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被外界认为是最危险的地方。它长什么样?防护有多严密?医护人员在里面是怎么工作的?2月20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医院之一、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跟随该院新冠肺炎救治重症组组长、主任医师杨田军一起走进重症隔离病房(下称“ICU”),用镜头记录医护人员奋勇战“疫”的点点滴滴。
11道防护,穿戴花费半个多小时
“进隔离区采访,安全防护最重要,不能有一丝疏忽大意。”为了记者进入ICU采访安全顺利,医院专门安排负责感控的王护士长就如何穿脱防护服等注意事项,对记者进行了“业务培训”。在王护士长的建议下,记者用保鲜膜把照相机严严实实地包裹了两层。
上午8点多,在感控护士苏钰的帮助下,记者穿上隔离衣、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两层手套,以及护目镜、鞋套、帽子等装备,准备进入ICU。从头武装到脚,记者数了一下,总共有11道防护。虽然前一天已经培训过一次,但是穿戴完毕,还是花费了半个多小时。
身着厚厚的防护服,记者在病房里待了十来分钟,就感觉出了一身汗,防护面罩也有些起雾。而医护人员几乎脚步不停,更容易出汗。“这样一套防护服,医生护士们要穿五六个小时,这期间不能喝水、上厕所、擦汗。如果面罩起雾了,就到窗口吹吹冷风。”苏钰说。
采咽拭子,医生让记者离远一些
走进隔离病区,记者发现这里被划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每两个区域间还设置了缓冲区,用于消毒。每深入一个区域,防护措施就升级一次。
在这里,医生护士就是“密切接触患者”,风险不言而喻。由于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他们和患者沟通时都要凑近一些,或者提高嗓门。记者注意到,一些新冠肺炎患者能自行起卧,而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需要护士照顾。
由于ICU不能随便进出,护士站的护士会通过对讲机和外面的医生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这不是演习,这是真枪实弹的‘战场’!从总院过来增援到今天为止,整整14天了,一直没有回家。”作为救治重症组组长,杨田军每天都要进出ICU“你不要进来,我要给病人采集咽拭子,这是最危险的。”
上午9点半,杨田军要给一位老人采集咽拭子,见记者紧跟着要进入病房,他转身让记者离远一些,站在走廊里。“一般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开始采集咽拭子进行检测,检测几次,如果都转阴,就可以转出去了。”他说。
一起加油,期待早一天结束战斗
ICU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病人,今年92岁,他是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老爷子,想不想回家,我们一起加油!”为了让老人能听清楚自己的话,杨田军提高了嗓门。看到医生在和自己说话,老人动了动绑着束带的手示意,杨田军则竖起大拇指,给老人点了个赞。
“老人本身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入院以来经过治疗,情况有所好转。”杨田军说,老人刚来的时候因恐惧不配合治疗,手乱动想拔掉身上的管子,“这可以理解,老人90多岁了,每天醒来看到医生护士穿得跟怪兽一样,肯定很害怕,经过我们进行心理疏导,现在明显好了很多。”
“这里是全省各地送来的重症患者,最多时有28人,所有病房和床位都住满了,其中还有几位是八九十岁又有多种基础病的危重患者,压力可想而知。”杨田军说,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现在病区患者的病情都很稳定,也没有新增病例,“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们都期待最后一位患者早日出院,结束战斗!”
记者离开ICU时,已是下午1点多,不少医生护士还没顾得上吃饭。
方萍姚自勤张劲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王从启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23日从商务部了解到,商务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