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时白林,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先后创作《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黄梅戏电影、舞台剧音乐作品共计79部,出版黄梅戏音乐著作多部。荣获“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星光奖等。
1981年的时候,我主持全省的戏曲音乐创作会议。那时文革刚结束没多久,大家都在探讨文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在这个会上,去了将近30位搞作曲和教学的同志。会开了5天,快散了,安庆的同志说,一块来的还有个小女孩,请她给大家唱一段吧。于是就听她唱,《女驸马》“春风送暖到襄阳”那一段,也就不过5分钟左右,很短,哎呀,当时我一听,特别感动,因为这一段光是唱,把音色音量音准唱好,不难,她能把感情唱进去。大家听了,也说确实好。当时小女孩只有十二三岁,所以我印象特别深。我就跟省文化厅提出来,说这个孩子我想要,让她进省艺校学习。结果被安庆黄梅戏剧团捷足先登,把人抢去了。
没几年,她拍了电视剧《郑小娇》,在全国都红了,那时她也还十几岁。那时,我算是知道了韩再芬。
和韩再芬第一次合作,是电视连续剧《天仙配》,四集,我负责作曲。《天仙配》毕竟是传统经典,有严凤英摆在那儿,很难超越。不过,韩再芬在《郑小娇》上有她的厉害之处。
再后来,就是《徽州女人》,这个剧本是韩再芬创意的,策划也是她,有四个人参与作曲,陈儒天,是国家一级作曲,他负责唱腔;配器这块,有董为杰、董润淮、尚延文,都很厉害。剧中的那些描写性音乐,不是这些音乐学院出来的人,写不出来。目前为止,从内地演到海外,反响相当热烈。这次他们来巡演,我又去看了这部戏,中间还哭了两次。过去有句话说:娱人者易,感人者难,传世者更难。我觉得《徽州女人》是可以传世的,至少具备了传世的条件。
她这十年,或者说“再芬黄梅”这十年,最难得的一直在抓创作。“徽州三部曲”,《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已经出来了,《走出徽州》正在创作,已经到了第四稿了。她抓原创,不一定每个戏都很成功,但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这是一种创新的勇气,不能总演别人的戏,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在创作上,“再芬黄梅”非常注重品质,寻找最优秀的人来参与,为此哪怕付出再多也愿意。《徽州女人》的导演、编剧、配器、作曲等,都是一流的。戏曲演出能上个五成座就不得了,《徽州女人》一开演,上座率都是八成九成,甚至满场。
那些年,她拍电视和电影,像《孟丽君》、《桃花扇》、《天仙配》、《郑小娇》、《徽商情缘》,拍了不少,但她的根还是在舞台上,她非常执着地热爱舞台艺术。她主演的话剧《白门柳》公演后,北京来调她,她不去,她就死心塌地地要搞黄梅戏,她和常香玉一样,心里只有戏,戏比天大。
她还做了一件大事,成立了“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她来和我商量,我说你放心,我一定参加,而且尽心尽力帮你。她说你得当传承委主任,我说我年纪大了,做事行,主任就不当了。她说不行,你来当主任,我心里才踏实。我就当了。
传承委员会它不是虚的,不是成立起来摆在那儿,而是真干事,她在安庆开了个(再芬黄梅)公馆,让年轻一拨演员演出,每周都演。她把我找去,让我在公馆里给年轻演员们讲讲黄梅戏的发展史。那是传承委的第一件活儿,我讲了三个半小时,先讲中国戏曲,后半场专门讲黄梅戏。韩再芬把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职业学院、电视台记者、剧院里的老中青演员们都叫来,一起听。
我一再跟韩再芬说,你演得好不好,专家说了不算,领导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观众。任何时候,都要将观众放在首位。《徽州女人》有一次要到北京去演出,当时有不少人说这戏不像黄梅戏,批评她。她来跟我说,我说,这个戏既是唱的黄梅戏,又不全是,因为它有黄梅戏的特色,但又有新的东西进去,符合时代特色。她听了,让我写篇文章,我就写了,发在《人民音乐》杂志上,标题叫“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那次在北京演完后,请了一些专家教授来讨论,结果他们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再芬黄梅”十年寄语:
目前看,“再芬黄梅”欣欣向荣,生气蓬勃,令人欣喜,原因就在于韩再芬这个人执着,这么热爱黄梅戏艺术,愿意终身奉献。今后,继承者如果都能像她一样,能保持这种精神,那么黄梅戏肯定还会向前发展。但如果继承者不如她这么热爱,那前景就会有些黯然。我衷心希望“再芬黄梅”、黄梅戏艺术能够一直繁荣下去。
新闻推荐
一座城,沸腾!瑶海百万人潮家具城引爆省城家具比价热卖——合肥瑶海家具世界2015中国好家具“消费首选”近千品牌比价年会
合肥瑶海家具世界2015中国好家具“消费首选”近千品牌比价年会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