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让潜山人选择一种花作为县花,许多人会推举梅花。为何?是因县城叫梅城,还是因天柱山下有一块偌大梅园,抑或因潜山人品格暗合了梅花精神?在大家心里,应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梅城之得名
梅城,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那么,究竟为何而得名呢?归纳起来有四说——
一说梅城依梅河而建。梅河是一条东源潘铺石堰,西源野寨桃子尖,绕彰法山西麓至小河沿,再经县城东门,全长21公里的河流。1959年为避免皖水分洪之患,曾堵截梅河上口。梅河是梅城的母亲河,以河命名,相得益彰,似在情理之中。
二说梅城古时梅树多。有大量诗文为证,北宋王安石任舒州(今潜山)通判时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存一宋刻:“扶藜踏雪访梅花,小驻青牛处士家。却笑十年萦组绶,何如一夕卧烟霞。”明朝邢址《游山谷记》:“家藏修竹千竿里,人坐梅花两树间。”“出邑西郭,经田野间,民居多植竹为篱,孤梅横出篱外,花开正繁”。由此可看出,潜山植梅历史由来已久,且梅树遍地都有,闻名遐迩,这岂不就是梅城吗?
三说源于“望梅止渴”。三国时,曹操率83万兵马南下,遇上天旱,沿途缺水,兵将口渴难忍。快到潜山时,他灵机一动,对士卒说:“前有梅林,可食梅解渴。”士卒闻之,口舌生津,口渴顿消。这个故事,出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后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讥谑》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成语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但我想,若梅城从曹操那时得名起,便开始爱梅植梅,这可是持而久之的实事工程了!
四说源于“梅花小姐”。明朝某年,洪水冲垮梅河,城池罹灭顶之灾。有一大家闺秀“梅花小姐”,毅然捐资,修筑城墙,解除水患。为纪念此慷慨之举,后人将县城称为“梅城”,以示感恩。旧志有梅花小姐墓地记载,乾隆二年(1737)典史刘维嵩立碑:“墓灵祭诚,相继宋明,悠悠舆论,贞烈留名,梅花遗世,千载余生。”梅花小姐之地名,至今仍沿袭,就是供电公司和中医院后门所在的那条街。凡此种种皆因梅,谁能说梅城与“梅”无关?
梅城广植梅
是的,梅城是一座梅花的城,梅花是一树梅城的花!据南宋名臣、诗人范成大《梅谱》,梅城梅花可分为四大类:花小香淡的“狗蝇梅”、花常半含的“馨口梅”、花密香浓的“檀香梅”、色彩缤纷的“引进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梅城曾多次毁于兵火,梅花也逐渐冷落,梅城一度曾变得有名无实。
1998年,该县18位老干部,从发展天柱山早春旅游,为梅城正名角度,极力倡导做好“梅”文章。潜山县高度重视,积极制定实施方案,提出了“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20年成规模”的设想。
至今已20年,梅城植梅渐成时尚。全县已有梅花品种30多个,已栽培梅花5万多株。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企业和机关等,栽梅数量多在百株乃至千株以上,有的公路改造,已将梅花列为行道树绿化树种之一。梅花盆景也日益增多,有农户已养梅近500株,百十株者近百家。同时,潜山梅事活动频繁,由中国梅花协会会长陈俊愉题字的“梅城梅花”明信片,已全国公开发行。潜山梅花腊梅协会成立,每年元宵节前后均举行赏梅活动。喜见今日梅城,家家户户竞植梅,梅花万点,姹紫嫣红,清香袭人。
梅花长精神
梅花梅城,梅花梅韵,梅城人也风姿绰约,雄姿英发,楚楚动人。梅花与“兰、竹、菊”被尊为“四君子”。天柱山又称潜山,雄奇灵秀而厚重内敛,潜藏于万峰之中而不事张扬,不正具有梅花的品格吗?再看近现代从潜山走出去的文化名流,如京剧鼻祖程长庚,曾创立国剧享誉京城大红大紫,而传艺带徒却低调谦和;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作品数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不党不仕,一生笔耕不辍自食其力;杂技皇后夏菊花艺技曾红遍全球,受到过十余国元首接见,而晚年却深居简出过着平凡而从容的生活……在他们身上不也折射着梅花的精神吗?
梅城,正打造品质之城,除山光水色,整个县城也渐渐变成一首美丽的诗。诗意之城的人们,做仰望星空的人,诗意地旅游、工作、学习和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王阵报道8月28日上午,潜山撤县设市大会举行,潜山成为安徽最年轻的县级市。潜山撤县设市后,行政区...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