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波是颍州区农技中心的一名植保员。1987年从安庆农校毕业后,他一直在基层植保站工作,一干就是26年。记者在颍州区王店镇宁小种植示范基地见到董金波时,他正在地里忙活着。
一身粘满植物浆汁的防护服,一双糊满泥巴的旧皮鞋,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颍州区农村的植保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约有一百五十天在地里。回到家里,就像一个刚干完庄稼活的老农。爱人还经常笑话我,一年四季在农村跑,没见你收获一把粮食。”董金波说。
辛勤付出为丰收
植保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种植户科学种田,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和耕地的亲密程度。
“在地里就是种庄稼的农民,在研究所里就是高级农艺师,一年四季脚底都沾满泥土,指甲缝里的泥怎么也抠不干净。这就是植保员的生活。”董金波说,“我的单位在市区,工作的地方却在农村。单位的车紧张,没有车就搭农村公交。这种工作每周至少下乡一次,交通不便的地方一般都是步行。”
工作26年来,董金波跑遍了颍州区九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所有自然村,不仅种粮大户认识他,就连当地的村民也非常熟悉他。中午没有地方吃饭,他就用随身携带的方便面充饥。晚上回家晚了,走在路上,他说还有点归隐田园的感觉。
高温更需植保员
孙永磊是王店镇的种粮大户,去年秋季,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了2600亩耕地。颍州区植保站不但为他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工人防治病虫害。
“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最担心的就是病虫害,小麦、玉米、大豆要想高产,农业技术一定要跟上。从测土配方、选种、施肥、播种到防治病虫害,哪一步都离不开农技人员的指导。”孙永磊说。
今年夏季,高温持续时间较往年长二十天左右,这一时期也正是麦茬玉米的授粉期。在室外温度高于40摄氏度的情况下,玉米花丝特别容易脱水死亡。这一时期,也是第二代棉铃虫和玉米螟的繁殖期,农业害虫和高温干旱威胁着当地大面积的玉米和大豆。
那段时间,董金波和植保站的技术人员深入颍州区九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不分白天黑夜地指导当地群众抗旱保苗、防治病虫害。在种粮大户、普通农户和植保员的共同努力下,颍州区30万亩玉米、6万亩大豆和12万亩蔬果安全度过了夏季病虫害高发期,获得了丰收成果。
新闻推荐
景德镇“碰瓷”之旅10月20日,听闻景德镇国际瓷器博览会已经正式召开,我这个以“打艺术酱油”为职业的闲人顿时坐不住了,在花香同志的“怂恿”下又拖上水晶姐和陈陵姐临时组成景德镇“碰瓷”四人组,浩...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