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尺讲台教了一辈子书的68岁的周振华老人,病重时签下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身后自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学研究,并决定捐出所有有用的器官,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夙愿,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改变农村人的传统思想。(《安庆晚报》5月13日)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后的遗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人死后的归宿有三个地方:一是入土为安,二是骨灰海葬等,三是捐献遗体或器官。一直以来,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家人们都希望逝者能够保持身体的完整,一般无法理解和接受逝后还要被“开刀”、“分家”等事情。
捐献遗体需要莫大的勇气,而集结这种力量的,不仅仅是观念的更新,更是世俗和亲情的超越。周振华老人作出遗体捐献的决定,这不仅是其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冰心先生所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周振华老人自愿捐献遗体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它既传递了人间真善美的正能量,更诠释了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境界,让我们为之感动。
捐赠遗体,意味着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完结之后,仍然可以为活着的人们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如果因此而实现了医学技术的突破、拯救了另一个陌生人,这不仅能让逝者的家属得到莫大的安慰、亲情的寄托,更有利于解剖科学和医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首月情况综述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