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宣部国家统编教材 《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等学术职务。长期致力于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近三十年来,整个戏曲界每况愈下,每年都有一些剧种消亡,几乎所有的国有剧团几乎都在亏本经营,艰难地支撑着。如果不是财政出钱来保护与传承这些“遗产”,绝大多数剧种与剧团都维持不到现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戏曲人所做的戏曲不吻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让人无法获得“美”的享受。
而“再芬黄梅”却不一样,他们所做的剧目,大多数能够得到观众的赞赏,有着不俗的票房,他们基本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出来养活自己,将艺术与票房结合的这么好,在今日,无疑是一个奇迹。
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演戏的出发点是为了最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为了少数文人的审美口味,更不是为了得奖。
自从本世纪初,我关注“再芬黄梅”以来,他们的每一部戏,我几乎都看过,切身地感受到普通观众对他们剧目的热爱。什么叫接地气?这就是接地气。其实做起来也并不困难,只要你将“心”放在大众的身上就行了,表现他们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他们就会接纳你,其心弦就能让你拨动。与“再芬黄梅”相反的是,一些剧团总是将笑脸对着领导,对着所谓的评奖专家,眼睛看着国家的钱袋子,这样做,怎么会有前途呢?怎么能振兴戏曲呢?说得难听一点,是用“嗟来之食”混日子。
“再芬黄梅”还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非常好。戏曲艺术是真正的民族的戏剧艺术,是我们民族花了千百年的时间用自己的文化营养培育出来的艺术之花,它表现的思想内容、它的声腔音乐、它的表演程式等等,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又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为民众欢迎的,所以,我们应以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当然,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却需要功力与智慧。“再芬黄梅”的领军人物韩再芬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极具功力与智慧。其成功的经验为:多继承,少新创。他们一年演出三四百部剧目,大多数还是《天仙配》、《女驸马》、《五女拜寿》、《小辞店》等,新创剧目仅占全部演出剧目的20%左右。同时,他们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即使演出的是传统剧目,也不是场场演出一个样,而是力求每场演出都能有所改进;而新编排的剧目其创新的尺度要保持黄梅戏的艺术韵味,让观众认可它们还是正宗的黄梅戏,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徽州女人》,还是近年来问世的《徽州往事》,无不如此。
这么多年来,韩再芬从没有离开过安庆,一直坚守着故土,这很难得。安庆乃至整个安徽是黄梅戏的发祥地,拥有大量忠实的观众,这一方水土是黄梅戏的根据地,“再芬黄梅”的演出活动大多数是在这块热土上,它为这里的父老乡亲提供精神大餐。但若总是固守着根据地,就不能向安徽之外的地方亮出这一张金光灿灿的艺术名片,外界便不能通过这一窗口,了解安徽人民的艺术天赋、浪漫情怀与风土人情,更不能扩展黄梅戏的观众群体。因此,“再芬黄梅”在满足根据地人民的艺术需要之外,不时地到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省市,甚至到台湾、香港等地演出。今日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始终处于全国五大剧种的行列之中,与“再芬黄梅”不断地带着上乘剧目冲州撞府有关;全国各地有着数以万计的黄梅戏的拥趸与韩再芬的粉丝,与韩再芬经常和四面八方的观众亲密接触有关。
“再芬黄梅”十年寄语:
因为有韩再芬这样将生命和黄梅戏融合在一起的人来领导,这十年“再芬黄梅”的步伐还是稳健的。如今,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地方政府更将黄梅戏视作重要文化事项,她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新闻推荐
采访/胡竹峰(上接A07版)用事实来说话橙周刊(以下简称橙):韩老师你好,见到你很高兴。当年看你的戏听你的歌,如今那个古典美女在我眼前了,很有意思。这么多年,我觉得你做戏也是做人,有一份恳切在里面...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