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米脂新闻 > 正文

白家沟纪事 □邹建国

来源:达州晚报 2019-02-02 10:05   https://www.yybnet.net/

摄影 朱平安

万源白家沟背靠水洋坪,面临佛爷山,是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村。高耸的水洋坪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将白家沟轻轻地搂抱在怀中。从水洋坪的山涧里丛林中浸出一股股清泉汇成清澈的小溪滋润着小山村。溪流对岩壁常年冲刷,留下刀砍斧削般的百米高的悬崖,溪水在悬崖边扭头飞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就是洞子河瀑布。

白家沟地势险要,外面的人要进入沟里必须经过洞子河悬崖旁的一条三百多级台阶的通天梯,否则要翻越水洋坪才能到达。沿梯而上就到了白家沟。沟里有许多小地名,大湾梁、张家梁、王家梁、向家岩、水池湾、新田坝等。白雾缠绕水洋坪山腰,靠山临溪而建的吊楼虚楼,慈竹簇拥着座座农院,溪水绕村潺潺流过,构成一副副山水画卷,一座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村落,一个远离喧嚣,远离世俗繁杂的山沟,就是我心中的“桃花秘境”。

白家沟的房屋多是依山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基。十分讲究朝向,或坐南向北,或坐东向西。分堂屋、转角、小耳间、偏房等房间。每家每户喜建吊脚楼,屋基前低后高,部分房屋悬空出来。房屋为“干栏式”全木结构,底楼作畜舍或搁置农具,楼上住人。楼的四周铺设走廊,屋檐呈鱼尾上翘。整个建筑飞檐翘角,凿龙画凤,雕栏花窗,描红着绿,色彩斑斓。

白家沟人生性豪放,热情好客。沟里的人最爱穿蓝色衣服和扎腰裤,女人斜排母亲装,男人排扣对襟子,稍有点年纪的男女白布裹头。房屋建筑、风俗习惯都与湘西、鄂西土家族相似。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血粑,煮甜酒,炒阴米,熬麻糖等,都是典型的土家族生活特征,每年春节前白家沟人都要置办这些过年货。

白家沟姑娘在出嫁的头天晚上要哭嫁,娘和姐妹要陪着哭,一直要哭到第二天上轿发亲时才算结束。哭的内容大致是父母养大自己如何辛苦、离家后如何思念,会哭是衡量女子贤德的标准,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大打折扣。记得周伯伯的大女儿吉青大姐出嫁时就哭了一天一晚,哭得凄惨之极,宾客为之动容。哭嫁是婚礼的序曲,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戚四坊来送别,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白家沟人待客非常热情,也很讲究。“找烟倒茶”“泡开水”“八大碗”是待客三部曲。客人到家落坐后马上递上旱烟袋,端上老鹰茶。找烟端茶结束后,递上一碗“开水”。白家沟人把醪糟蛋、汤圆、泡阴米都统称为“开水”,明明是满满的情却如此地轻描淡写,把厚重与浓情悄无声息传达给来客。我问为什么给客人送上的“开水”只有一只筷,沟里的人说这是上辈传下来的风俗。我蓦然明白了一只碗一根筷就是白家沟人一心一意的待客之道。

白家沟的“八大碗”实际上是由猪、鸡、鸭肉组成的八碟八碗十六道菜。沟里的人崇尚道家和儒家文化,以“八”为吉利,习惯“八”这个数字,讲究上八仙桌,每桌坐上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八个大碗。“八盘”则是干盘子,猪内脏,豆腐干,点心等荤素搭配。“八大碗”由六荤四素组成。四素:豆腐、木耳、粉条和农家菜蔬。粉蒸肉每碗八块肉,一块肉有筷子长,手指厚,就是很久不知肉味的人吃上一块也感到油腻人。

白家沟的人口中查遍上几代都没有姓白的。或许白家沟曾经与白莲教有关?另一传说或更为离奇,说明朝末年八大王张献忠起事时,率军西进,杀向四川,一路屠城, 尸体填入沟堑,沿路浮尸遮蔽河面,水面人脂油厚达几寸,鱼鳖都不能食。张献忠进入成都后建立大西政权,自封大西皇帝。他最漂亮的第八夫人白素凤厌恶残暴血腥的征战岁月,早存离开之意。一个黄昏,白素凤带着贴身丫环,乘轿匆匆出城。沿唐荔枝道向北,欲回故乡米脂。数日后,途经佛爷山,便在山下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下再没离去。这里后来就叫白家沟。传说很多,却无法考证。白家沟虽没有白姓,但沟里周姓是一大姓,人口占大多数。白家沟的人zou与zhou是分不清楚的,发的一种音,邹与周同姓,因此,白家沟人就自然把我们邹姓当成了本家。

白家沟曾经很闭塞落后,交通不便,从城里到白家沟要翻三座大山两三天的路程。沟内山高林密、野兽出没。玉米成熟的季节,每家每户的男人都要背上火铳,披着蓑衣轮流上山住到生产队玉米地的窝棚里,驱赶野兽,防止野兽祸害粮食。在夏季那些凉风沉醉的夜晚,各个山头上传来的阵阵沉闷梆梆声(很粗的木头挖空后敲击发出的声音)响彻山谷,传到沟底,划破寂静的夜空。

白家沟山林密布,山里最多的野兽就是野猪。野猪性暴戾、凶残,“一猪、二熊、三老虎”,一但惹怒了它,其野性凶残程度是超过熊和老虎的。在白家沟我曾见过被野猪咬掉耳朵和手的村民,附近的村子都发生过许多被野猪致残的事件。因此白家沟家家都有猎枪、户户都喂养着猎狗,男人们个个都是狩猎的高手。

白家沟的冬季很漫长。一到寒冬腊月,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林,忙完农活的白家沟人狩猎季就开始了。清晨,几支狩猎队分不同时间进山,只闻山中猎人们撵脚、跤口的吆喝声、火铳声、猎狗撕裂声、猎物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声震山坳。猎人们打到猎物后,把战利品运至沟底,放好狩猎工具,吹响号角,召集人们聚在一起,立即将猎物剥皮按规矩分肉。第一枪撂倒猎物的人,除了和大家一起平分一份外,还要多得皮和头。在打猎的过程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狗平等,撵山的猎狗也是和人一样平均分肉。

在猎物剥皮分肉前由最有经验的猎手领唱猎歌,然后人们围着猎物转圈,为其超度。猎歌的歌词大意为:猎物啊,猎物,为什么祸害我们的水稻包谷,为什么掏我们的洋芋红苕,为什么吃我们的鸡鸭,为什么啃我们的牛羊,我们只能取你们身上的皮肉……

白家沟有一条自古流传下来的规矩:“沿山打猎、见者有份”。只要在路上遇见猎人们打到野物,或者正分肉时有人路过都会分得一份,分享着猎人们的收获。白家沟有句俗语说,“头年野味分不均,来年野兽无踪影”否则,以后是很难打到猎物的。

山里的野物是上天对白家沟人的馈赠。有一年的腊月,又是一个狩猎季,猎手们祭拜了山神,在沟口布置好了跤位,设计好野猪出逃路线,留下洞子河悬崖上的豁口。再让撵脚者与猎狗上山,两个时辰后从水洋坪丛林中撵出一大群野猪,前堵后撵,这群野猪慌不择路,在头猪的带领下齐刷刷地跳下洞子河,十五条野猪全部摔死在崖下的乱石坳中。白家沟以及附近两个生产队的人聚集一起,忙乎着抬猪、烫猪、分肉。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也到了沟底,分得二十多斤野猪肉。

睿智的白家沟人利用熟悉的地形、野猪的习性,把整个狩猎活动演绎得如此的精彩。一切井然有序,犹如在指挥一场大战役,场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让人不得不赞叹白家沟人的“大智慧”!

白家沟的历史上迎来的第一位人民教师就是我母亲。中国成立不久,大家闺秀的母亲毅然告别了优越的城市生活,背着行囊,随县委的土改工作队,走了整整三天才来到白家沟。母亲曾是地主家的千金大小姐,外出求学,在家出入都是以车轿代步,要翻几座高山,义无反顾地徒步几百里来到穷乡僻壤的白家沟,其艰辛可想而知。母亲的到来开启了白家沟乃至整个乡教育的先河。先后在乡小学、彭家坝、寺坪、石庙子、白家沟、向家岩等地辗转,而时间最长的还是在白家沟。母亲每到一地都是自己建立学校,一个教师,一座学校,教多门课程、多级复式,既是校长又是老师。

母亲对白家沟学生充满着希望。竭尽全力传授文化知识,让这里的人受到教育,摆脱愚昧,创造美好的生活。白家沟每家每户都有她的学生,不少家庭的三代人都教过。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白家沟人是知恩图报的。白家沟把我们视为沟里人。每家每户杀年猪肯定是要请我们去吃“泡汤肉”的,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时期,送粮油和蔬菜接济我们。特别是那些学生每天放学后争先恐后地将我们姊妹背到自己家玩,倍受他们家长的喜爱。即使在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政治高压年代,地主家庭出生的母亲也没受到任何冲击。白家沟人的胸怀像水洋坪大山一样博大。在他们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乡亲们这种爱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尊重、对教师母亲的尊敬。

母亲退休后才离开了白家沟。白家沟的人进城办事都要抽时间专程去看望他们尊敬的郑老师,讲讲白家沟的人和事,在言谈中母亲流露出想要再回白家沟看看,在那里住上一阵子。由于身体原因和交通不便未能成行。母亲直到去世都未能再回到白家沟。再回白家沟是母亲最后的梦,没能再回去是母亲最后的遗憾。母亲的梦和遗憾多少年来一直缠绕在我们姊妹心中挥之不去。为了圆天国里母亲的梦,为了老人家不再遗憾,清明节我们姊妹相约回到了白家沟。

前一天,电话联糸了发小白家沟的“毛娃子”张仕太。电话中得知他现在是白家沟所在村的村支书了。他给我们安排了全天行程:游览名胜马鞍寨风景区,在村“第一家庭”就餐、午餐后回白家沟观光。

现在市里到白家沟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通往沟里的通天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硬化了的公路。沟里的人打通了洞子河旁边的悬崖修了一条进沟的公路。开山的石渣填埋在山谷里,洞子河瀑布没有原来的高度不再壮观。张书记说几年前沟里喻家的小女孩不慎跌下洞子河,除被惊吓外身体安然无恙。

如今,山里生活条件好了,过去泥泞山路也变成了水泥公路,家用电器、电炊一应俱全,但白家沟人依旧习惯用柴火、火儿坑烧饭炒菜,庭院干柴如山。多少年了,无论城市怎样演变,一日三餐饭菜飘香,炊烟袅袅仍然是白家沟一道亮丽的风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离别多年,终于又回到故地,山水依旧,乡亲还是那样亲切。“是郑老师的后人回来了吗?”一句问道,如一股暖流沁入心扉。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的老师、没有忘记老师的后代,似乎随时都在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猎人周荣泰,白家沟里最能干的人,铁匠、木匠、篾匠农活样样皆通,白家沟乃至全乡最著名的猎手;“酸黄瓜”刘兴遥,小时记忆中的兴遥兄是白家沟见过大世面的人,参加过“三线建设”,在他那里知道了许多“外面的故事”,此兄咬文嚼字,之乎者也,酸腐气十足;“大脚”周吉开,身高马大、力量无穷,背二百斤重的谷物快步如飞,脚穿四十五码的解放鞋……

少小识新知,暮年思故人。这次见了可敬可爱的兴遥哥、吉开哥、吉恩哥、吉恩嫂、怀娃子。热情的吉恩嫂子见到我们,立即放下手中活路,忙前忙后地招待我们,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醪糟鸡蛋,一碗“开水”更平添了几分浓浓乡情。还有洪娃子、贵娃子、林娃子、传娃子、兴娃子等许多白家沟的乡亲没能见着,他们离乡背井还在外务工。

有一种情叫乡情,我已经思念了很久。对于白家沟我有许多的感情。这样的情愫刻骨铭心。想到不知何时能再来,心便隐隐作痛。于是便暗自思忖:以后每年回来一次!

新闻推荐

米脂县 15项春节文化活动迎新年

本报讯(靳天龙通讯员刘雄飞)笔者近日从米脂县了解到,为丰富和活跃传统节日文化生活,该县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米脂...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白家沟纪事 □邹建国)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