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严
寿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兴盛于隋唐,尽管存世时间只有400年左右,但对我国瓷器产业的发展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振兴寿州窑,有一个人用了几十年时间来实现这个愿望,让失传千百年的寿州窑重放异彩,他就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寿州窑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崔怀伦。
对于一件瓷器来说,一块小小的瓷片不能完整地展现它的美,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块小小的瓷片却能成为改变他一生的契机。
这个人就是崔怀伦。11月25日,他的非遗工作室里,在其叙述下,一条寻梦之路展现在记者眼前。
1956年,崔怀伦出生于上窑镇的一户普通农家,上窑是寿州窑遗址所在地,田间地头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上呈现的黄色釉彩让儿时的崔怀伦很是着迷,内心有了一个长大振兴寿州窑的小想法。
1976年,崔怀伦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三年,被淮南市科委破格吸收。1994年,他却放弃了铁饭碗,辗转义乌、宜兴等地,开始自己的寻梦之路。2004年,在外打拼十几年的崔怀伦带着资金和制陶手艺回到了淮南,成立了寿州窑研究所。
古窑址留下的小瓷片让崔怀伦从小有了振兴寿州窑的愿望,而窑河边的黑色小石子让他找回了技艺。
寿州窑的标志就是高温纯正黄釉,在研制这一工艺时,崔怀伦历经多次失败。2007年夏天,崔怀伦突发其想,把窑河边一种黑色的小石子加到釉水配比中。经过数次试验,崔怀伦终于确定烧制寿州窑黄釉的具体数据,找回了这门手艺。2008年春天,寿州窑瓷器终于烧制成功。
寿州窑烧制成功后,崔怀伦却并没有因此满足,而认为一个真正的传承人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技艺中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传承、有创新、有市场,才能可持续发展,让寿州窑重现过去的辉煌。秉承着这个理念,崔怀伦制定出一整套发展措施,先是研究技艺,复制作品,再改进寿州窑的工艺,找市场、找人才,建厂房。多年来,他恢复研制了千余件器皿,作品也不断获得大奖,还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寿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采访结束时,崔怀伦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又研制出一批新的寿州窑日用品,这次的黄釉彩将比以往的更靓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寿州窑瓷器走入寻常百姓家。
新闻推荐
■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这么大的公司,拖了好几百人三个月工资,工人日子不好过。”近日,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正...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