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艾伦·图灵发明了计算机之后,电脑时代呼啸而来,各行各业都使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一些出匠人的领域,比如建筑业等等,大量的手工设计,被电脑取代。手艺人,日渐衰微。
然而,依然有一批手艺人在坚守。在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连接越发紧密,手艺人们不仅要专注把事情做好,更要擅长连接他人并营销自己。
一分钟包5个粽子原来有“秘密武器”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年端午前夕,陈理群奶奶和儿媳妇孙立业就忙活开了,3万多个粽子将在她俩的手里诞生。
6月1日大清早,婆媳俩已经开工,一大盆糯米,两人分坐在盆的两头,只见他们把粽叶按约60度角一折,再把尾巴折过去围成漏斗状,向“漏斗”里填入泡好的米,然后迅速用线缠好,放进边上的网兜里。
做粽子这手艺还要从1992年说起,当时陈理群家来了几位嘉兴的租客,在合肥解放电影院附近卖粽子,他们没干几年后来走了,但把手艺和家伙都丢给了陈理群。后来,儿媳妇孙立业跟着婆婆学粽子,“她手特别巧,悟性高,看两个小时就会了。”
孙立业手脚利落,包起粽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分钟大概能做四五个,央视报道五芳斋的工人一分钟最多做6个,但没我老婆做得标准。”孙立业的老公说。她包的粽子,形状、大小、重量肉眼是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去年,端午前粽子根本不够卖,顾客最后直接把生的拎回家。“街道喊我去参加包粽子比赛,我都没抽开身。”今年,婆媳俩计划两个月时间做3万多个粽子。孙立业还特别“武装”了一下,“你看,我去贴了假指甲。”她把手摊出来,“包粽子太伤手了,年年指甲都裂掉,不能干活了,今年我到美甲店去做指甲,就是贴上塑料的甲片,人家听我是要包粽子,都觉得好笑。”
在装糯米的大盆边,还粘着一个“秘密武器”,仔细一看是一个立着的小刀片,用来把缠粽子的线割断。“不要把剪刀拿起、剪断、放下,省时间啊。”
婆媳俩在庐阳区金谷园菜市场已经卖了8年的粽子,他们家的主业是副食销售,但粽子似乎更加出名。因为小菜市并不出名,平时人流少,买粽子的都是老顾客。“我们从来没打过广告,也没有品牌商标,都是熟人找上门的。”陈理群说。
其实,做粽子并不难,但要受欢迎就必须做好。孙立业用“实在”两个字来形容自家的手工粽子。首先,要用好的原材料,“我们的蛋黄都是自家腌制的,从不买加工好的成品。使用的纯糯米,一级的蜜枣、黑猪肉和品牌的调料。”其次分量要实在。
名声在外,也有批发商找到他们,说要进超市,搞网络代购,婆媳俩没同意。“一来我们也做不了那么多;二来中间商转手,会影响保鲜度,免得最后砸了自己的招牌。”陈理群始终坚持自己做和自己卖,“要的多做得不够宁愿不卖。”
婆媳俩有一些在坚持,有一些为了适应市场也在慢慢改变。“我们的粽子都是没有防腐剂的,煮好后保存时间短,但现在我们也引进了真空包装,可以当场包装,有的老顾客带到外地,能多放几天。”今年,粽子的一大改变就是把鲜肉粽的口味调淡了,“现在人追求健康饮食,不吃太咸,我们也要跟着市场走,顾客反映都很好。” 记者郑茹
合肥裁缝 卖数据给制衣企业
几年前,裁缝陈志坚在街上偶遇大师姐时,大师姐已经是合肥一家知名餐厅的领班。当年陈志坚学艺的时候,大师姐是那一拨人中技艺最超群的。仔细一算,曾经的同行,如今走的走,转的转,坚守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
不知不觉,陈志坚在青阳路上的“绿袖子”裁缝店已经开了16年。这已经算是整条青阳路上最老的一家店铺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围在裁布机和打边机的四周,依稀令人想起从前。
上个世纪80年代,省城安庆路有着“裁缝一条街”的称号。“当年,合肥的裁缝店几乎都集中在城隍庙一代。那个时候依然是‘三年学徒\’制,你想去做工学艺,头一年还要倒给师父伙食钱。”陈志坚回忆。彼时,也已经是整个裁缝行业的黄昏,陈志坚出师的时候,连师父都转行了。陈志坚说:自己能坚持下来,“好就好在稀里糊涂”。
2003年过年前,陈志坚关掉店铺,想去北京进修,看一看行业的未来。走的时候,他已经托付朋友来年把店面退了。他在北京服装学院呆了一段时间,却并没有找到答案:“学校里的东西太过高冷,那是跟时尚界沾边的;除了北京,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空间。”
陈只想做一个有自己小世界的手艺人。而在北京,他的未来可能只是整个时尚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他回到合肥,重开“绿袖子”。
然而,整个裁缝行业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淘宝兴起之后,基本上只要你想找,你能想到的所有款式都能在网上找到,最关键的是,它们还很便宜。”
生存是个问题。 16年间,绿袖子的房租涨了整整十倍,而他的裁缝店目前最重要的业务已经从“替人做衣服”转为“替人改衣服”,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淘宝上买错的衣服”;而他的另一项业务就是为公司或者团体提供“量体”服务,卖数据给大型制衣企业。
这符合陈志坚对行业的判断:裁缝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由手工业向服务业转变。他甚至认为:起码在合肥这样的城市,裁缝作为手艺人存在的基础已经坍塌。
“凡是手艺,都要不断地在实践中锤炼,你没有做过西装,没有做过大衣,就不会有体会。而在合肥,提供给裁缝练手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事实上,一个传统的、合格的、作为手艺人的裁缝已经很难被培养出来了。”陈志坚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面对未来,陈志坚依然看不清楚。他看电影《百鸟朝凤》,这部受到追捧的文艺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也在视频网站上看各种手工艺的“秀”,一个皮匠全程直播了他的工艺全过程,在一个下午就可以靠网友打赏收入数千元。“身处我们这个时代,即便是工匠也需要一点娱乐精神。” 记者梁巍
旗袍“师傅”推广旗袍成立模特队
2015年6月,旗袍“师傅”傅婉蓉成立了一支模特队。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五十岁的模特队,刚成立时三十多人,全部是傅婉蓉旗袍店的资深客户。傅婉蓉找了专业模特老师教她们“修炼体型”、“走猫步”。这支模特队时常代表和平街道出去比赛和表演,去年底,甚至还参加了电视台的春晚。
傅婉蓉成立模特队的初衷就是推广旗袍。“很多人对旗袍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也买,也爱不释手,但是就是不敢穿。我就是想让热爱旗袍的女人们大大方方地走上台,展示她们的美。”
和平路,傅婉蓉的旗袍店内,她正身着旗袍裁剪衣料。傅婉蓉一年四季都以一件旗袍示人。酷暑寒冬,从不改变。
做了二十年旗袍,傅婉蓉依然为那些蜻蜓形的盘扣所着迷。那一枚小小的盘扣,是制作者精湛技巧的体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一件真正的手工旗袍,是绝对不会使用任何拉链的。”
上个世纪,傅婉蓉就在三孝口女人街开店。2000年,她注册“傅婉蓉”品牌,专攻旗袍。发展至今已经在省内开设了三家实体店面。
互联网时代,傅婉蓉并不落伍。在线上,傅既有自己的网店,也有自己的微店。但她感觉上总是差了一点。“做旗袍,难道是看看图片就能下单的吗?收货之后不合适寄回来让我们改,怎么改?我必须看到你穿上身的样子,才知道怎么改。”
傅婉蓉的客户,都是跟了她十年乃至二十年的老朋友。平时来店里聊聊天,看看料。量体裁衣,胖一份瘦一分,傅婉蓉心中有数,这才是她心目中“老店、老主顾、老生意”的模样。
她坚信,传统手艺人的前途在于“线下高端私人定制”。落实到旗袍,“你去淘宝固然能买到30元一件的旗袍,但以我的眼光看,它可能算不上是一件合格的旗袍。”
培养一个合格的旗袍师傅至少需要两年,而一个熟练的旗袍师傅手工完成一条旗袍,至少也要花两天时间。“做旗袍,三分靠裁剪,七分靠做工。”傅婉蓉至今仍为店里制作的每一件旗袍裁剪,她告诉记者,“裁剪定下旗袍的大框架,裁剪裁不好,做工再好也白搭。” 记者梁巍
(下转13版)
陈志坚在工作
婆媳俩在包粽子
新闻推荐
据悉,安庆市中福在线皖江大道销售厅于6月28日正式开业,是目前该市正式运营的第十个中福在线销售厅,首批拥有投注终端机15台。皖江大道销售厅位于安庆市东部新城,室内装饰简约大方,布局合理。庆典...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