的怪物,每到夕阳西下便出洞,伤害牲灵,咬得路断人稀。一天,来了一位法术高超的道人,降服了妖怪。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法师,在山腰修道观,乡民们时常前来敬香祭奠。若干年后,又来了一位和尚,栖身观内,不久改建为寺,因此山香柏遍野,故取名‘香林寺’。”

为保护和建设好家乡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源,白耀双先后协调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对香林寺进行维修和扩建。先后加宽道路3公里,并新建上山步道、书法碑林、戏台广场、迎宾石门等,让香林寺的面貌得到极大改观。2013年被市文广局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林寺)传承人的同时,也被香林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授予“荣誉会长”。

“新建的山门广场、露天剧院、堑修山门踏步石等,在改观样貌规模和完善寺院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让香林寺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圣地。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书法家采风,完成了16块的墨宝碑,建成了墨宝文化长廊等,在提高香林寺文函的品位,也为甘泉县文化提供了例证。而这一切,白耀双功不可没。”甘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如今,修葺一新的香林寺更加雄伟壮观,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石雕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载体,不仅成了甘泉文明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圣地。

当看到香林寺香客游人不断,香火旺盛,带动了周边村落经济发展和村民的致富时,白耀双高兴地说,“能让古寺重新焕发光芒,我已心满意足了”。

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白耀双积极推动甘泉书画事业发展和搜集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照片。目前,累计收集老照片3000余张,历史跨度100多年,全景式记录甘泉变迁历史。

从修缮香林寺、推动书画事业到搜集老照片,过程是艰辛的,但也为白耀双的“夕阳”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为甘泉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

“如今,我们正在积极地发展寺院品牌效应,开发寺院文物旅游纪念品、寺院碑林书画册、甘泉旅游必备等书刊,与香林寺特色风味食品相结合,搞活旅游景点服务实体。”县文化馆馆馆长王锋介绍道。

县(市、区)域行·走近非遗之甘泉篇

近年来,甘泉县文化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名。

“今年我们修建了甘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包括整理文字、图片收集、征集实物、规划设计展厅、布展等一系列工作。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增强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甘泉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

新闻推荐

景润民:昔日贫困户 今成带头人

●景润民查看黄瓜长势在甘泉县道镇镇南义沟村的蔬菜大棚里,经常能看见一个人的身影,他走路带风,常常是刚解决完这家的蔬...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千年文化留遗韵 守艺传承显匠心 记者 彭琛 樊小帅 实习生 肖雯琦)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