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吴起新闻 > 正文

刷新“颜值”筑芳华 本报记者 高乐 朱佳雨

来源:延安日报 2018-01-15 16:46   https://www.yybnet.net/

在山高涧深的子长县涧峪岔镇重耳村,刘世仁站在自家硷畔上远眺,满眼都是风景:不远处的山上,皑皑白雪“藏”起了或成年或幼年的树木,想必来年又是一番郁郁葱葱的景致,山脚下是一排排干净整齐的平房,越过一条被冰封的小河,可以看到镇上宽阔的柏油马路、现代化的小洋楼,街上有不少村民聚在一起闲话家常。

昔日重耳川,今日涧峪岔。据史料记载,晋文公重耳曾在此流亡避难12年,故因此得名。当时的重耳村山高地薄,干旱少雨,农民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年年巴望着政府的“供应粮”过活。“一到冬春季就刮大风,呼啸而至的风夹着沙砾和黄尘,掠过黄土高原的山川梁峁,天空经常是黄蒙蒙的一片。遇到雨天道路泥泞难走,大伙儿为此吃够了苦头。”刘世仁说,如今那才叫美气,好房子住上了,好日子过上了,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改变了这一切。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由黄变绿的神奇“魔法”刷新了延安“颜值”新高度,昔日漫天黄沙飞舞的场景已成历史。如今的圣地延安,再不复皱纹密布、满面沧桑的模样,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整个山川大地仿佛“返老还童”了一般,变得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绿染荒山,黄土高坡上演岁月奇迹

历史上的延安,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茂密、牛马衔尾”的繁荣富庶之地,后由于战争破坏、移民屯垦、毁林开荒以及传统放牧等原因,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黄土大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过早进入了苍老期,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那沟壑纵横的深刻皱纹,那肆意流淌的浊泪,那久久不肯散去的阵阵风吼,日夜腐蚀着延安人民的心灵。

“下一场大雨流一次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当年的延安,许多耕地都位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上,粮食产量极低。忆起那时的光景,刘世仁不由唏嘘感叹:为了吃饱饭,大伙儿顾不上日晒雨淋,一年到头在几十亩耕地里刨食。常常是清早上山干活,一直干到傍晚,中午就靠家里婆姨娃娃送水送饭。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一家子都吃不饱,村里好多小伙子连婆姨都娶不到。

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延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退耕还林政策传到重耳村时,时任该村村支部书记的刘世仁非常高兴,立马召集村民一块儿议事。重耳村的村民却在公窑里吵成一片,三弟刘世旺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和刘世仁红了脸,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刘世旺怎么也想不明白,庄稼地里不种谷子不种麦,却栽树,树能吃?这是要把大伙往沟里引哩。

刘世仁说,政府一亩地给补160斤粮食,咱风调雨顺的年成里都打不下这么多粮食。万一政府说话不作数怎么办?村民们依旧忧心忡忡。刘世仁拍着大腿说,政府的事情咱说不了,既然大伙都不放心,那我刘世仁先来带这个头。第二天,刘世仁便带着子女和妻子上了山,先后将自家的12亩地都挖坑栽了树。第二年,看到刘世仁如期领到补助粮,大伙儿的心才终于落了地,乐呵呵地扛着镢头上山栽树。这一年,重耳村退耕还林2000余亩。

2013年起,延安开始第二轮退耕还林,两轮退耕还林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圣地生态环境。在无数个“刘世仁”的努力下,延安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点点由黄变绿,满头枯发的“老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少年”,退耕还林政策使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变得生动起来。

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于大多数人而言,多年形成的固有观念在短时间内是极难改变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很多没有来过延安的游客脑海中,延安依然像老歌里唱的那样,“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植被稀少,风沙频发,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地方。然而,如今真正来到延安,却刷新了大家以往的认知。“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延安了,原来这里还是个土山,有棵树也不那么精神,现在看到是郁郁葱葱一大片。”记者在杨家岭旧址采访时,认识了第二次来延安旅游的北京游客史成义,他告诉记者,和十年前来延安时相比,延安如今的“颜值”之高,完全超乎自己的想象。

十九年,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就如刘世旺所说的,树是不能吃的。那退耕还林后,农村吃什么?退耕还林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种几片草,而是要把它当作产业来抓,将其转化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经济优势,把陡坡地、撂荒地、低产地都变成“绿色资本”。

2017年3月30日,天气晴朗、微风拂面,在吴起县吴仓堡镇丈方台村的造林点上,30余名农民正挥舞着铁锹、锄头挖坑育林。其中大部分都是***巩固户,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为吴起大地再添一抹绿色。

“这次我跟着造林确实是太好了,既能绿化环境造福后代,还能赚钱。给的钱不少了,一天下来能挣120元呢。”薛景祥是吴起县街道办南沟村的脱贫巩固户,听说帮忙种树还有钱赚,这么好的事儿当然要来,并且还叫了关系好的亲戚朋友一起做。

从2015年起,吴起县在全县开展生态扶贫模式,把全县的荒山承包给造林公司,造林公司优先吸纳贫困户植树造林,政府再按照成活率对造林公司进行财政补贴,不仅保护了生态,还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吴起县共造林31.6万亩,补植补造20万亩,让4917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在退耕还林实施中,延安大力推广苹果、酥梨、板栗、红枣、核桃等经济林,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如宝塔区、安塞区、洛川县的山地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板栗等。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让农民不只饱了肚子,还挣到了票子。

“退耕还林后,富县的山山峁峁大部分都种上了苹果树,春天绿油油的,秋冬红彤彤的,看着就叫人喜欢。”今年65岁的杨昌元,是富县羊泉镇鹿首村有名的致富示范户。在他的用心经管下,去年他家的苹果1公斤卖8元左右,贴字苹果一个6元到50元不等,为他带来年收入19万余元。在延安,像杨昌元一样靠苹果等生态产业致富增收的农民不在少数,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已占到延安市农业总产值的77%。

19年坚持不辍实施退耕还林,改变的不只是山水,也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存方式,对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延安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争当发展产业的能手,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介绍,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046.45万亩,年均120.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77.46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退耕还林第一市。在诸多绿色产业的支持下,农民收入不仅没有因为退耕还林而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收入从退耕还林前的1356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10568元,增加了9212元,真正实现了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新闻推荐

为他人盗窃原油放哨 一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

本报讯(通讯员冯博记者高乐)在他人实施盗窃原油时为其放哨,却最终被吴起县公安局石油保卫大队成功查获。近日,吴起县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高某已被取保...

吴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刷新“颜值”筑芳华 本报记者 高乐 朱佳雨)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