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平
8月7日,记者和汶川县克枯乡副乡长晏学明一起,冒雨赶到地处海拔1800—2300米高半山区的克枯乡大寺村。虽然下着绵绵细雨,但村里不见一管旱烟、一桌麻将的雨天清闲,处处都是火热的劳动场面。
能否脱贫 发展产业是关键
当天的雨虽然强度不大,却有股不休的韧劲,像要把大地泡透。进村后,记者碰到村民王俊一家,从老婆婆到年轻人,顾不上穿避雨护具,正往村口搬运着一箱箱包装好的蔬菜,准备装车送到成都超市。
“下雨还要送蔬菜啊?”记者问。“人家老板都不嫌辛苦地赶过来了,你说等得等不得?”王俊说。
“进入8月就一直在下雨,雨停要干活,下雨还是要干活。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产业,大家都很珍惜。”晏学明告诉记者,汶川县70%的耕地在高半山村,长期以来因气候、交通等原因,农业产业发展乏力。大寺村更是典型代表,世代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靠天吃饭,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叫“磨骨头、养肠子”。以前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给每人发几十块钱的春冬荒救济款,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大量耕地被抛荒。
“其他地方的山村,很多是地块狭窄、瘠薄、高寒,而汶川的高半山并非如此。以大寺村为例,342人有耕地1600多亩,人均耕地较多,且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强,有利于糖分等营养物质的积累。”晏学明说,能否脱贫取决于产业能否发展起来,而这需要契机和引导。
巩固根基 规划庄园经济
2006年,返乡创业的村民杨志文看到附近茂县的李子卖得那么好,禁不住心动。“为啥人家种得,我们种不得?”7日,站在硕果累累即将上市的李子树下,杨志文向记者讲述他的创业经历:“我在2007年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带领群众全部种上李子。在未挂果前,村民在树下栽种的蔬菜收入归村民所有。如今,李子进入丰产期,亩产两三千斤,按收购价3元/斤来算,每亩产值超过6000元。”“从0到1,比从1到10更难。以前没人相信大寺村能种出果树,现在李子种成功了,让大伙心思更活泛,蔬菜、中药材、生态猪等产业应运而生。”杨志文说,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1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与村“两委”共同打造了200亩蓝莓基地,政府提供种苗、合作社出技术、村组出土地,收益按比例分红。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送温暖。本报讯3月1日,汶川县红十字会深入“结亲连心”活动点威州镇万村、绵虒镇和平村,开展机关干部与特困户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工作人员先后来到威州镇万村贫困户蒲兴芝老人、绵虒镇和平村王...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