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绥德新闻 > 正文

榆林:传统年货中的幸福年味 “贫困村的年货来了”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1-22 07:01   https://www.yybnet.net/

刚到正午,太阳高照,张随停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排挂空心挂面。

在米脂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人们正在包装年货。

陈艳芬展示她刚刚做好的新春剪纸。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雷魏添摄

在榆阳区鱼河峁镇田园村的小米茶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制作供应春节市场的小米茶。

本报记者雷魏添

高亢的民歌、欢快的唢呐、精致的剪纸、香甜的小米粥……讲述着黄土地的生动故事,诉说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民俗风情。这是榆林人对于春节最深的记忆。

城里的故事、城里的美景、城里的美食、城里的年货……折射着每一个榆林人对于春节的向往和期盼。

如今,传统年味中透出的不仅有回忆,还有新生。来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一件件年货,正在成为这片土地上群众致富的新希望。

粒粒小米铺就“致富路”

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榆林人来说,小米是他们最喜欢也是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在陕北,小米堪称五谷之首,享有“一米压百行”的尊位。《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人们常说,是陕北的小米哺育了勤劳、善良、淳朴、热情的陕北人。抗日战争时期,陕北的小米便滋养着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和健康保障。一碗陕北的小米粥下肚,黄香柔滑、满口泛香、回味悠长;用小米烹制的黄馍馍、米黄、米茶等,更是逢年过节陕北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品。

1月10日一大早,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柏盖梁村村民李玉珍,掀开了在寒冷的冬夜放了一晚上的酒缸的盖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些都是我自己最近刚酿的米酒,一共有450多公斤。在室外冻上一夜是为了去除酸味,也是整个酿酒过程的最后一步。”说完,李玉珍便连忙招呼乡亲们前来品酒。不一会儿,宽敞的屋子中便挤满了人。李玉珍为所有人都舀上一碗米酒。顿时,小米的香气与酒的酸甜气味便在整个房间中弥漫开来,刺激着每一个人的味蕾。“每年过年前,玉珍都要叫我们来尝酒。喝了玉珍酿的米酒,就知道离过年不远咯。”村里一位老者笑着说。

李玉珍告诉记者:“我酿的米酒除了自家留一些外,其他的都准备卖掉。目前市场上每公斤大概能卖16元,这对我们家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过一个好年了。”

而在邻近的田园村,小米也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黄馍馍配小米茶’是我们这里每年正月十五的必备搭配,过年时人们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就需要一碗清淡的小米茶来滋养身体。”田园村党支部书记田兴军说,“2018年3月,我们村建成了小米茶加工厂,并注册了‘乡梦情’商标。小米茶正成为我们村新的致富渠道。”

走进田园村的小米茶加工厂,工人正在忙碌地进行着碾压、过筛、翻炒、装袋、封口等工序。田兴军说:“我们的‘乡梦情’小米茶纯手工制作,采用石碾碾压,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粉质细腻、口感光滑,富含铁和磷等微量元素,烹制出的小米茶更是香气四溢。”

“我们村上的小米茶已初步形成规模,当初入股时的钱都是帮扶干部替我们出的,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勤俭持家,争取早日脱贫。”田园村贫困群众马成祥激动地说。

“艺术之家”的幸福传承

贴窗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在榆林,新春佳节来临之时,贴窗花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活动。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鱼虫……窗花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夸张手法,将祥物吉事、美好愿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在绥德县田庄镇田庄村陈艳芬的家中,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屋里却早已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窗花。“我们家是剪纸世家,我母亲郝国兰是陕西省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剪纸,如今我的子女也都非常喜欢剪纸。在陕北,过年贴窗花是一个绝对不能少的风俗。最近窗花的需求量很大,许多人都上门来买呢!”已经年过花甲的陈艳芬开心地说,“剪纸是一种语言符号,代表着祝福和祝愿,所有的剪纸都有着独特的寓意。你看这个意思是‘喜上眉梢’,那个是‘富贵花开’。”

而在另一间屋子,陈艳芬的丈夫胡宝成正研究着他自己的爱好。只见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面花摆满了整间屋子。“我们老两口各有各的爱好,这面花也是我们绥德人过年必备的一样年货。”胡宝成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他亲手做的面花,“这个兔子形状的面花,叫‘来年跳兔兔’,小孩子吃了这个面花,来年就会像兔子一样活蹦乱跳,身体健康。”

靠手艺赚了钱后,胡宝成夫妇还不忘帮扶村上的其他贫困群众。2015年,老两口成立了绥德县艳芬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村里人致富。“我们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让村里的老人也有钱可挣,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有10多名成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我们教他们剪纸、做面花,现在他们基本上每人每年都有4000元的收入,这对很多干不了重活的老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胡宝成说。

2018年年初,闲不下来的胡宝成夫妇还在绥德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来到义合镇薛家渠村开展结对帮扶,用手艺帮助留守妇女摆脱贫困。“在我们的培训下,好多贫困户妇女都学会了剪纸和面花技艺。每天剪上一幅剪纸,捏上五六串面花,便可收入几十元。边学边致富,坐在家里就能安安稳稳挣钱,她们都高兴得很。”陈艳芬说。

空心挂面圆了“小康梦”

1月15日中午,太阳高悬。在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楞村的沟壑间,许许多多排挂整齐的手工空心挂面如同精美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照下雪白发亮,犹如一条条银丝呈现在人们面前,颇为引人注目。

制作空心挂面一直以来都是张家山镇的传统手艺。据当地人介绍,这一手工技艺传承已久,至今约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张家山空心挂面“茎直中通,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所谓“茎直中通”就是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空心挂面亦由此得名。因张家山手工挂面用优质面粉加工,其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再配以陕北羔羊肉、鸡汤、肉汤等,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故有“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之评价。

走进村民张随停家的院子,他一边排挂挂面一边对记者说:“挂面做起来很不容易,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然后进行和面、揉面、切面条、搓大条、搓小条、上筷子、分面、梳面(拉面)、上架、上下分面、晾干下架、切面包装,整整12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

如今,空心挂面对于张家山人来说,不仅是一份传承,也是一份事业。2014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张家山空心挂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学做挂面,但是那时候家里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挂面。10多年前,留守的老人、孩子和几孔破旧的老窑洞,就是高家楞村的真实写照,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今年57岁的张捻军回忆着这些年来身边的变化,“现在,因为做挂面,高家楞村着实火了。我们全家靠做挂面,每年能挣10万元左右。尤其是每年过年前这段时间,挂面供不应求,天天都忙不过来。”

张建清是《舌尖上的中国2》张家山挂面代表人物“张爷爷”张世新的儿子。2014年,借着《舌尖上的中国2》带来的热度,张建清成立了张世新手工空心挂面有限公司,他与许多村民合作,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村民手中卖不完的手工挂面,经过包装后着力打造高端化、品牌化的挂面产品。

“挂面人家笑盈盈,从早到晚忙不停;你呀我呀都在干,空心挂面传美名。挂面产业富了民,精准脱贫来实行;做了挂面脱了贫,小康路上真高兴。”正如这首张家山民谣唱的那样,依靠挂面产业,这里的村民如今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件件富有地域特色的年货,一个个贫困群众喜上眉梢的笑脸,展示着榆林脱贫攻坚的成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市99%的贫困村有了村集体经济;新建“三变”改革示范村达209个,年度计划退出的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远程电教+电商”等模式得到积极推广……2018年,榆林市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市初步实现4.45万户11.69万人脱贫。

“这一年,我们在产业扶贫方面,覆盖贫困人口28.32万人。成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万个,3.12万户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建立了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62个,新增山地苹果11.9万亩。转移就业贫困人口1.49万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榆林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欣喜地说。

2018年,榆林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幸福扶贫、光荣脱贫”的理念,把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终极评判。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体现在收入的增长、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体现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政策落实前后的差异、帮扶成效的满意度。

年关将至,榆林人脸上灿烂的笑容,诠释着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新的一年,他们将向着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懈奋斗。

采访手记

感受榆林年货背后的故事雷魏添

春节将至,尽管如今许多地方的年味已没有那么浓烈,但走进榆林的多个村镇,记者看到的依然是散发着榆林当地特色的别样年味。此次采访,也让记者体验了一次未曾经历过的“榆林年”。

此行的第一站是榆阳区的鱼河峁镇。尽管离榆林市区并不远,但这里的人却多了几分质朴和纯真。刚酿好米酒的李玉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邀请乡亲们一起来品酒,邻里们坐在一起,聊天品酒,展望新一年的产业发展,这难道不就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年味”吗?

吴堡县高家楞村是家喻户晓的“中国挂面村”。在这里,几乎家家都做挂面,每逢正午太阳最强烈的时候,村民们便纷纷在自家院里排挂挂面,站在远处眺望,场面非常壮观。听村里老人讲,这里曾是一个一贫如洗的贫困村,而挂面一直都是支柱产业,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对于高家楞村的人们来说,挂挂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高家楞村如今变富了,但多少年来手工挂面却从来没有变,变的是村民的思维。他们依靠电商、合作社等模式,让传统的挂面彻底改变了他们过去的贫穷生活。而说起制作挂面,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陕北寒冷的天气里,凌晨3时就要起床和面,整整一天,历时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挂面的制作。如今,高家楞村绝大多数做挂面的人家年均收入至少5万元。

而在绥德县的田庄村,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缺乏年轻劳动力、没有支柱产业的村子,却用艺术改变了过去的贫穷生活。说这里是个“艺术村”,一点也不为过。在胡宝成夫妇的带领下,村里的老人在安享晚年生活的同时,动起双手,剪剪窗花、做做面花,既多了一份事业,也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勤劳,是记者在这次采访中对榆林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他们不甘于贫穷,始终在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不一样的“榆林年”。透过那一件件年货,记者看到了这里的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正是他们不畏严寒、不惧困苦、坚持不懈的奋斗,才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美好新年。

新闻推荐

田轮澍同志逝世

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田轮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3日5时50分逝世,享年75岁。田轮澍同志系陕西绥德人,1944年9月...

绥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榆林:传统年货中的幸福年味 “贫困村的年货来了”系列报道之二)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